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白蕩”是江陰最南端的濕地景觀,深秋時節,白蕩之上,京滬高鐵呼嘯而過。水南,惠山區長安街道長樂社區高樓林立;水北,江陰祝塘鎮五福村煥發出別樣的鄉村新貌。

  從五福村向東而行,位於江陰與錫山接壤地帶的祝塘鎮河湘村內,蔬菜基地綜合服務中心拔地而起,告別了傳統種植的舊模樣。“隨着長山大道快速化改造項目的完工、長山大道南延項目的開工,這條交通大動脈沿線的‘接壤村’紛紛按下‘升級鍵’,借勢錫澄一體化、激活邊界活力。”祝塘鎮黨委宣傳委員姚陳穎介紹道。

  破局邊界落差 實現人居新跨越

  曾經的五福村蕩南片區,是錫澄邊界發展不均衡的縮影。“村裏的宅基地房大多建於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多為空鬥墻、多孔板結構,再加上地勢低窪,歷經多次水淹,部分房屋已成危房。”從小就生活在這裡的“90後”村幹部顏佳灝深有感觸,“同樣是交界地,尤其一到下雨的時候,站在白蕩邊往南看,那邊街巷整潔、環境宜居,讓我們既羨慕又着急,為啥差距這麼大?”

  這份羨慕與着急成了一體化發展急需破解的課題。2017年起,祝塘鎮爭取各方支持,投入資金在蕩南實施防洪工程,一舉解決了蕩南水患問題。2020年,蕩南新農村建設一期工程“碧泓苑”在原址翻建。“這個過程中,不僅把地基整體抬高了70厘米,整體建設也向惠山的宜居品質看齊。”五福村黨總支書記張星偉的話,道出了破除邊界落差的決心。目前,“碧泓苑”一期完成交房138戶,二期34戶正在建設中。

  昔日的破舊危房,已被整齊的農村別墅取而代之,村民的“羨慕”也逐漸變成了“自豪”。這樣的變化還“複製”到了祝塘鎮的景陽村、茂龍村等村。“從治水到建村,每一步都在想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錫澄一體化。”張星偉説,位於錫澄通道旁輻射兩地的口袋公園就是一次嘗試。後續,五福村還將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進一步對接惠山,讓“接壤村”成為一體化發展的“幸福節點”。

  解鎖邊界困局 打通農業新鏈路

  地處錫澄交界處的河湘村,蔬菜種植是村裏的特色産業,但過去遍地都是低端大棚。“為徹底改變過去的種植面貌,村裏清理了1400多畝低端塑料大棚。”村幹部費立江介紹,瞄準無錫蔬菜保供市場,近幾年,村裏建成800余畝標準蔬菜大棚,系統整治提升種植環境,如今湘南蔬菜基地已成為無錫市屬“菜籃子”工程綠色蔬菜保供基地。

  沿着長山大道旁的錫文路走進河湘村,投資超600萬元的蔬菜綜合基地正加緊建設。不遠處的標準蔬菜大棚裏,“90後”宋佳手持鏡頭,把當季新鮮的大葉茼蒿通過屏幕推銷到全國各地。“現在一天能賣七八百斤。”作為當地承包大戶的兒子,宋佳深知種菜艱辛,去年11月他運營了“江陰小田園生鮮店”抖音號,打通“採摘—直播—打包—配送—交付”全鏈條。

  “基地一層和二層設直播區、農産品檢測室、培訓中心,三層是住宿區。”往南看向蔬菜綜合基地,宋佳興奮地和記者分享,“已幫農戶培養了2名主播,‘小目標’是20名,和我一樣的‘90後’、‘00後’在村裏有班上、能直播,這就是農業新面貌。”費立江説,基地既能輻射江陰本地,也能對接無錫市場,未來也將秉持“不止於一村,服務於一片”的理念成為一體化網絡中的“功能節點”。

  激活邊界資源 打造文旅新標杆

  其實,祝塘鎮最早亮出新形象的是石堰村。緊挨長山大道的這個小村莊一早就“嗅”到了一體化帶來的機遇。依託2000畝高標準農田,石堰村以稻田為核心場景,招引來村內首家咖啡店“喜又咖啡”。今年,石堰村又把富堰路、向陽路口的村民舊房收歸村集體,新建三層商業用房,成功招引汪家味融合餐廳、喜堰馬術俱樂部入駐。由此,村內田園商業點位由5個增至7個。

  作為錫澄兩地往來的“門戶村”,石堰村“村游”人氣持續攀升。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村裏迎來游客1萬人次,實現35萬元綜合收入,同比增長31.2%。“趕在長山大道南延穿村而過前,規劃建設好樂在石堰、愛在石堰、居在石堰、游在石堰四大功能區域,讓石堰村從‘邊界’變成‘紐帶’,成為錫澄市民周末、假日休閒的優選目的地。”石堰村黨總支書記徐寅介紹。

  既改變了村莊模樣,又帶來了村級收入,去年,石堰村獲評省首批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成為周邊“接壤村”農文旅發展的標杆。同為“接壤村”的富順村也跟着行動起來。今年,該村通過招商引資,在潘家浜活動室點位成功引進“森吧啦·茶娛”,以“科學+田園+文化”模式推出科幻實驗秀、舞&劇,成為親子熱門打卡地。“探索與周邊村莊聯合打造文旅線路,實現資源共享、客源互送。”富順村黨總支書記黃涌説。(唐蕓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