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産融合跑出一批産業“黑馬”

  東&:從“沿海一隅”到“鏈動全球”

  0.02毫米,約是人類髮絲直徑的三分之一。但在東&世目特種防護科技(江蘇)公司智能車間裏,這一精度被六軸機器人輕鬆“拿捏”,游刃有餘。

  流水線上,剛浸完膠的防護手套在±1℃恒溫烘道中沿着傳送帶魚貫而行,仿佛一條無聲的河流。

  “在我們這兒,沒有接不了的訂單,只有想不到的需求。”企業研發負責人文煒舉起一款耐切割手套介紹,高強芳綸纖維的運用讓這款産品兼具美觀與實用;另一側,採用特殊工藝製作的防靜電手套,憑藉均勻電荷消散性能,已成為全球半導體企業車間的“標配”。

  依靠這條“會思考”的生産線,企業能同時駕馭上百種手套工藝,甚至接得住“一款手套只需500雙”的個性化訂單。憑藉“小單快反”的柔性生産能力,企業業績在外貿承壓的背景下逆勢上揚:自有品牌“Wonder Grip”讓法國連鎖巨頭“一見傾心”;一款專為非洲市場開發的耐油長筒丁晴手套剛下線,便斬獲萬雙訂單。

  20公里外,另一場靜默的“革命”正悄然重塑全球産業鏈。

  走進江蘇富樂華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無塵車間,恍若進入“未來世界”。機械臂以微米級的精度,將導熱絕緣陶瓷基片與銅箔精準鍵合——這些從東&誕生的新能源汽車功率模塊中的核心部件,全球領先,市場份額穩居世界第一。

  “曾用‘放大鏡’驗廠的客戶,如今已成為我們最忠誠的戰略夥伴。”總經理助理段學鋒感慨。MES系統展示面板上,全球訂單如星火般閃爍。

  不遠處,富樂華功率半導體研究院的燈光常亮,科研團隊正向着第三代半導體領域的“無人區”挺進。

  這家由企業自掏腰包建起的研究院,已成為富樂華打破國際技術壟斷的“策源地”。從東&總部支點出發,富樂華集團已撬動一個包含馬來西亞基地在內、輻射海內外的生産網絡,完成了從“沿海一隅”到“鏈動全球”的精彩突圍。

  傳統製造的車間裏,科産融合的火花同樣絢爛。

  在江蘇和信石油機械有限公司,一條瞄準深海極端工況的鑽桿涂層生産線正在緊張安裝、調試。“這不是普通的産能疊加,而是一場面向深藍的‘極限挑戰’。”總經理趙鈞羨説。

  挑戰的通行證,來自企業與西南大學聯合研發的Hxt34p涂層,可承受200攝氏度高溫和硫化氫腐蝕,性能比肩國際頂尖水平,成本僅為進口的一半。該技術一舉使和信成為全球唯二掌握該技術的企業。

  “就像給鑽頭穿了‘金鐘罩’,能讓鑽具壽命延長3倍,每年可為企業節省近3000萬元成本,預計新增産值高達1億元。”趙鈞羨算的這筆賬,清晰勾勒出科技轉化為生産力的巨大效益。

  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身後是省級院士工作站的智力支撐。校、院、企聯合研發的“一機三用”鑽機,在全球能源戰場上大放異彩,重量更輕、力量更大、效率更高,成為和信開疆拓土的“王牌”。如今,和信石油的鑽頭已深入全球40多個國家的能源腹地,今年銷售額將衝刺3.3億元。

  這些精彩故事,離不開一群“科技紅娘”的精準牽線。“論文寫在産品上,課題源自生産線。”南京郵電大學王德波教授的身影,每月都會準時出現在東&的工廠裏。他身後,一張由科技鎮長團、校企聯合實驗室等織就的創新服務網,正精準地將高校的智慧資源“滴灌”至企業的需求痛點。而在東&特有的創新“雨林生態”中,就連知識産權質押融資都有綠色通道,讓專利變為實實在在的“紅利”。

  “我們的角色,就是讓最好的技術遇見最懂它的企業。”東&市科技局創新合作科科長姚拂説。

  今年以來,東&已舉行超60場産學研“相親會”,催生了55項省級新技術新産品,平均每天凈增1件以上發明專利。更深刻的變化,在於創新的種子已從“要我創新”的被動接受,轉變為“我要創新”的主動追求。遠洋不銹鋼公司與哈工大的一場“聯姻”,讓其特種鋼管撐起核電站的“鋼筋鐵骨”,三年內企業實現了從“科技幼苗”到國家級“小巨人”的躍升。

  潮起東南,融合致遠。在東&,科技與産業的融合,不是生硬的嫁接,而是如同呼吸般自然的共生。

  從實驗室的靈光一現,到生産線的精準律動,再到全球市場的波瀾壯闊,東&小縣城的探索樸素而深刻:將創新的種子深埋於産業的沃土,靜待時光,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茂密森林自會生長、生生不息。(卞小燕 董宣 賈佳 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