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是雜誌社文化編輯部、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聯合調研組
11月1日晚,南京奧體中心體育場比過年還熱鬧,2025年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以下簡稱“蘇超”)決賽在這裡舉行,在現場62329名球迷的見證下,泰州隊戰勝南通隊奪得冠軍。從不溫不火到一票難求、從球迷自嗨到城市狂歡、從業餘賽事到文化IP,今年5月以來“蘇超”火爆出圈,成為全國關注的賽事話題、全網熱議的傳播現象、全民參與的文化盛事。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的本質和基石在於文化,文化興盛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目標和追求。沒有城市文化的繁榮興盛,就不可能有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更不可能形成強大的城市競爭力和影響力。“蘇超”以賽事為媒、文化為核,通過一隻足球轉動一座城市、一場賽事綻放文明風貌,為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推進城市文化建設,涵育市民文明素養,增強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力量,進行了有益探索。
“蘇超”如何進一步激活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建設,離不開市民廣泛參與和群眾實踐。體育運動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承載和傳播文化價值,是城市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江蘇,城市因“蘇超”而沸騰。據統計,“蘇超”176天、85場比賽,場均現場觀賽人數2.86萬人,累計吸引超243萬人現場觀賽,抖音、微博等平台“蘇超”相關話題累計點擊量達1041億次。“蘇超”以全新的理念和實踐,在城市文化建設中掀起了一股“足球旋風”。
搭建了城市文化建設嶄新平台。大型群眾性體育賽事不僅是競技的舞&,也是文化交流的舞&,更是主辦城市展示城市實力、自然景觀、人文歷史的窗口。“蘇超”開賽以來,極大濃厚了全民足球氛圍,球場上65%的球員是來自各行各業、多個年齡段的足球愛好者;看&上不僅有年輕觀眾,還有幾歲的幼兒、七八十歲的老人,80%的觀眾是不懂“越位”為何物的新晉球迷。廣大群眾跟着賽程看“蘇超”,茶余飯後談“蘇超”,為運動員的拼搏精神鼓與呼,為城市榮譽而吶喊,精神狀態、精神面貌更加昂揚向上。主流媒體通過圖文報道、VR直播、無人機航拍等手段高頻呈現賽事進程,同步展示城市的文化地標、民俗活動、非遺技藝等資源,形成“賽事+文化”的疊加傳播效應。大眾體育賽事為推進城市文化建設提供了新思路、新渠道、新抓手,賽事舉辦期間的社會關注度、市民的體育熱情、圍繞賽事創作的文藝作品,以及體育盛會對市民精氣神的提升等,都極大促進城市文化建設。
點燃了城市文化建設強勁動能。體育賽事是提升城市文化知名度與美譽度的優質文化溝通載體,對文旅消費具有很強的撬動作用。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及配套的文化活動能夠吸引各地大量游客,加速文旅産業深度融合,帶動文化消費場景創新,形成“賽事場館—文化街區—旅游景區”的聯動發展格局。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負責同志介紹説:“‘蘇超’把日益增長的賽事流量轉化為範圍更大的消費增量,其流量轉化的背後就是文旅體商的深度融合。”短短幾個月時間,江蘇以賽事為紐帶,完善“賽事引流—文旅變現—發展升級”機制,先後推出5大類50多條跨區域主題旅游線路産品,配套舉辦2800余項特色活動。全省充分用好“一張票根”的長尾效應,以“小票根”串起“大文旅”,推出景區首道門票免費等優惠措施1800多項和便民服務近500項,全方位打造“看球+出游”、“看球+美食”等多重沉浸式體驗,讓球賽“曲終人不散”。據統計,“蘇超”期間全省納入監測的文旅場所共接待游客5.18億人次,游客消費總額達2279.81億元。“蘇超”把特色文旅活動融入賽場內外,讓文旅消費持續欣欣向榮,城市文化建設更具澎湃活力。
豐富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體育在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型群眾性體育賽事營造了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公共文化空間,聚合了大量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動,讓眾多參與者不僅收穫競技的樂趣,更感受到城市的溫暖與文化的魅力,感受到陽光、健康、激情、活力,有效釋放社會情緒壓力。作為有別於職業賽事的群眾性足球聯賽,“蘇超”將競技體育的精彩角逐昇華為城市文化的生動表達,營造的是“快樂足球”氛圍,呈現的是“百姓節日”盛況。比如,蘇州賽區在開場環節安排“江南四大才子”創意表演,連雲港賽區以海鮮美食、西游文化、智能互動工具、文旅體商聯動機制等將體育與地域特色無縫融合,揚州賽區設置“非遺市集”,等等。整個賽季,“蘇超”上演了一幕幕“造梗”、“玩梗”、“鬥詩”、“鬥歌”的場景。許多網友&&,“蘇超”幾乎承包了這個夏天所有的快樂。揚州市體育局一位同志對此深有感觸:“賽事期間,大屏喊話、K歌鬥詩,讓更多民眾變身為互動內容的共創者,在體育精神與娛樂精神的雙重帶動下,城市活力顯著提升。”“蘇超”觀照人們的精神需要、文化需求和情感體驗,在共情共鳴、帶來快樂的同時賦予人們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成為群眾參與其中、樂在其中的文化盛宴。
