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已建成120家省級基層慢病篩防中心

  以“全周期、精準化”破“多頭跑、流程繁”

  南京市建鄴區南湖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等6家單位,近日通過2025年度省級基層慢病篩防中心驗收。我省已連續兩年將“新增50個基層慢病篩防中心”納入省政府民生實事。記者了解到,目前江蘇已建成120家省級基層慢病篩防中心。

  為解決慢病患者“多頭跑、流程繁”的就醫痛點,江蘇各級醫療機構不斷創新慢病管理模式,通過打破科室壁壘、構建聯動網絡、優化服務鏈條,為患者提供更適配的服務,推動慢病管理從“碎片化”“粗放化”向“全周期”“精準化”轉變。

  慢病管理告別“多頭跑”

  “今天血糖有點高,怎麼辦?”11日下午,省中醫院互聯網醫院慢病管理中心後&,管理師顧玉華收到患者曹女士的諮詢,由於她是神經內科專業出身,便立即轉請擅長糖尿病管理的同事王娟跟進反饋。

  隨時調動多科資源,提供個性化服務,是省中醫院成立慢病管理中心的初衷之一。該院互聯網醫院辦公室副主任孫赟介紹,傳統慢病管理以科室為單位,患者常常要在不同科室就診,缺乏統一管理。“慢病患者需要的不是一次性診療,而是覆蓋‘防、篩、診、治、管、康’全周期服務。”孫赟&&,不同慢病患者需求也有不同,決定了慢病管理必須精準化、個性化。

  今年9月,省中醫院互聯網醫院慢病管理中心正式組建,從內分泌科、心血管科、神經內科等慢病患者集中的科室抽調護理骨幹,同步打造管理系統,實現患者集中管理。

  這樣的集中服務模式,在基層醫療機構同樣落地見效。“以前看病樓上樓下跑,掛號、檢查、取藥要換好幾個窗口,現在一層樓就能全搞定!”南京市雨花&區板橋街道居民林爺爺患“三高”多年,如今每月定期到板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慢病篩防中心隨診。談起這裡的服務,他豎起了大拇指。

  去年,板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正式籌建基層慢病篩防中心,並於近日通過省級驗收。記者在現場看到,這裡的候診區、患教區、併發癥篩查室、慢病門診等功能區域布局清晰。“通過整合服務流程,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統,居民單次慢病管理服務平均時長從半天壓縮至1小時內。”慢病篩防中心負責人顧孝華介紹,全程不出一個區域、不走回頭路,實現服務“一站搞定”。

  分級診療上下聯動讓服務更精準

  “要不是村衞生室有心電圖機,我現在還不知道自己有心臟病。”從泰州人民醫院出院時,高港區白馬鎮居民鄭阿姨慶幸地説。這場被及時化解的健康危機,正是“協同創新先行試驗區(江蘇泰州方案)”項目建設成果的縮影。

  在泰州,一張覆蓋市、縣、鄉、村的智慧慢病防治網已悄然織就。

  為確保基層服務“有質量、能落地”,項目團隊開展基層慢病管理培訓,並對衞生室平台設備進行點對點操作培訓。同時,團隊構建的區域心電審核平台,日均集中審閱心電圖50份以上,異常案例能在最短時間內得到專家確診。

  “我們已與上級醫院建立緊密協同聯動。”板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主任鐘信斌介紹,該中心與雨花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等多家上級醫院建立綠色雙向轉診通道,在專家號源、住院床位和預約檢查等方面預留充足資源,優先保障慢病患者轉診需要。同時,還邀請上級醫院專家加入家庭醫生服務團隊,提升中心慢病篩防水平。

  在孫赟看來,三甲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的慢病管理,絕不是簡單的競爭或重復,而是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關係。大型三甲醫院的目的不在於管理所有慢病患者,而要聚焦病情控制不佳、出現嚴重併發癥、多病共存且治療矛盾的複雜型、難治型慢病患者。

  “我們最希望成為區域‘技術高地’和‘能力中心’。”孫赟説,省中醫院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可複製的“互聯網+中醫藥”慢病管理新模式,這個模式包含了標準路徑、技術平台、管理工具和協作機制,最終通過醫聯體賦能給基層,提升整個區域的慢病防治水平,從而實現與基層的協同共贏,而非替代。

  數字化技術加持讓管理更高效

  在板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其慢病篩防信息管理系統與區級平台實現數據互通,中心利用該系統對高危人群實施動態管理和風險分層,對患者健康數據進行全周期追蹤與動態分析,將篩查、隨訪、干預信息實時回傳至區級慢病管理平台,確保“每名患者可追蹤、每條數據可驗證”。醫生還能實時調取患者歷史就診記錄,系統自動捕獲血壓血糖異常、隨訪超期等風險信號,並即時生成個性化隨訪計劃和檢驗檢查安排。此外,系統還支持一鍵生成多維報表,為醫生提供全面的患者健康管理信息。

  依託“協同創新先行試驗區(江蘇泰州方案)”項目,泰州在省內率先開展基層65歲以上老年人全流程無紙化體檢工作,所有體檢數據實時上傳管理平台。同時,借助數字化平台、可穿戴設備、智能終端等手段,居民居家即可自我監測,數據可實時上傳與智能分析。

  考慮到患者多為中老年人,省中醫院的管理系統搭載視覺大模型,患者只需發布自己的慢病數據照片,系統即可自動識別數據錄入,一旦發現數據異常,會在系統中形成預警信息。孫赟解釋説,慢病管理師與患者的每一次互動,都在産生結構化、貼有醫學標籤的真實世界數據。這些數據,正是醫院即將上線的醫療垂直領域大模型最寶貴的“燃料”。該院正與多家科技公司合作,打造垂直模型,後續這個模型將嵌入互聯網醫院中。患者一旦提問,大模型可充分調用患者院內就診、用藥信息,進行綜合研判和精準解讀,將醫護人員從繁瑣重復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這並不是慢病管理的終點。”孫赟説,依託互聯網醫院中復診、藥品配送等諸多功能,AI上線後,將打通互聯網醫院平台內所有服務。當AI識別到患者需要復診時,可智能推薦並一鍵預約醫生;需要藥品時,可聯動處方流轉系統建議續方並配送,實現“監測—預警—諮詢—診療—配送”自動化閉環。

  各地探索出的慢病管理模式,正持續賦能區域醫療,讓健康守護更有溫度、更見實效。(王甜 蔣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