原標題:我省四部優質短片閃耀金雞百花電影節
“輕舟計劃”托舉青年影人破浪出圈
近日,“輕舟計劃”孵化的《候鳥人》《粉墨》《老爹面子仗》《再見董永》等4部短片在2025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集中亮相,以多元視角向全國觀眾展現鹽城的獨特魅力。
在這場青年創作者與城市文化“雙向奔赴”的背後,蘊含着更深層次的探索意義——“輕舟計劃”正以系統化的培育體系,融入中國電影的敘事脈絡,讓富有地方特色的故事通過大銀幕煥發新的生命力。
金雞舞&,輕舟“揚帆”
“輕舟計劃”作為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江蘇省電影集團與鹽城市委宣傳部聯合發起的青年電影人培育項目,以系統化的培育理念,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創作支持體系。
該計劃面向全國徵集短片創意劇本,鼓勵創作者深入鹽城的自然肌理與人文脈絡,從多維視角講述真實而鮮活的當代鹽城故事。在第3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舞&上,“輕舟計劃”以其獨特的文化表達和創新培育機製成功“出圈”,展現了一座城市與青年電影人共同書寫影像篇章的深度探索。
入選作品以獨特的藝術視角切入鹽城的地域文化內核:《粉墨》通過淮劇演員的個人抉擇,展現傳統戲曲在當代的傳承困境;《候鳥人》以濕地為背景,記錄兩個陌生人在自然中産生的心靈共鳴;《老爹面子仗》以輕喜劇形式,反映都市人情與身份焦慮;《再見董永》對“董永傳説”進行現代重構,探討情感與記憶。
“輕舟計劃”從頂層設計出發,系統構建了完整的影視産業生態。對青年電影人而言,這是一次“創作+賦能”的雙軌實踐,更是一個全流程的支持體系。從5月啟動全國徵集,到8月組織入圍主創赴鹽城開展深度采風,青年影人們深入街巷阡陌,在城市肌理中尋找故事靈感。在創作工坊階段,導師團隊通過高強度研討和“一對一”指導,為作品把脈問診。最終遴選出的優質短片,不僅獲得拍攝資金支持,更直接進入金雞百花電影節展映通道。這套涵蓋“采風—創作—展映”全流程的支持體系,精準地掃除青年影人在起步階段面臨的資源匱乏、經驗不足、展示渠道有限等核心障礙,讓創意真正落地生根。
青年與電影“雙向奔赴”
從找尋靈感到拍攝成片,短短半年間,對參與“輕舟計劃”的青年影人們而言,這是一次專業能力的淬煉與藝術視野的開拓。
“‘輕舟計劃’最打動我的,是它真正理解青年創作者需要什麼。”《候鳥人》導演徐伊寧感慨道。在鳥鳴中品嘗咖啡,跟隨專家辨認黑嘴鷗,透過望遠鏡遠眺候鳥齊飛……這樣的深度體驗,讓她得以捕捉到這座城市最真實的呼吸,那些古老的淮劇唱腔、濕地的鶴鳴都不再是遙遠的素材,而是“流淌在作品中的血液”。
創作工坊見證了很多影片將“痛點”打造成“亮點”的過程。“金牌編劇周運海老師建議我們將主角從獨居老人調整為年輕女孩,這個改變讓‘傳承’主題産生更強的當代共鳴。”《候鳥人》製片人成亞妹認為,“輕舟計劃”各環節都針對青年創作者的“痛點”精心設計,如同一艘承載夢想的航船,讓他們獲得了繼續遠航的勇氣與能力。
讓他們受益的,還有金雞獎最佳剪輯黃琼逸提出的“聲音敘事弧”構想:從開場耳機裏的“聲音標本”,到風聲、潮水、蟲鳴等環境音逐漸增強,直至結尾,口哨、鶴唳、風潮渾然一體,形成“生命合奏”。“這種以聲音重塑時空的剪輯思維,實現了藝術表達的昇華。”徐伊寧説,“這些頂尖導師直指我們創作中的盲點,讓我們學會了用電影語言而非&詞來説故事。”
“輕舟計劃”還將鹽城打造成一座層次豐富的“天然影棚”。從東大門(KK-PARK)的霓虹摩天輪,到燕舞(大縱湖)劇工廠的民國風情街,再到潮間帶藝術村的先鋒格調,這些差異化場景為創作提供了無限可能。當《粉墨》攝影指導何遜為尋找上世紀80年代建築發愁時,計劃協拍團隊精準推薦了大洋灣公園,那裏保存完好的老建築讓影片的時代感得以真實再現。作為計劃支持方,燕舞(大縱湖)劇工廠構建的標準化體系,實現劇組的“拎包入駐”和全程無憂拍攝。“在‘輕舟計劃’裏,創作以外的障礙基本被掃清,我們只需要專注於創作本身。”《再見董永》製片人牛甜道出許多參與者的心聲。
“電影+城市”深度融合
“輕舟計劃”還開創城市文化與電影藝術深度融合的新模式,讓地方故事通過大銀幕煥發新生命力。
“我們的初衷不僅是引進劇組,更是與青年創作者共同敘事。”鹽城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闡釋了這一理念的核心。在這場共同敘事中,城市提供豐富的資源與廣闊的舞&,而青年影人則以其獨特視角和敏銳感知,將城市文化元素轉化為有溫度、能共鳴的電影語言。“這種基於真誠創作的影像傳播,其説服力遠超傳統的城市宣傳片。”
在創作實踐中,青年電影人通過鏡頭語言,深入探尋城市的精神內核。徐伊寧在調研時走進護鶴人家庭,聽到一些質樸卻動人的故事:有人幾十年如一日記錄潮汐、辨認鳥蹤,有人凌晨3點奔赴灘塗救助傷鳥,有人甚至將購買婚房資金用於購買飼料和藥品。更令人動容的是,當談及這些付出時,年輕護鶴人只是平靜地説:“前面的人都那樣,我們不能差太多。”
“那一刻我們意識到,鹽城的靈魂不在景觀,而在於精神的接力——三代人以不同方式,守護着同一片濕地、同一群鶴鳥。”徐伊寧感慨道。
《粉墨》導演李珍儀是淮劇《白娘子》的“粉絲”,她決心創作一個專屬於淮劇的劇本。“我們雖然講述的是淮劇傳承,實際上映射的是所有非遺在當代的生存狀態。”她分享道,“許多傳統藝術曾被冷落,但我相信,優秀的藝術形式總能在曲折中傳承延續。無論是淮劇、發繡還是皮影,都在等待下一個登&的人。只要有人登&,就有希望。”
在國家一級編劇、電影策劃楊勁松看來,這種深度融合創造了獨特的文化體驗。“當游客因《候鳥人》而站在同一片濕地前,他們所見的不僅是灘塗與飛鳥,更是影片所喚起的情感共振與生命思考。”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副會長王方進一步指出,鹽城的“電影+文旅”範式為風景注入了故事情感,使取景地昇華為充滿敘事引力的“故事發生場”,吸引游客用鏡頭續寫屬於自己,也屬於這座城市的新敘事。(周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