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溧陽考古發現“最早的江南”
距今8100年,為長江文明溯源研究提供關鍵實證
經過近3年考古發掘,位於溧陽市的鮑家遺址初露崢嶸,這處史前遺址現存2萬—3萬平方米,距今8100—7500年,是目前錢塘江以北長江下游地區最早的史前遺址。在11月16日召開的專家指導會上,與會專家認定鮑家遺址填補了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序列的關鍵空白,其獨特的文化面貌被形容為“最早的江南”。
鮑家遺址位於一片高出周邊的&地上,目前進行的發掘區集中在遺址東部邊緣,清理了灰坑200多座。在先民們生活的時代,遺址東、北兩面瀕臨大面積水域,遺址東部邊緣形成了喇叭形河口,曾被先民當作垃圾場,考古隊在距地表5—6米深的灰黑土和蜆殼層中清理出大量陶片、木頭及動植物標本,使考古學者得以一窺鮑家遺址的文化面貌。
鮑家遺址考古領隊、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胡穎芳在向專家組匯報時&&,鮑家遺址是江蘇地域文明探源研究的重大成果,考古發現了玉璜形飾、石錛、石刀、石矛、石鐮、骨鏃、蚌刀,以及陶釜、陶罐、陶碗、陶盆、陶豆等文物,其中部分陶器有圓點或斜線的紅黑彩。遺址長期處於飽水狀態,有利於文物保存,因此罕見地保存了帶有榫卯結構的木材、用竹葦類植物編織的席子、用麻或草編成的繩子等有機質文物。植物考古表明,當時水稻已經處於馴化進程中,但農業並不是主要生業方式,採集和狩獵仍然是先民們主要的食物來源。動物考古發現了水牛、梅花鹿、獐、豬、貉、水獺、小靈貓和兔等哺乳動物,鴨科和環頸雉等鳥類,鯉魚、青魚、草魚等魚類,龜、鱉、揚子鱷等爬行動物,另外還有大量蚌、蜆、螺、貝等水生軟體動物,表明當時這裡的生物多樣,生態環境優越,很適合人類生存。
專家組組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王巍在考古現場告訴記者,中華文明距今萬年奠基、8000年起源、6000年加速,鮑家遺址的年代正處於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節點。遺址發現了江蘇境內目前最早的彩陶,還有代表性陶器牛鼻耳陶罐和帶流陶罐。器物學研究表明,鮑家遺址與浙江的上山遺址和跨湖橋遺址有千絲萬縷的&&,但它具有獨立的文化面貌,為長江文明溯源研究提供了關鍵實證。
在專家指導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10位專家形成一致意見:鮑家遺址考古發現突破了環太湖流域現有的“馬家浜(駱駝墩)—崧澤—良渚”考古學文化譜係框架,填補了該區域新石器時代文化序列的關鍵空白,已具備命名新的考古學文化的基本條件。鮑家遺址應實現“應保盡保”,建議盡快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