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亢 蔣芳 邱冰清

  長江萬里,自世界屋脊奔涌東注,行至下游,激流舒捲,化作“揚子江”的千古風華。她貫通江、河、湖、海,孕育滋養了江蘇這片豐饒的魚米之鄉、靈秀的江南水鄉。江城相依、江河相匯、江湖相伴、江海相融,是其自然肌理,更是文化格局。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江蘇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積極參與建設長江和大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

  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賦予長江新的時代使命。江蘇以江水為筆,勾勒空間格局;以時間為墨,築牢文化根基;以創新為軸,激活發展引擎。在這裡,文化之江深邃綿長,經濟之江澎湃向前,生態之江碧波瀲艷,不斷書寫着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氣象萬千的壯闊圖景。

11月18日拍攝的南京長江大橋。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文化脈遠,溯源而興

  “距今6000年,這是我們發現的長江下游最早的城!”9月底,無錫鬥山遺址被確認為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古城址。這裡北距長江約30公里,南距太湖約25公里,為中華文明的長江起源再添新證。

  “向下與崧澤、良渚文化層疊壓,向上一直銜接明清地層,比良渚古城早了1000年。”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周潤墾指着城墻基址興奮地説,一個遺址跨越6000年,文明序列幾乎沒有斷層,如同一部看得見的史書。

  近日在江蘇舉辦的2025智慧旅游示範展示活動上,一個名為“長江光盒——長江文明時空艙”智慧旅游體驗空間成為全場焦點。幾家數字科技企業在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人才培養資助項目的扶持下,以天地為幕、以科技為筆,將萬里長江的文明密碼濃縮其中,實現“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一線牽古今”的浪漫暢想。

長江江蘇段景色(2024年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團隊的五個發起人來自上海、江蘇、安徽、湖北、四川,正好遍佈了長江上、中、下游。”南京青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浩然説。

  鬥山腳下,探方如陣,光盒之中,虛實相生。“儘管江蘇江河湖海齊備、文化元素多元,但長江堪稱江蘇文化的重要主軸,大運河則是其美麗中軸,古往今來,人們始終以不同方式,努力打開與江河對話的大門。”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楊志純説。

  以“一主八支四片”為總體骨架,江蘇&&《江蘇省長江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規劃》《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保護規劃》,一幅長江文明傳承創新的未來圖景加速構建。與此同時,前瞻性布局揚子江城市休閒旅游帶和陸橋東部絲路旅游帶,與世界級運河文化遺産和濱海生態旅游廊道、沿太湖和洪澤湖生態文化旅游區一起,構築了“兩廊兩帶兩區”文旅空間體系,為長江文化的繁榮發展開闢實踐空間。

  貫通古今,浩蕩前行。如今,從歷史深處奔涌而來的長江文化,正在新時代的坐標中續寫華章。

  江畔的美景,如珠鏈鋪展。金秋時節,一場“走進百景説長江”的文化行走,串聯起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的立體敘事:既有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的浩渺意境,也有今日南京江豚逐浪的生態新景;從古代“金陵四十八景”的詩意傳承,到近代泰州海軍艦艇文化園銘記的紅色往事……歷史的厚重與時代的脈搏,融匯成一幅生生不息的江山長卷。

9月15日拍攝的江蘇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灌區。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江畔的文脈,不絕於縷。從《文心雕龍》《昭明文選》在金陵奠下文章典則的基石,到《紅樓夢》中描繪的江寧織造繁華,再到朱自清《背影》裏定格浦口車站的深情一瞥,這條千年文化長河,至今奔流不息——

  第十八屆文華獎評選傳來好消息,江蘇憑藉揚劇《鄭板橋》、民族舞劇《紅樓夢》在劇目獎評選中誕下“雙黃蛋”,另有民族管弦樂《江河湖海頌》獲“文華音樂獎”,淮劇小戲《趕腳》獲“文華節目獎”,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摘得“文華編劇獎”,不僅實現文華獎“五連冠”,獲獎數量也居全國第一。新時代以來,文藝創作“江蘇現象”持續彰顯,接連斬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13部作品入選全國“百年百部”舞&藝術精品創作工程,書法篆刻展、全國美展、書法蘭亭獎等獎項的戰績均名列前茅……長江水滋養的創作之樹,始終枝繁葉茂,花果相繼。

3月2日,演員在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第300場演出中表演。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長江對江蘇而言不僅是一條自然上的巨流,更是其最深沉、最亮麗、最可持續、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動力。”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賀雲翱説。南京博物院名譽院長龔良則認為,長江江蘇段以其跨越古今的連續性、敢為人先的創新性、內聚認同的統一性、海納百川的包容性與協和萬邦的和平性,為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寫下了最生動、最深刻的江蘇注腳。