“蘇超”在哪些方面創新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城市現代化的根基,也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提升城市現代化水平,需要在繼承和發展歷史文化的基礎上,促進城市文化不斷推陳出新,提升城市文化內涵。“蘇超”創新城市文化表達,將體育運動變身為城市文化建設的鮮活載體,城市榮耀昇華為對城市精神的廣泛認同,澎湃“流量”轉化為推進城市文化建設的寶貴“留量”,在體育敘事與城市敘事的交融中重構江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生成邏輯與表達形態,持續壯大主流價值的影響力,培育與時偕行的文明風尚。
塑造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厚植於歷史演進的文化積澱,融通於城市發展的時代要求,形塑於煙火升騰的百姓生活,對內能夠凝聚城市人心,對外可以樹立城市形象。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體育運動對人們精神面貌的重要作用,早在福建工作時就深刻闡明,體育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凝聚民族精神奮發向上的事業”。“蘇超”作為頂流賽事、文化盛事,展現出熱愛生活、勇敢追夢,團結友愛、守望相助,頑強拼搏、百折不撓的精神。許多網友説,在“蘇超”賽場上,沒有躺平,唯有真刀真槍的拼搏;沒有懈怠,只有你追我趕的拼搶。這種精神,以一場場賽事、一次次文化傳播,深度融入城市精神肌理,塑造了積極向上的城市精神內核,實現文化軟實力從“形態建設”到“內涵提升”的全面進步。對一座城市來講,可見的是地區生産總值的增長,可感的是精神的拔節生長,需要提煉具有引領力、感召力、傳播力的精神標識,用城市精神塑造城市鮮明形象、打造城市特色品牌,以精神高度彰顯文化力量,以精神刻度標注美好生活,在高質量發展中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增進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回答的是個人或群體如何從文化身份上界定自身、標識自我,是對自身能否歸屬於某個文化集體的認知判斷、情感聯結、價值認可。同時,文化認同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不同群體的文化認同體現方式是不一樣的。體育賽事是強化城市文化認同與凝聚力的重要紐帶,在其舉辦過程中,城市文化特色通過多元載體深度呈現,激發市民的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形成文化向心力的聚合效應,人們通過增進地域城市文化認同進而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蘇超”為城市文化提供沉浸式展示場域,歷史文脈、非遺文化、民俗風情等元素通過隊徽、球衣設計以及賽事口號、中場表演、配套活動等得到立體呈現,既保留了城市特色,又通過賽事實現文化展示展演,強化了文化認同的集體記憶。同時,賽事成功舉辦所帶來的城市榮譽感,有效激發市民的文化自豪感與歸屬感。在“散是滿天星,聚是一團火”的足球競技和文化氛圍中,江蘇“十三太保”經歷了一次由文化符號與城市形象重新編碼所帶來的認同嬗變,實現了“文化展示—情感共鳴—實踐參與”的良性互動,進一步築牢了城市文化凝聚力的根基。
涵養文明新風。城市是文明的“容器”、道德的“熔爐”。城市文明既體現為城市外在的顏值與形象,也彰顯出城市內在的氣質與風骨。2025年7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着力建設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質”。“蘇超”是城市文明的實踐場,從球員到球迷、場內到場外、線上到線下,合演一場全民共振的“文明接力賽”,不僅有“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也有“比賽第一,文明並列第一”。場均幾萬名觀眾按票入座、禮貌觀賽、有序助威、絲滑散場,離場時帶走垃圾、分類投放,實現“無論輸或贏,人走場乾淨”的“無痕觀賽”,主客隊球員相互關愛、球迷相互加油,展示向上向善、開放包容的時代風貌。任何時候,城市文明都不只在於摩天大樓的高度,更在於市民日常生活的溫度。一言一行皆風景,一舉一動見文明。城市文明建設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融入日常、踐於平常,讓人民群眾成為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的主體,着力形成與現代化相匹配的文明規範、文明秩序、文明倫理、文明形象,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文明力量。
激發文化創造。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着重要的動力源和增長極作用,是各類要素高效流通的關鍵樞紐,也是最具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沃土。看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設,關鍵是看創新創造的活躍度,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是推動城市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蘇超”為文化創意提供廣闊舞&,從創新競賽組織、商業合作、文旅融合與志願服務,到積極運用數字化技術,開發更多契合觀眾需求與賽事情緒的産品,將單純的“觀看比賽”升級為全方位的“參與賽事”,構建了一個有溫度、高黏性的品牌生態,實現從現象級“爆款”到“經典IP”的跨越,演繹出一城一故事、一城一精神的文化景觀。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需要立足新時代偉大實踐、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以系統思維催生文化供給的新群體、新組織、新模式,以互聯網思維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同向同行,讓一切創新創造源泉充分涌流,更好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蘇超”對城市文化建設有什麼啟示?
