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倪傑村糧食服務中心,15米高的智能烘乾塔隆隆作響,金燦燦的稻穀在傳送帶上持續輸送,每日吞吐量達270噸;五公里外的三灶村電商直播間裏,“叮咚”提示音此起彼伏,“亭湖香米”的訂單在電子屏上飛速刷新;與此同時,方明村千畝桃園中,果農們手腳利落地分揀着貼有綠色認證標籤的黃桃,這些鮮果即將通過冷鏈物流發往上海、杭州等長三角商超……這些躍動的場景,以黨建為紐帶,通過組織鏈、産業鏈、人才鏈、治理鏈的深度融合,串聯起新興鎮資源活化、産業壯大、人民富裕的鄉村振興全景畫卷。
組織體系築基:構建聯動發展新格局
面對24個行政村發展不平衡的難題,新興鎮黨委充分發揮黨組織核心領導作用,創新構建“1+4+N”黨建聯建體系(1個鎮級指揮部、4個片區黨委、N個專項工作組),推動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在三灶村、甘露村、鎮北社區聯合投資建設的新材料産業園,通過“眾籌聯建”模式,不僅實現首年分紅收益 136 萬元,更讓村民在家門口收穫實惠。正在操作注塑機的村民沈春梅感慨:“月工資4500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是黨組織給我們帶來了好日子!”
截至2025年6月,在黨建聯建機制的推動下,創造集體收益超227萬元,形成機械製造、農産品加工、新材料三大産業集群,為鄉村産業發展築牢根基。
産業升級賦能:打造智慧農業新標杆
新興鎮黨委以黨建為引領,在完善組織架構的基礎上,同步推進産業設施升級,讓黨建力量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 “助推器”。在因倪傑烈士命名的倪傑村,一座佔地15畝的糧食服務中心矗立在興洋路北側。這座建築面積5159平方米的綜合性農業樞紐,從項目規劃到落地建設,始終有黨組織全程參與協調。該中心集糧食烘乾、倉儲和農機農技服務為一體,日烘乾糧食270噸,倉儲量5000噸,服務覆蓋周邊6個村約2萬畝農田,為村集體年增收15.348萬元。
如今,倪傑烈士當年為之奮鬥的理想正在這片土地變為現實:智能烘乾設備使每噸糧食加工成本比傳統晾曬降低15%,為周邊農戶年均節省運輸成本3000余元;中心提供的12個固定崗位和農忙季節的30個臨時崗位,讓村民在家門口獲得穩定收入。這不僅是農業現代化的飛躍,更是黨組織帶領群眾傳承先烈精神、邁向共同富裕的生動實踐。
人才引育驅動:激活鄉村內生新動力
産業升級對人才支撐提出更高需求。“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的理念在新興鎮得到生動實踐。聯盟村食品加工區內,52歲的“非遺傳承人”成韋正指導工人改進藕粉圓生産工藝,他創新研發的多口味藕粉圓系列使企業年營收突破1359萬元,直接帶動40余戶種植戶穩定銷售農産品,吸納5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同時,新興鎮黨委深入開展流動黨員“亮彩行動”,積極為流動黨員歸巢搭建平台,今年已吸引多名流動黨員人才返鄉創業就業。
在新場村外婆農場,49歲的教育創業者劉萬娟利用閒置民房打造研學基地,創新多元崗位模式,除16個固定崗位外,設立流動黨員“示範崗”,引導返鄉流動黨員將在外工作和學習的技能經驗,以研學交流的方式分享給有需要的黨員群眾,讓“流動黨員”成為“專項資源”,一方面農場臨時用工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擴大了教育儲備資源,使得研學領域的資源體系得到極大豐富與完善。目前外婆農場已與多所學校合作研學活動,總接待人次達十萬以上。
治理創新固本:構建長效發展新機制
人才的集聚效應催生了治理創新的迫切需求,新興鎮黨委實施的“頭雁領航工程”成效顯著。鎮黨委書記劉加達在推進會上強調:“要把黨建引領深植於産業土壤,讓每個支部都成為鄉村振興的戰鬥堡壘,每名黨員都當好共同富裕的帶頭人。”在雙烈村“菜籃子”工程示範基地,書記楊林在冷鏈運輸車啟程時滿懷信心地説:“我們把菜園子直接搬到了市民的餐桌上!不僅夯實了集體經濟的根基,更讓村民共享發展紅利。”該基地採用“黨建+産業”融合模式,依託智能化溫控系統,使蔬菜生長周期縮短20%,日供應新鮮葉菜達2噸。三灶村書記王海華引進的牙線棒包裝項目,已發展成擁有23條生産線、年産值8000萬元的産業集群。創新的“集中加工+分散組裝”模式,讓村民在家就能參與生産,現在月均增收4500元的家庭有127戶。
黨建如根深植沃土,振興似樹繁花滿枝。在組織振興的引領下,新興鎮呈現出産業興旺的蓬勃氣象、人才薈萃的生動局面、治理有序的和美畫卷。這不僅是鹽阜大地的生動實踐,更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時代答卷——讓紅色基因在希望的田野上賡續傳承,讓鮮紅黨旗在富民強村的征途上永遠飄揚。(孫振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