  萬古江河,文明不息。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徐纓&&,將以更豐富的展陳形式、更鮮活的藝術表達、更廣闊的傳播維度,讓沉睡的歷史資源“活”起來、靜態的文化符號“走”出去,讓大江風範、運河風采、名湖風韻、濱海風情交織成觸手可及的風景,為長江文化注入澎湃的時代動能。

9月16日,在江蘇太倉港,裝載3600余輛商品車的“玉衡先鋒”號即將啟程前往東南亞。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勇立潮頭,向新而行

  南京“長江傳奇”號游輪從五馬渡碼頭出發,幕府登高、燕磯夕照、嘉善聞經,部分古金陵四十八景次第亮相。江風拂過岸邊,晨跑者步履輕快,打拳的老者動作舒展,年輕父母帶着孩子辨認江豚背脊。

  十余載生態復綠,幕燕濱江煥然重生。“過去砂場碼頭林立,山體礦坑如瘡疤,如今江豚逐浪、櫻花漫道,成了南京人最珍視的‘城北綠肺’。”南京幕燕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説。

這是江蘇省啟東市濱江生態綠廊(2023年7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從“臨江不見江”到“擁江親江”的蛻變,是江蘇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的縮影。2016年以來,江蘇依法關停取締沿江各類“散亂污”企業5萬餘家,累計關閉退出低質低效化工企業4900余家;累計退出生産型岸線84.6公里,生態岸線佔比提高到64.5%;幹流水質連續7年保持Ⅱ類,主要支流水質優Ⅲ比例達到100%。

  退,是為了更有力地進;眼前的約束,恰是對未來發展的遠見。作為長江岸線最長的省份,江蘇沿江産業密集、城鎮連綿。長江生態環境能否實現根本好轉,取決於經濟結構與發展方式是否徹底轉變。

這是2020年11月13日拍攝的江蘇省南通市五山及沿江地區景色。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行走沿江八市,“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導向深入人心,創新驅動發展全面起勢——

  長江常州段岸線長僅25.8公里,距離江岸1公里範圍內一度聚集了30余家化工企業。如今,這裡已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試驗場:一家廢棄化工企業被改造為常州長江大保護展示館,講述着生態修復與産業轉型的故事;騰退的土地上建起嶄新研發樓,齊暉藥業從出口原料藥轉型寵物藥新賽道,今年上半年銷售額同比增長31.5%;新創碳谷的生産車間裏,雪白原絲經高溫處理轉化為黑亮堅韌的碳纖維,這是全國單體最大的“原絲—碳纖維—復材部件”一體化基地……

這是11月18日拍攝的長江南京段。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以生態紅線倒逼綠色轉型,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長江江蘇段的嬗變在岸線間蓄力、於江波中煥新。

  7月,三艘超大型新造船舶“N1072”“新時代拓展16”“新揚子519”組團從泰州港乘潮試航,刷新長江泰州段通航紀錄;8月,招商工業金陵船廠第三艘9500車位汽車運輸船在儀徵順利交付,再度改寫行業裝載能力與能效水平紀錄……一連串“首艘”“首制”“最大”的突破,正是沿江造船業向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轉型的生動注腳。

  近年來,江蘇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産業加速崛起,全國市場份額超45%、全球佔比超25%,連續16年穩居全國第一。為推動産業從“大”向“強”躍升,江蘇船舶與海工技術創新中心成立,通過高性能計算中心、綜合水池、實驗室集群三大平台,聚焦前沿共性技術、核心技術攻關與人才培養等需求,持續補鏈強鏈。

這是11月18日拍攝的南京長江大橋。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從唐代揚州的“揚一益二”,到宋代鎮江港的“漕運咽喉”,再到近代南通大生紗廠的實業興邦,直至今日巨輪穿梭……“港口的功能在變,但依江而興、因江而強的脈絡從未改變。”江蘇省長江辦負責人説。

  “新”的形態,不止於廠房與産業的“騰籠換鳥”。當長江兩岸展開有形的革新,數據流中的無形重構也在悄然發生。

  在南京玄武區江蘇國際數據港,每塊出口歐盟的電池都持有一張“數字護照”,掃碼即可讀取能量密度、碳足跡等12項核心參數——這套由玄武區聯合中國信通院打造的全國首個電池數據標準體系,既是應對歐盟新電池法的“通關密鑰”,更推動30余家鏈上企業接入雲平台。目前,3萬餘塊試點電池憑藉精準碳足跡數據,已成功叩開歐洲市場大門。

4月5日,工人在位於泰州市姜堰區的雙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鋰電池生産車間作業。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許多行業的迭代速度都將因數據而加速。”南京市玄武區數據局負責人舉例説,過去新能源汽車研發周期平均3年,如今能做到像手機一年一更新。成立兩年來,玄武區已集聚人工智能企業38家,營收規模達50億元,全省近1/3的大模型落戶於此,成為培育新質生産力的“數字沃土”。

