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五運會舞龍舞獅項目決賽江蘇奪金
Z世代舞出非遺“時代范”
巨龍騰躍,醒獅“採青”,這一傳統民俗絕技,如今首登全運會賽場。第十五屆全運會期間,舞龍舞獅決賽在廣州佛山舉行,作為首次亮相全運會賽場的群眾展演項目,吸引來自全國20余省市的80支隊伍900余名選手參賽。面對強手如林,11月12日,江蘇隊以精湛技藝和默契配合,摘得舞龍規定套路冠軍,斬獲彩帶龍自選項目亞軍,一展傳統與現代體育的交融魅力。
11月14日晚8點,記者&&江蘇隊教練、南京理工大學體育教師甘叢婷時,她正準備趕往學校的訓練場。“全運會比賽告一段落,學校的龍獅隊還在堅持訓練,都等不及我回來就開始加練了。”電話那頭傳來她略帶急促的聲音,“隊員們都是大學生,學業緊張,所以我們每週訓練四次,從晚9點半到晚11點半。”
正是這樣的執着和熱愛,成就了江蘇隊在本屆全運會舞龍舞獅賽場上的高光時刻。南京理工大學6名平均年齡24歲的體育研究生,攜手南京科技職業學院4名本科生,以及王曉輝、李鴻翔兩位全運會“老將”,成功將冠亞軍收入囊中——當龍獅騰躍的鼓點響徹賽場,“Z世代”以青春和匠心向中華體育精神致敬。
這塊金牌實屬來之不易。從組隊到站上領獎&,隊伍經歷了大半年的艱苦備戰。“我們是聯合建隊,情況特殊。”甘叢婷坦言,隊伍中有經驗豐富的老將,也有初出茅廬的新人。面對水平參差的現狀,他們把精力集中在打磨動作和鍛煉配合上。“配合好了,舞起來輕鬆,表現力自然就出來了。”話雖如此,賽場上的甘叢婷比隊員還緊張。看到隊員們最終將訓練成果完美展現,以整齊劃一的動作和飽滿的精神征服了裁判和觀眾,她的臉上才終於露出笑容。
“舞龍舞獅這個傳統項目正在迎來春天。”在甘叢婷看來,新生力量不僅展現出驚人的體力和高超的技巧,更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意。她解釋道,“不再是簡單地打鼓,而是把舞蹈編排、音樂設計都融合進來,每個動作都有內涵有演繹。”作為本屆全運會新增項目,彩帶龍表演充分體現了這種創新理念。江蘇隊特意邀請專業編導,以“南京故事”為主題,用舞龍講述這座古城從戰火中涅槃到繁榮復興的歷程。“這樣的創新不僅讓表演更精彩,更重要的是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甘叢婷説。
賽後,江蘇省龍獅運動協會副會長葛國政十分感慨。在舞龍舞獅文化十分深厚的廣州,面對東道主粵港澳大灣區派出的多支勁旅,能競爭突圍,更顯不凡。“舞龍舞獅主要考量動作規格、藝術表現兩方面,動作上要求龍形、獅形必須惟妙惟肖,藝術表現則體現在編排設計與鼓樂配合上。”他告訴記者,在全運會這樣的高水平賽事中,舞龍要完成20個高難度動作,“我們的隊伍在關鍵環節都表現出色,展現出傳統技藝的精華。”
“江蘇的龍獅文化底蘊深厚,群眾基礎紮實。同時,我們也吸收了南北不同流派的精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龍獅體系。”葛國政介紹,南京、揚州等城市均成立專業龍獅運動協會,推動項目規範化發展。省內各地積極推進龍獅運動“進社區、進街區”,構建大中小學一體化發展體系。校園龍獅社團活動豐富多彩,學生們通過參加省內外賽事開闊眼界,大學的優秀隊伍還能登上省運會舞&,這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到傳統體育的魅力,自發地參與到這項運動中來。
90後甘叢婷8歲習武,她的家鄉南京高淳是國家級非遺駱山大龍的重要傳承地。“這項民俗活動在我們當地非常普及,每年春節都能看到表演。最特別的是,所有舞龍者都拴在同一根帶子上,象徵着榮辱與共。”甘叢婷動情地説,“這種團結協作的集體精神以及代代相傳的文化底蘊,正是中華龍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激勵我投身傳統體育傳承的動力。”
“我們不斷探索如何讓龍獅文化保持蓬勃的生命力。”葛國政説,近年來通過發展龍獅産業、打造特色賽事等創新舉措,正推動這項傳統體育項目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以南京9月舉辦的2025年世界華人獅王爭霸賽為例,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賽事,既能讓民眾近距離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又為文化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他看來,從龍獅道具製作到賽事IP開發,從傳統技藝保護到現代創新演繹,都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平衡點,力求讓承載千年文化的舞龍舞獅真正走進現代生活,煥發新的時代光彩。(吳雨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