新時代以來,我國城市文化建設成就顯著,同時也面臨諸多新情況新問題,比如,一些城市重硬體、輕軟體,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場館,但缺乏優質文化內容和有效組織,導致文化空間和文化服務供給不足,文化成為城市活動的“懸浮物”;一些城市文化認同度、公眾參與度不足,群眾成為文化活動的“旁觀者”;等等。2025年7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大力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要求,建設人民滿意的城市,文化發揮着重要作用。“蘇超”的火爆出圈及其引發的諸多文化現象、産生的跨界連鎖效應,為推進新時代城市文化建設提供了深刻啟示。
城市文化建設要適應新的時代特徵,滿足群眾新的文化需求。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不僅追求物質條件、經濟指標,還要追求“幸福指數”;不僅追求自然生態的和諧,還要追求“精神生態”的和諧。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新時代城市文化建設關鍵要提升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文化修養。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呈現新特徵新要求,人民對於優美人文環境、優質文化服務、優質文化活動的期待更為迫切,日益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個性化的特點。“蘇超”的成功,就在於順應新時代群眾對健康生活、多元文化、參與體驗的新需求,敏銳地捕捉到了人們對文化認同、社會交往、情緒價值的強烈渴望,將傳統體育項目與現代傳播手段、時尚元素、休閒生活方式相結合,提供的文化産品更加符合當代審美、契合群眾需要。深入推進新時代城市文化建設,要堅持需求導向,服務於人的全面發展,深入挖掘地方歷史文化、地域特色資源,適應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打造具有獨特魅力、能與人民群眾産生“靈魂鏈結”的城市文化産品,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城市文化建設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激發群眾參與熱情。城市是居民生活共同體,居民是城市文化活動的主體。廣大居民以各自的智慧和能力,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創造出新的城市文化成果,體現城市生活的各種觀念和感受。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應當更加注重以人為本,讓人民群眾共建共享。“蘇超”被譽為“人民的足球”,倡導“全民參與+城市榮譽”,沒有鮮亮的明星代言,沒有鉅額的出場費和廣告贊助,沒有高昂的票價門檻,把參與其中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情緒成本都降到了普通群眾完全能接受的程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深入推進新時代城市文化建設,關鍵要堅持着眼於人、落腳於人,讓群眾自己“點菜”、自己“下廚”、自己“品嘗”,把群眾的文化智慧激發出來、文化潛能釋放出來,讓城市文化在人民群眾更積極的文化參與、更主動的文化創造中生根發芽、永葆生機。
城市文化建設要與經濟社會發展互促共贏,實現雙向奔赴。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文化既是重要目的,也是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從一些發達地區的發展實踐看,現代化程度越高,文化發展要求就越高,文化對發展的貢獻度也越高。“蘇超”是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2024年江蘇地區生産總值超過13萬億元,各地市發展相對均衡,基礎設施完善,社會治理有效。正是基於這種現實條件,“蘇超”得以成功舉辦,同時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範,注入新動能。特別是持續把文化作為一種複合型創新要素融入經濟活動,既有13座城市“各美其美”的文化張揚,也有“美美與共”的經濟互榮;既有對人文稟賦的堅守,也有對現代經濟的擁抱,詮釋了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向奔赴,堪稱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生動樣板。深入推進新時代城市文化建設,要統籌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將文化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同時,更好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讓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城市文化建設要形成合力,實現政府、市場、社會協同共建。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有更加自覺的文化建設,還要有更高效能的文化治理。新時代城市文化建設必須強化系統觀念,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調動各方面資源和力量,注重綜合施策,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蘇超”將政府引導、市場發力、社會參與高效協同,政府積極做好頂層設計、政策支持、平台搭建和秩序維護,媒體、企業等通過直播、文創、傳播等方式提供優質産品和服務,俱樂部、社區志願者團隊等積極做好公共服務,打出一套“組合拳”,匯聚起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序社會的強大合力。深入推進新時代城市文化建設,需要進一步創新制度機制、拓展渠道載體,更好把各方面活力激發出來、把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全面提升文化領域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現代化人民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
2025年“蘇超”已經落幕,然而終場哨響並不意味着賽事的結束。“江蘇13市,友誼1314”,那些奔跑的身影、震天的吶喊、飛揚的激情,深深刻進每個人的記憶。這一深受群眾喜愛的賽事早已超出了單純的體育範疇,展現了有力量的群眾參與、有味道的文化互動、有溫度的城市認同,成為一記推進城市文化建設的“好球”。
(原載於2025年第22期《求是》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