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青春”搭&,“産業鏈”築夢

  創業創新大賽書寫“蘇青合夥人”成長記

  斬獲2025江蘇“創青春”人工智能産業鏈大賽一等獎的舒俊源,眼下正加速推動項目在蘇落地。“大膽闖,你們很可能就是江蘇未來的合夥人!”幾乎每場“創青春”大賽結束,當地團委都會立馬召開項目懇談會,構建“扶上馬、送一程”的創新生態。舒俊源&&,正是這樣的生態讓他和團隊決心在江蘇大展宏圖。

  今年以來,全國超1000支青年創業隊伍逐夢江蘇“創青春”重點産業鏈大賽。從賽前對接産業需求,賽中提供技術、資金保障,賽後助力項目落地,到用城市溫度築牢歸屬感,江蘇正以“創青春”系列賽為紐帶,為青年創業者打造全周期支持體系,書寫“蘇青合夥人”成長記。

  鏈上“靶向尋苗”,專業眼光辨“真金”

  創業創新賽事,最大的難點往往是貼近需求、反映産業端真實想法。

  “我們想將‘創青春’大賽與各地産業鏈發展和‘雙招雙引’結合,通過大賽為産業園區和鏈主企業發現優質項目、優秀人才,也幫青年創業者鏈結産業資源,更好融入産業鏈、供應鏈,助力他們創好業、創成業。”團省委相關負責人&&。為此,今年江蘇“創青春”大賽全新升級:賽事緊扣全省16個重點産業集群、50條重點産業鏈,突出産業鏈龍頭企業主體地位,邀請行業專家、創業導師、技術經理人、投資人、園區負責人全程參與,真正賽出科技含量高、産業前景好、市場潛力大的青創項目,實現“鏈上選才、賽中育苗”。

  10月下旬,徐州氣溫驟降,數融智聯(徐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超心裏卻暖洋洋的。今年6月他帶項目參加“創青春”新興數字産業鏈大賽,一舉斬獲冠軍。

  “我們定位數字經濟,既貼合大賽主題,也與徐州推動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緊密關聯。”孫超感慨,最令他意外的是評委的專業性,“從都市産業基金和投行負責人,到數字經濟專家,都深度參與城市産業發展,現場沒有概念性問題,全是實操提問。比如,不同人員接觸的數據有別,你們怎樣讓AI模型精準識別每個訪問者的權限,既保護數據又方便取用……”

  孫超的路演感受,正是賽事評委、南京青年科技創新促進中心理事長張翼賽前設定的目標。早在3月參加完今年首場“創青春”大賽,他便直言:“我們不看空中樓閣式的創新,而看哪些項目有可能解決産業痛點。”

  同樣身為評委,江蘇集萃移動通信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總經理、江蘇産研院移動通信技術研究所所長張昭濤舉例説,登&展示的超高速全光通信解決方案,為數字時代海量數據傳輸提供了革命性方案,“這類案例還有很多,足以體現賽事水準。”

  “當前我們已深度融入鹽城産業布局。”天津市龍津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獲得“創青春”新能源産業鏈大賽一等獎。總經理張國鵬回憶,團隊賽後不久便在鹽城與中國能建集團裝備有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上馬退役風電葉片資源化利用示範項目,共探這片“藍海”。

  今年以來,“創青春”系列賽事已舉辦新一代信息通信、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新能源、人工智能等6場專項賽,另有7場正在進行,引來全國超1000個優質項目參加,已推動27個項目落地産業園區,37個項目與龍頭企業、投資機構達成合作。

  全鏈條“陪跑育苗”,助“幼苗”成林

  為避免賽後“曲終人散”,江蘇共青團與地方政府聯手,為項目落地孵化打造全鏈條護航體系。

  深圳留形科技有限公司的“開啟空間智能,為數字世界打造三維底座”項目,斬獲“創青春”人工智能産業鏈大賽一等獎。“香港歷史博物館近2萬平方米的展廳,用我們的三維建模技術,20分鐘就能完成1:1數字化復刻。”項目負責人舒俊源説,賽後團隊發覺江蘇市場極富潛力,在蘇落地指日可待。

  為推動獲獎項目走向市場,無錫團市委發起成立青年“人工智能+”協同創新聯盟,聚焦企業落地痛點,提供場地對接、政策解讀、資金對接、法律諮詢等全方位服務,構建起完備的創新生態。

  原本在深圳工作的張志飛,獲獎後準備將項目落到連雲港。當地團市委不僅主動扮演“資源紅娘”,為其對接生物醫藥産業園和潛在供應鏈合作夥伴,還推薦項目團隊參與投融資對接會。“團委的服務貫穿比賽前後,既系統又有溫度。”張志飛感慨。連雲港團市委青發部負責人則更興奮地告訴記者,一場大賽吸引18個項目到園區實地考察,“過去從未有過!”

