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長三角年度最大數據産業供需對接大會上,蘇州太湖雪絲綢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太湖雪”)作為傳統絲綢企業代表,通過數據交易盤活百年紋樣文化IP、打造國潮新品的實踐,成為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典型樣本。

  曾幾何時,太湖雪面臨傳統絲綢企業的共性難題——客群結構老化、産品同質化嚴重。“此前到店消費者多為五六十歲本地市民,年輕客群對傳統絲綢的認知仍停留在‘長輩禮品’層面。”太湖雪副總經理代艷坦言。

  轉機始於對數據價值的挖掘。伴隨國潮消費趨勢升溫,太湖雪將目光投向文化數據資源:通過IP授權與數據交易模式,從蘇州絲綢博物館獲取20余組百年紋樣數據,涵蓋清代緙絲、民國花羅等傳統工藝圖案的數字化檔案。“這些紋樣不是簡單的圖片,而是包含色彩參數、紋樣結構、文化寓意的結構化數據,可直接用於産品設計與工藝落地。”太湖雪設計總監孫寶玉&&。

  數據的注入讓設計端煥發新生。依託紋樣數據庫,太湖雪組建專項研發團隊,將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結合——例如將“纏枝蓮”紋樣簡化適配眼罩尺寸,用“雲紋”元素設計領帶提花圖案。據介紹,目前企業每月新增國潮單品近10個,覆蓋絲巾、家居飾品、服飾等多個品類,年輕客群佔比從轉型前的不足20%提升至45%以上。

  在南京舉辦的數據産業供需對接大會上,太湖雪的身影格外引人關注——不同於工業製造、交通運輸等行業的技術型數據需求,這家絲綢企業的“數據合夥人”訴求,聚焦於“文化數據+消費數據”的融合應用。

  這一實踐背後,是數據要素對傳統製造“産-銷”鏈路的重構。江蘇省數據局副局長王萬軍在大會上披露,本次大會促成90筆數據交易,總金額超9億元,“企業願為優質數據買單,正是因為數據能讓生産更精準、市場響應更快速”。而太湖雪的探索,更證明文化類數據與消費類數據的協同,能為傳統非遺産業打開“文化價值+市場價值”雙提升的空間。

  隨着數據應用的深入,太湖雪的數字化轉型已從産品設計延伸至全産業鏈。據企業透露,下一步將聯合數據服務商構建“消費者畫像-産品研發-柔性生産”的數據閉環:通過分析用戶購買行為數據優化産品庫存結構,利用紋樣使用頻次數據指導面料採購,甚至計劃引入AI設計工具,基於用戶需求數據自動生成定制化紋樣方案。

  這一規劃與國家數據戰略高度契合。國家數據局近期明確,將加快推出數據産權制度,加大數字經濟創新型企業應用場景供給,江蘇、浙江等7個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正加速落地。在此背景下,太湖雪的實踐為傳統産業提供了可複製的路徑——無需顛覆原有生産體系,只需通過數據要素的“嫁接”,就能讓百年工藝在數字時代重獲生命力。

  “數據不是一次性的設計素材,而是持續驅動增長的‘新能源’。”太湖雪副總經理代艷&&,未來將繼續深耕絲綢文化數據資産,探索與文旅、文創等領域的數據合作,讓傳統絲綢從“日用品”升級為承載文化價值的數據化消費品。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浪潮中,這家老牌絲綢企業正以數據為針,織就傳統産業轉型的新圖景。(王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