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機器人+人工智能”企業超一千六百家,産業規模突破一千六百億元

  “吳中造”機器人闊步而來

  在剛剛結束的2025國際智能機器人與系統會議(IROS)四足機器人挑戰賽上,蘇州智身科技“鋼镚L1”首次亮相就攜手曼徹斯特大學奪冠。此前,今年8月,鹿明機器人憑全尺寸人形機器人的技術優勢,在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獲群舞賽亞軍。這兩顆引起行業關注的“新星”皆來自蘇州市吳中區。

  這還不是全部。不久前落幕的2025蘇州吳中太湖經貿合作洽談會上,魔法原子、鹿明機器人、樂享科技、智身科技、可以科技等“吳中八傑”集體亮相,完整呈現吳中從核心部件、智能大模型到整機應用的全産業鏈布局。具身智能“吳中軍團”向科創高峰發起衝刺。

  吳中區工信局局長石燕華介紹,“十四五”期間,吳中錨定“全國機器人産業集群第一區”目標,已集聚“機器人+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超1600家,産業規模突破1600億元,今年有望衝刺2000億元大關。“吳中造”服務機器人産量已佔全國超六成,工業機器人佔全國內資品牌七分之一。

  在吳中,頭部企業加速為“後浪”領航。家用清潔機器人領跑者科沃斯斬獲機器人行業“諾貝爾獎”恰佩克獎,追覓科技躋身全球獨角獸,綠的諧波減速器全球市場佔有率穩居第二……53家整機製造企業産出64種、800餘款機器人本體,形成“上市公司引領、規上企業支撐、獨角獸與專精特新企業突圍”的完整生態。

  在魔法原子實驗室,“蘇州重大創新團隊”吳長征團隊忙着調試新款雙足機器人。“關節運動範圍最大達320度,最大扭矩超130N·m。”指着屏幕上的數據,測試工程師不斷調整指令,機器人流暢完成“連續倒地起身”“下腰”等一系列高難度動作。

  這家成立不足兩年的企業,目前已實現雙足與四足機器人量産,核心産品成功切入工業質檢、商業服務等核心場景。通過和追覓科技合作,魔法原子機器人進入其智能工廠“打工”,已輕鬆實現物料搬運、産品檢測、點膠等工序。這背後,團隊通過採集生産環境中的真實數據,已積累數百萬條高價值訓練樣本。“這些數據還原了真實世界的物理交互,讓人形機器人從‘能理解’進化到‘能行動’。”吳長征介紹。

  鹿明機器人的發展速度同樣迅猛。今年4月落戶吳中後,企業僅用兩個月就推出兩款高性能産品,半年內團隊從十餘人擴至百人。這支集結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頂尖人才的團隊,已研發出全球首個“一秒起身”全尺寸人形機器人、負載50公斤的“具身大力士”及鹿小明AI伴童機器人。

  “蘇州強大的製造業基礎,不僅給‘機器人+人工智能’産業集群提供了完整零部件配套,也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公司創始人、CTO曹俊亮&&,在吳中區牽線搭橋下,團隊正與三菱電機等多家知名企業合作,深度參與其智能製造。

  集群效應催生更多創新成果。雙子智擎的工業級人形機器人突破四維空間規劃與納米感知技術,具備批量應用能力;可以科技拿下全球家庭陪伴機器人出貨量第一,産品覆蓋150個國家和地區,實現從技術到商業的閉環。

  推動企業科創力單點突圍的同時,吳中還在抓創新生態系統性培育。吳中區科技局黨組書記沈斌介紹,通過引入哈工大蘇州研究院、浙大蘇州智能製造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吳中已構建起多元化創新平台,去年還獲批建設首批江蘇省未來産業(人形機器人)先行集聚發展試點,落地江蘇省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中心、蘇州具身智能研究院等“一院三中心”平台,為産業創新提供硬核支撐。

  江蘇省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中心訓練場內,一台&人形機器人在碎石路、坡道、&階上緩步行走,模擬家庭服務、工業生産、醫療康復等不同場景。“初期可支持200多台機器人同時訓練。”哈工大蘇州研究院院長郭君巍介紹,中心由研究院聯合12家高校及企業共建,形成“1+12+X”體系,近200人團隊正攻克液壓人形機器人、機器導盲犬等新品。

  以政策為引、資本為翼,吳中為産業發展持續注入動力。目前全區已設立39隻機器人合作基金,形成163億元政企聯動投資規模,“東吳科技人才貸”等定制化金融産品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成立僅9個月的樂享科技,近期完成2億元“天使++”輪融資,三輪累計近5億元,刷新行業紀錄;全球泳池機器人領跑者星邁創新9月底完成10億元新一輪融資,三輪累計獲資15億元,成為資本眼中的“潛力股”。

  “讓‘做機器人到吳中’成為鮮明的行業標識。”蘇州市政協副主席、吳中區委書記丁立新&&,面向“十五五”,吳中將持續推動具身智能從實驗室走向生産線、融入生活場,從聚鏈、強鏈到優鏈,全力打造全球具身智能産業創新高地。(盛崢 雷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