  蘇州獨墅湖青創港,是全省首批區域青創成果轉化中心之一。“表面看,這裡雖與許多眾創空間環境類似,實際卻大有不同!”創立禧蛋(蘇州)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的賴秀改直言,區別在於青創港主動拉近創業者與各級政府部門的距離,“往往反映訴求後,我們就能直接與街道和園區建立&&,而在其他地方,載體運營方常常隔在中間,不願下放資源。”

  “當很多地方組織青創賽事,還在延續‘團委管賽事、科技管招商、人社管落戶’的模式時,我們已實現房票協調和政策兌現‘不跨部門長征’。”青創港負責人孫娟認為,扶持就意味着幫創業者“搭&階”,助項目走向成熟。為此,她和同事每年都會走進周邊33所高校與研究院,為在校生開設創新創業政策課;還通過“青創—優創—領創”培育體系,對達到階段性目標的初創企業發放資金扶持,幫它們跨越創業“死亡谷”。

  各地支持的同時,團省委也組建起青年技術經理人隊伍,並圍繞智能電網、光通信、生物醫藥等領域,成立青商産業創新聯合體,推動青年創業團隊的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暖心留才”,城市與合夥人共成長

  吸引創業項目落地,本質是招“明天的企業”。但培育青年“合夥人”能否等同一般招商?“不能!”調研期間一位團幹部直言,普通招商注重短期稅源,而青年創業創新關注人的成長,是“人”與“城”攜手同行。

  “我是來找同路人的!”陜西小夥齊啟龍道出許多初創者的心聲。江南大學畢業的他,在無錫成立起源時代(江蘇)科技有限公司,主攻AI領域。但初創階段,租金和技術成本等難題曾讓他犯愁:“找過商業場地,每月一小間房就要8000元。”直到今年10月入駐錫躍Space無錫創業創新基地,齊啟龍才算有了“正經創業根據地”——基地提供免租空間,配套路演室、會議室;更關鍵的是,政府發放算力券,每月能幫團隊省下1萬元左右。

  “除了省成本,這裡的‘土壤’也吸引我們。”齊啟龍透露,在創新基地,産業鏈上下游公司聚在一起謀發展。對他來説,扎根無錫創業已不再是“單幹”,更像和這座城市一起,在AI賽道並肩奔跑。

  南京宇疊智能董事長王鑫對此感同身受。不久前,他入選江蘇青年科技人才“U35培育”對象,公司發展勢頭迅猛。但去年,企業曾陷入“賬上只剩兩三百萬”的危機。在社會資本與政府的幫助下,當時不僅獲得融資,還成功遷址南京。“渡過難關後,更覺得與城市‘情投意合’、一榮俱榮。”王鑫説。

  常州凝耀新材料創始人方凝回國創業之初,在團組織牽線下精準對接省“雙創計劃”。“共青團就像城市溫暖的接口,讓我這個人脈空白的歸國者,很快找到方向。”方凝笑道。如今她身邊,越來越多青年才俊選擇歸國創業,江蘇眾多城市正煥發強勁的“合夥人”引力場。

  “無錫正布局未來産業賽道,我們也順勢成為‘城市合夥人’。”無錫超星問天科技有限公司CEO梁爽去年創辦企業,今年參與“創青春”大賽後進一步拓展了産品應用場景,眼下企業發展完美融入全市人工智能産業版圖。

  “創新創業是一場耐力賽。江蘇雙創版圖上,既要有引領突破的參天大樹,也要有梯隊成長的活力樹苗。”團省委相關負責人&&,“我們期待更多厚積薄發的‘潛力股’在江蘇書寫動人的創業故事,成長為堪當重任的‘小巨人’。因為在這裡,青年創業者永遠被珍視為共建未來的‘蘇青合夥人’!”(李睿哲 程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