在理想汽車常州基地車間,機械手臂在進行焊接作業(2024年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周紅波&&,南京是全省科教資源最富集地區,我們將以“打頭陣”的高度自覺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切實把南京的科教人才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如今,江蘇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比重已過半,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佔比達41.8%。長江江蘇段以佔全線1/7的航道里程承載了70%的運能。隨着綠色轉型與新興動能培育成效凸顯,這條古老的“黃金水道”持續釋放出更實、更優、更可持續的“黃金效益”。

  人為標尺,與江共生

  近代學者梁啟超曾言:“中國何以能佔世界文明五祖之一。則以黃河揚子江之二大川橫於溫帶,灌於平原故也。”

  “揚子”源於古揚子津與揚子縣,孟浩然在《揚子津望京口》中描繪此地險要:“江風白浪起,愁殺渡頭人”。李白則以“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揚子津”道出揚子津作為南北水路要道的樞紐地位。

2024年10月19日,南通港通海港區集裝箱堆場。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渡口與聚落為這段江水刻下了人文坐標,並隨着西方傳教士傳播到海外,Yangtze River(揚子江)在很長一段時間指代了長江。”揚州市文史館專家羅加嶺説。經考證,昔日揚子津大約位於揚州城南十五里,它的地位在隋唐年間被瓜洲渡替代。如今,揚子津已成為承載千年歷史的市民公園。

  始於自然造化,歸於人文賡續。揚子江的命名,見證了一個地理坐標如何昇華為文化符號,也記錄下一部人與江河從相遇、共生到持續互動創造的史詩。

  進入新時代,奔流不息的長江既丈量着文明的尺度,也檢驗着發展的溫度,但其價值原點,始終是“人”——

  文化繁榮滋養尋常百姓的精神世界。在張家港,連續舉辦22年的“長江文化節”已從單純的文藝展演,演進為融展示、參與、治理於一體的綜合性平台。今年開幕式主舞&的聚光燈下,不再是沿江各地的“群星薈萃”,而是由本地文化館推出的原創劇目《一次邀請》。“過去一直‘搭舞&’請人演,如今也要‘當主角’自己講。”張家港市文化館館長於天泊説,這是地方文化創造力與文化自信的增強。

  “活動不在於多麼盛大,關鍵看是否真正直達基層、直抵人心。”江蘇省文旅廳有關負責人説,這種“人聚節興”的生動局面,正是文化內化為市民認同、外化為集體行動的寫照,也為長江文化的永續發展注入鮮活而堅實的動力。

  生態福祉持續改善大眾的生活品質。在南京鼓樓濱江,市民憑欄即可邂逅江豚“微笑”,12個江豚觀測點讓“全民尋豚”成為生活休閒新方式;常州新龍生態林裏,昔日工業地塊變身“天然氧吧”,春賞櫻、夏賞荷、秋觀色葉、冬品梅的四季景致宜人;儀徵的揚子江公園內,蜿蜒步道串起蘆葦蕩與休閒廣場,老人晨練、孩童嬉鬧……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江蘇已建成幸福河湖3710條,公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連續6年保持90%以上。

南京幕燕濱江風貌區景色(2023年11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發展紅利切實增進城鄉群眾的獲得感。兩年前,青海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的第一書記梁亮,花了40多個小時抵達江蘇江陰,參加沿江百村書記盛會並簽署《長江大保護與鄉村振興百村倡議》。

  “江頭到江尾,每個村莊都是長江大保護的見證者、參與者,也是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受益者、共享者。”作為倡議發起者之一,江陰長江村黨委書記李洪耀深有感觸。這個擁有6公里長江岸線的村莊,關停化工廠、建設綠色循環低碳港口碼頭群,實現産值超千億元。如今經濟強、生活富、環境美,惠及818戶、3600多位村民。

2022年10月17日,江蘇江陰長江村村貌。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當一江碧水帶來宜居環境、發展前景,保護長江自然成為村民守護家園、傳承文明的自發選擇。“守護長江就是守護我們自己的好日子。”李洪耀的話道出了群眾心聲。

  新時代的長江之歌,由人民譜寫,為人民唱響。目前,沿江8個設區市承載了全省約65%的人口和近80%的經濟總量。2024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5.53%,比長江經濟帶平均水平高出9.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降至2.04,連續15年下降,共同富裕之路正越走越寬。

  江蘇省省長劉小濤&&,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貫穿加強長江生態保護、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全過程,努力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積極探索經驗、發揮示範帶動作用,讓美好生活與美麗長江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江河偉力

  江水雄渾,承載着內陸的厚重;海水湛藍,蘊含着遠方的深邃。長江自青藏高原奔涌而下,在圓陀角走完它的萬里征程。不遠處的啟東港,長江、東海、黃海三水交匯,浪潮激蕩,巨輪啟航。

