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寒潮過後,大量飄落的樹葉、修剪的枯枝去哪了?
“綠廢”變“綠肥”,反哺萬畝農田

當一車車黑褐色的泥狀物撒進田間,錫山區連片農田悄然完成了一場“生態加餐”。這並非普通泥土,而是由城市枯枝落葉“變身”而來的有機基質,它們即將開啟一段“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新旅程。昨日,記者從市市政和園林局獲悉,本月起,無錫市冬季城市道路的行道樹修剪作業已全面啟動,這些“綠廢”經統一收集和專業處置,最終將化為滋養無錫萬畝良田的“寶貝”。
初冬的錫東新城商務區,園林綠化廢棄物資源利用中心正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走進生産車間,粉碎機的轟鳴聲撲面而來,枯枝落葉成堆擺放,歷經機器的翻滾、破碎,轉眼間化作蓬鬆細膩的棕色粉末。一旁,經精細處理的有機物料堆放成一座座齊整的發酵堆,每堆都插着溫度計。江蘇霖生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貴剛站在發酵堆前,仔細觀察溫度變化:“當這些物料的溫度曲線逐漸平穩,‘廢棄物’才真正蛻變成‘營養餐’。”
這頓“營養餐”正被農田迫切期待着。“什麼時候能上門服務?得抓緊安排了。”上周,錫山區某農業部門負責人向王貴剛發來催促信息。秋收過後,“辛苦”了一年的農田亟待“休養生息”,也渴望一場酣暢的“冬日加餐”。不久後,挖掘機將從園林綠化廢棄物資源利用中心産出的有機物料陸續播撒在農田表面,王貴剛説,經特殊處理的園林綠化廢棄物有機質含量高、有害成分低,可有效“反哺”土壤,增強肥力,更好地為來年春播積蓄能量。
這條從“綠色煩惱”到“生態財富”的蛻變之路,源於系統性的城市治理升級。市市政和園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22年以來,無錫市積極推進園林綠化廢棄物科學規範處理和綠色循環利用,目前已建成10個園林綠化廢棄物處置中心(點),設計年處理能力達28萬噸,覆蓋全市的收運處置體系高效運轉,園林綠化廢棄物收集率達100%,園林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已超95%。
如今,這些再生的“綠肥”用途多元:有些作為園林有機覆蓋物,廣泛應用於錫城的行道樹樹穴、花壇花境等綠化養護;有些製成各種無土栽培基質在直播間售賣,轉化成實打實的經濟收益;更多的成為農田的“生態營養餐”,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業內人士建議,未來可借鑒上海的“全鏈條”管理模式,將收集、處置與資源化利用的各環節打通,建立完善“收集—處置—應用”責任制,推動城市綜合型有機廢棄物處置利用中心建設,同時積極鼓勵相關企業開拓這一“變廢為寶”産業,進一步提升城市綠色循環利用能力。 (姚程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