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18個高新區與37所高校結對協同發展
做實“關鍵一招”,推動“科産深融”
無錫高新區與江南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共同&&“三年行動計劃”,成立實體化運行的“雙高協同”創新發展中心;蘇州高新區與3所結對高校組建36個創新聯合體,配備1億元成果轉化基金;鹽城環保高新區聯合4所結對高校,建設約1萬平方米的“雙高協同”工作基地……11月13日召開的全省“雙高協同”工作現場調度會,交流“雙高協同”試點工作階段性成效,凝聚以硬招實招求實效的共識,謀劃下一步重點任務。
“雙高協同”指高新區與高校協同發展,是我省首創、旨在促進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全新發展模式。7月啟動試點,4個月後召開調度會,傳遞出什麼信息?
進入實質落地階段
7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高新區和高等院校協同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當月,試點單位確定,18個高新區與37所高校結成51個對子,開始探索“雙高協同”模式。
無錫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新吳區委書記崔榮國介紹,試點工作開展以來,無錫高新區組建“雙高協同”促進中心,打造成果中心、需求中心、能力中心“三大平台”,編制企業技術需求清單、高校成果轉化清單、校企設備平台共享清單“三張清單”。目前,清單內已納入企業技術需求100項、高校可供轉化專利成果5151項、可共享大型科研設備500&(套)。
無錫高新區的結對夥伴之一——江南大學,&&“雙高協同”政策指南清單,形成“考核、經費、職稱、人才、培養、開放”6類政策包。學校將“雙高協同”試點成效與評先評優、資源配置等聯動,也支持教師離崗創業、到企業兼職,促進“有組織科研+有組織轉化”。
南京鼓樓高新區與南京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和南京郵電大學結對後,聚焦高校優勢學科資源,在高新區內企業“掃樓問需”,促進企業與高校對接。高新區産業專班走訪重點人工智能企業後,形成31項校企合作清單,合作金額近1億元。
“雙高協同”將以往科研團隊與企業之間“點上”的自發合作,升級為有組織、面上的合作。東南大學副校長鐘文琪介紹,學校與江陰高新區的合作邁入“實質落地”階段。雙方聚焦集成電路領域構建全方位合作體系,包括建立“高位推動+精準對接”的常態化溝通機制,聯合成立概念驗證江陰分中心等機構,強化政策與資源保障、雙向人才交流機制等。雙方約定:江陰高新區設立1億元“雙高協同”專項資金及專項政策,每年提供不低於500萬元合作經費、免租場地及配套人才公寓;學校派駐不少於4名專職人員,每年開展不少於20項企業需求對接、50項成果發布。
從調度會交流情況看,試點工作有序推進,部分高新區和高校已在平台共建、機制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形成有參考價值、可複製推廣的經驗做法。
提供強力政策支持
我省有61家省級以上高新區,高校多達175所。豐沃的産業土壤與頂尖的科研智慧,如何系統化地相遇對接疊加,為經濟社會發展賦能?
“雙高協同”模式有這樣的內核要求:高新區摒棄傳統産學研合作的路徑依賴,主動順應産業需求搭建應用場景、投入科創基金、優化生態服務,以市場邏輯吸引高校創新資源,而高校要將學科建設緊貼産業鏈、實驗室布局深入企業端,在協同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科研攻關能力。
“雙高協同”模式是在廣泛調研基礎上,綜合考慮我省優勢弱項,確定的一條區別於國內其他地區的發展模式,是我省打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的“關鍵一招”。
做實“關鍵一招”,絕不僅僅靠高校和高新區兩大主角發力。9月,省科技廳、省委人才辦、省教育廳&&“雙高協同”的“政策指南清單”“改革指引清單”,推進實施24條支持政策和15條改革事項。
省科技廳發揮省科技重大專項、前沿技術研發計劃牽引作用,支持試點高新區企業聯合高校實施腫瘤智能診斷基礎大模型、車規級芯片等13個省級科技攻關項目;支持試點高新區和結對高校共建腦機接口研究院等7個重大新型研發機構、13個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台;在省級2025年産學研合作項目中,新增“雙高協同”合作支持類別。
省教育廳公開發布考核激勵、學科專業建設、産教融合和平台建設方面的10項支持“雙高協同”試點高校的舉措,還開展“沉浸式”蹲點調研,深入一線、聽取意見建議,推動高校間互學互鑒。
試點覆蓋全省13個設區市,各市普遍重視“雙高協同”。蘇州&&的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中,將推進“雙高協同”列為重要內容。鎮江研究制定“雙高協同”試點配套政策,在市級科技計劃中增設“雙高協同”專項。
目標是“全域協同”
“雙高協同”需要各方錨定協同目標,着力破解銜接機制不暢等制約,持續推動、久久為功。
接下來,省科技廳與省教育廳共同成立“雙高協同”聯合工作組,在試點高新區和結對高校專門配備聯絡員,加強“部門—高新區—高校”三方聯動。雙方還將適時開展“雙高協同”成效評估,從組織機制、合作項目、科創平台、要素保障、協同成效等維度,評估試點成效。省教育廳正聯合發展改革、公安、科技、工信、交通運輸等省級部門,啟動建設低空經濟、能源科技、網絡安全領域的省級專業特色學院,明確支持試點高校聯合高新區企業申報。
南京鼓樓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王媛説,現有政策多在項目落地後予以扶持,對科研成果概念驗證、中試階段的支持力度薄弱。校企合作仍存在“校熱企冷”現象,政策資金支持力度與企業實際需求存在差距。為解決這些問題,鼓樓高新區計劃在省市&&相關支持政策的基礎上再設立專項資金池,並且面向區內高校、企業宣傳省市區支持政策,發布重大合作項目、可轉化成果,徵集企業技術攻關、人才聯合培養需求,優化協同生態。
江蘇理工學院副校長葉霞介紹,下一步學校將與鎮江高新區共建江蘇理工學院鎮江微校區和江蘇理工學院國家技術轉移中心鎮江分中心,聚焦人工智能在船舶海工及其配套智能裝備領域的核心技術研發與産業化應用,推動優質成果項目落地轉化。
鐘文琪&&,學校將通過“一學院一高新區”的精準綁定機制,把校地合作納入學院發展規劃和學科建設體系,由牽頭學院統籌學科資源、組建專項團隊,把分散的合作項目整合為聚焦産業賽道的協同鏈條,實現從“單點突破”到“整體躍升”的轉變。學校還計劃將協同合作逐步拓展至全省高新區,構建一個全域協同網絡。
全域協同,正是“雙高協同”模式希望“撬動”的未來。(徐冠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