  江蘇,自古便是江河奔赴海洋的樞紐。620年前,鄭和率龐大船隊自太倉劉家港揚帆遠航,七下西洋,締造了航海史上的輝煌篇章。同一片水域,今天駛出的已是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組成的“中國智造”艦隊。

10月11日,游客在位於江蘇省揚州市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內參觀。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曾經的“六國碼頭”如今更勝往昔。2024年,蘇州港成為全國首個突破1000萬標箱的內河港,連續15年居長江首位。與此同時,一個公鐵水空無縫銜接、覆蓋沿海、通達世界的現代化聯運體系已然成形,重新定義着江南與世界的連接維度。

  樞紐之上,文化在人流物流中持續繁榮,思想循着江海走廊發揚光大。

  今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韓國慶州舉辦,“韓中友好林”裏的崔致遠銅像靜靜佇立。這位新羅學者曾赴大唐,在江蘇浸潤儒學、研習漢制,被譽為“東國儒宗”。千里之外的江蘇揚州,百餘位韓國慶州崔氏後人時常來此祭奠,揚州自2000年起將每年10月15日定為“中韓友好交流日”,紀念這位曾仕唐的韓儒。

10月15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組織的代表團來到江蘇省揚州市的崔致遠紀念館舉行祭享活動。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這份跨越山海的情誼,源於思想的共鳴。”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會長崔天圭説。崔致遠筆下“挂席浮滄海,長風萬里通”的詩句,從唐代長安吹至今日慶州,千年未歇。

  10月15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組織代表團來到江蘇省揚州市的崔致遠紀念館舉行祭享活動,代表團成員們在崔致遠雕塑前合影留念。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大江奔涌,天下文明。“江河互濟”支撐中華文明綿延賡續,“通江達海”推動文明開放包容。在江蘇,這一稟賦更催生出“匯通江淮之氣概、暢達黃海之遼闊”的宏大格局。

  在生長於黃河流域的著名作家李敬澤看來,長江似乎比黃河更豐富、更多樣。“如果把《楚辭》和《詩經》比對着讀,能清晰地看到兩種不同的風貌。《詩經》植物種類有限,《楚辭》則奇花異草滿目。”他感慨,一江一河,一豐茂一雄渾,共同拓寬了中華文明的精神廣度。

南京閱江樓與南京長江大橋(2023年6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走進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藏文物見證着文化交往的足跡,它們循陸上絲路南下,沿長江與運河脈絡,深度融入市井生活。“長江在江蘇段始終是‘連接’與‘滋養’的紐帶,而非天塹。”館長鄭晶説,某種意義上,長江的包容成就了江蘇,江蘇的奔涌也詮釋了長江。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和古運河相映成趣(2023年6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眾流歸海意,浩浩終不息。從古至今,文化的“薪火”與開放的“風帆”在此交織,今天更以奔涌不息之勢,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的江河之力。

  ——以人文交流促“共情”。聯動蘇伊士運河大學、牛津大學等中外高校組建“世界運河城市高校聯盟”,邀請中外青年參與長江文化研學;借力免簽政策推出便利措施,破解信息與支付壁壘,助力運河沉浸式旅游便利化;邀請名人網紅、國際媒體參與傳播,策劃跨區域長江文化旅游精品線路……越來越多中外友人在游歷中收穫心靈的共鳴,織就理解的紐帶。

  ——以平台共建促“共贏”。“世界文學之都”南京聯動全球28個創意城市,年均落地國際文學活動超百場;連雲港築牢“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物流樞紐雙平台,暢通貿易與文明通道;蘇州金雞湖雙年展匯聚全球創意,成為國際文化合作的窗口……江蘇持續打造並拓寬各類合作平台,在務實合作中實現共贏。

  ——以智慧共享凝“共識”。今年夏天,東南亞多國考察團在長江南京段目睹長江江豚躍水奇觀,中國極危物種保護與城市共生的實踐,正成為受世界關注的“中國方案”。與此同時,隨着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入選,江蘇已有四項工程躋身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其“工程與生態和諧”的核心理念獲得國際認可。這份將江河視作“母親河”的東方倫理觀,構建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明敘事。

  南京市社科聯主席、南京長江文化研究院院長曹勁松説,長江文化兼具“綿延不絕、創新創造、開放包容、多樣競輝”四大特性,這是它在歷史傳承中沉澱的文化底色,也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源遠流長的精神力量。

船隻從南京長江大橋下駛過(11月18日)。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江河各有其美,文明各成其韻。

  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和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立足長江江蘇段悠久的歷史,用&&的、整體的、融匯的、開放的觀念,深入挖掘其中所承載的精神價值,系統構建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的總體格局,推動長江文化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助力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