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省慈善總會發布20周年“民生成績單”

  慈善提“溫度”,民生增“厚度”

  累計募集善款26.3億元,救助支出超23.2億元,實施重大慈善項目381個,惠及困難群眾620萬人次……11月15日上午,江蘇省慈善總會成立20周年座談會發布了一組分量十足的“民生成績單”。

  心,至慈;行,至善。守望相助、扶危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步入新時代,慈善更是被賦予了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助力共同富裕的新使命,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必然要求。

  一筆筆愛心款從何而來,又花在了何處?江蘇慈善系統又將如何高水平再出發?聚焦大家關心的熱點話題,記者進行了探訪。

  26.3億元善款,從哪“來”的

  “向每一位行善者致敬!”座談會上,省慈善事業20年成績宣傳片播放結束時,打出來這樣一行大字。

  那麼,被致敬的行善者都是誰?

  慈善事業作為一份大眾的事業、全民的事業,凝聚的是全社會的力量。省委、省政府歷任主要領導都對慈善工作作出批示,各級政府通過建立慈善議事制度、提供財政支持等方式,引導事業發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成為穩定的捐贈主體;公益組織與廣大群眾廣泛參與,讓慈善活動深入社會每個角落。

  車子要跑得快,首先要有一套好的“交通規則”。早在2010年,江蘇在全國尚無慈善專門立法的背景下,率先頒佈實施《江蘇省慈善事業促進條例》,這是全國省級層面首部地方慈善立法。《條例》突出慈善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將其作為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軟實力;創新慈善促進政策,鼓勵各級政府加強對慈善事業的財政支持和政策扶持;對慈善募捐和捐贈行為進行規範,強化透明度和公信力建設;對志願服務給予特別關注,將其納入慈善事業整體框架。

  政策支持遠不止這些。江蘇還是全國較早&&稅收優惠政策的省份,對企業和個人的慈善捐贈給予稅收減免,激發社會捐贈積極性。政府還通過購買服務、項目合作等方式,引導慈善公益組織參與社會服務,彌補公共服務不足,提升社會服務質效。

  “愛心池裏的第一桶水”,也源自財政。2005年,省慈善總會成立之初,省財政撥付5000萬元注入創始基金;2024年,省財政再次撥付5000萬元。

  除了財政支持,江蘇各級各類慈善組織,堅持項目引資和日常捐贈相結合、傳統方式與現代業態相結合、線下募捐與線上募集相結合,不斷拓寬善款來源,廣泛凝聚愛心力量。

  “今天,你捐了嗎?”機關、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捐出一天工資收入、企業捐出一天利潤,幫助困難群眾。2024年“慈善一日捐”活動中,省政府專門召開全省動員部署會議,省四套班子領導示範帶動,省級機關各部門、各部省屬企事業單位、在寧部省屬高校共522家單位的17.95萬名幹部職工參與,全省各地也積極響應。這個活動,成為江蘇慈善的一張亮眼名片。

  “點點手機也能捐!”2018年,江蘇首次引進互聯網慈善募捐方式,“99公益日”網絡募集善款35.72萬元,公眾參與5.79萬人次。2024年,全省網絡募捐突破6億元,參與人次突破1000萬,呈現出逐步發展、穩步增長的態勢。

  救助支出23.2億元,“流”向了何方

  江蘇慈善事業始終與時代發展同頻、與民生需求共振。省慈善總會從關鍵領域和重點人群入手,針對不同領域、不同人群、不同需求設立慈善項目。已實施重大慈善項目381個,救助支出超23.2億元,惠及困難群眾620萬人次。

  “護苗行動”項目在全國率先建立起兒童大病慈善救助制度。“情暖江蘇”項目,連續19年對患重大疾病等特殊困難群體開展春節慰問救助,累計向390多萬戶困難家庭發放慰問金和慰問物資總價值達18.3億元。“光伏照萬家”項目,為困難家庭安裝分佈式光伏設備,建立“陽光存摺”長效機制。泗洪縣雙溝鎮殘疾人老李看著手機上的光伏發電收益到賬通知,眼眶濕潤了,“曬曬太陽,就能掙錢!”

  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鹽城龍卷風、河南洪水……在應急救援中,江蘇慈善系統充分發揮“及時雨”作用,第一時間響應,整合社會資源,在政府指導下有序參與災區救援工作、開展志願活動。

  截至2024年底,全省設區市、縣(市、區)全部成立慈善會(基金會),建成鄉鎮(街道)慈善會1239家,村(社區)慈善工作站15156家,覆蓋省市縣鄉村的五級慈善組織網絡基本形成。

  各地也紛紛行動起來,一個個暖心故事拔節生長,一幀幀溫暖畫面被定格。

  無錫“為愛行走”徒步公益活動,12年來在全國30個城市成功舉辦,近70萬人籌集善款5000余萬元,已發展成國內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公益徒步活動之一;蘇州工業園區外企高管自發組建“洋義工”團隊,跨文化傳遞公益理念;鎮江“陸小波家族基金”延續四代人教育情懷,資助寒門學子1200余名;由“莫文隋”帶動的南通市江海志願者,已由最初的34人發展為100多萬人、200余支志願服務隊,人人都是“莫文隋”。

  從“主要長個頭”向“強筋壯骨”轉變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促進和規範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為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支持、更優服務、更好保障。

  如何促進和規範江蘇公益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與會領導、專家們做了深入研討。會上還發布了《江蘇慈善發展報告(2005—2025)》。

  公益慈善事業如何從“主要長個頭”向“強筋壯骨”轉變?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劉蕾給出建議:隨着社會需求的多元化,慈善組織和募捐平台應積極拓寬募捐渠道、創新捐贈方式,在完善傳統捐贈方式的同時,積極發展網絡募捐,促進慈善捐贈數字化轉型,提升捐贈者的參與便利性與積極性。要加大政策激勵,加快制定和完善稅收優惠具體辦法、構建精神激勵與信用激勵的配套機制。探索建立省級“慈善行為積分制度”,明確積分獲取、累積、兌換規則,允許用積分在公共交通、文旅服務、社區便利、醫療健康等領域兌換相應社會禮遇,形成長效正向激勵。

  久久為功,善作善成。江蘇師範大學公共管理與社會學院副教授徐媛媛認為,未來,江蘇慈善組織要積極應對風險挑戰,主動識變、應變、求變,持續創新發展。通過加強慈善組織專業人才培養和引進,提高慈善項目管理水平和執行能力;通過創新慈善項目形式,增強項目實施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加快推進“數字慈善”建設,優化慈善項目運行質態和發展環境:通過依法規範、健全制度機制,提升慈善項目透明度和公信力,有效發揮慈善項目在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為全國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江蘇智慧”與“江蘇方案”。(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