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蠡湖水環境深度治理再次啟動新舉措:3年內約240萬平方米水域都要種上水草,水草覆蓋面積由之前的1.2%提升至30%。“項目已進入前置評估、臨時場地籌備階段,蠡湖‘水下荒地’將加快變成‘水下森林’,跑出生態修復‘加速度’。”市水利局規計處處長莫昊勇説。

  過去,隨着人口集聚與經濟發展,污染物無序排入,蠡湖水環境質量一度下降,水草銳減、藍藻頻發。2023年起,我市推進蠡湖水環境深度治理,通過排查環蠡湖24個排水達標區、全面整治32條支浜、建設生態清淤和濕地緩衝帶等綜合舉措,水環境質量得到提升,去年水質基本達Ⅲ類標準。“水體‘健康’,還要有有活力的生物群落,大面積種植水草正是生態修復的突破口。”莫昊勇説,這不僅能固定底泥、防止淤泥翻涌污染水體,而且能抑制藍藻生長,為魚蝦等生物提供氧氣和良好的棲息地,“蠡湖水較深、透明度不高,水質穩定了再來種草,效果更好。”

  水草種植是一項系統工程。從市河湖中心的蠡湖水環境深度治理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規劃圖上可以看到,位於蠡湖西北部渤公島的約13萬平方米水域為水生植物優化區,再往東南和南部的沿湖兩側,是10多塊水生植物重塑區域。“優化區只需調整水草品種、加強管理,重塑區則要根據勘測情況進行地形重塑,包括湖中心區域挖深、兩側填高等,之後再種草。”該中心相關人士説。

  當前啟動的先導段為蠡湖寶界橋往東南的33.83萬平方米水域。施工方將先設置土工布、圍油欄等,形成攔污簾、建設圍堰,減少工程對水體的影響。水草種好後,周邊將建設消浪潛堤和圍隔。“消浪潛堤下部為預製混凝土沉箱或固化淤泥塊,上部為鋼管或混凝土桿件形成的網格,消浪效率可達60%—80%,”市河湖中心相關人士説,“再加上外側擋藻圍隔,就能為‘水下森林’構建無干擾生長環境。”

  種什麼草、怎麼種也大有講究。按專家建議,我市將結合蠡湖各個適宜種植水草區域,按水深、光照等“匹配”合適的水草種類:0.5—1.5米的淺水區,將種植綠矮生苦草、密齒苦草等;1.5—2.5米的深水區將種植馬來眼子菜、狐尾藻等耐低光的水草。這樣就可使植物群落更穩定。後期還將投放魚、螺等水生動物,使蠡湖加快重現“水清草盛、魚翔淺底”的生態盛景。(朱雪霞 張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