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聚焦江蘇公立醫院改革
回歸“公益”本色,百姓就醫更舒心
11月13日,國家衞生健康委在揚州召開“推廣三明醫改經驗、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主題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江蘇通過“三醫協同”“財政加碼”“智慧賦能”等“硬核”舉措,推動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本色,百姓看病負擔減輕,就醫體驗持續升級。
公立醫院改革千頭萬緒,如何破題?江蘇強化頂層設計,建立醫療、醫保、醫藥“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協作會商機制,從根源上破解深層次問題。“我們從增強投入穩定性、價格動態性、編制適配性、薪酬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合力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向縱深發展。”省衞生健康委主任譚穎介紹,“十四五”以來,全省各級財政投入資金2300億元,支持擴大公立醫院醫療服務供給、改善服務條件、加強運營補助和能力提升,公立醫院運營補助資金年均增長9.6%。特別是2023年以來,省級凈增加125億元,保障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
揚州市市長鄭海濤介紹,2023年以來,該市安排45億元用於落實公立醫院基本建設、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等。2024年全市公立醫療機構財政補助收入同比增長32.9%,財政補助收入佔比提升至18.4%。“所有公立醫院都實現收支平衡和輕裝上陣”。
針對醫務人員普遍關心的編制和薪酬問題,江蘇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切實提升醫務人員的職業獲得感。在編制使用上,江蘇核增公立醫院事業編制4.9萬個,重點向兒童、婦幼、精神、傳染等緊缺專科傾斜。同時創新建立高層次人才事業編制“周轉池”制度,有效滿足公立醫院對“高精尖缺”人才的編制需求。南京鼓樓醫院黨委書記夏海鳴介紹,通過改革,醫院人員支出佔業務支出比例達到38.3%,較2021年增長5.4個百分點;固定薪酬佔比達49.2%,提高7.2個百分點。重點保障兒科、産科、急診、感染等緊缺專業醫生薪酬待遇。這一變化對穩定重點科室隊伍起到關鍵作用。
江蘇各地醫院“勤練內功”,讓群眾就醫更便捷、更舒心。南京鼓樓醫院開設“無陪護病房”解決了部分患者家屬的照護難題,“兒童夜門診”年服務近6000人次,一站式服務讓患者平均等候時間縮短6分鐘。蘇北人民醫院推行“預住院”模式,將術前檢查費用納入住院報銷,切實減輕患者負擔。
全省檢查檢驗結果實現“共享互認”。256家互聯網醫院讓復診配藥“一次都不用跑”,三級醫院做到“應建盡建”,今年服務量同比增長52%。
在蘇州,智慧醫療應用更加深入。蘇州市副市長季晶介紹,蘇州正在部署衞生健康業務協同平台,整合所有公立醫療機構的資源、業務和服務,到明年實現全覆蓋。通過平台建設,可以實現連續的整合式醫療服務,包括預防端精準干預,診療端多學科協同、上下轉診,康復端接續性服務以及管理端健康隨訪。同時推進“AI個人健康助手”建設,通過分析居民歷年體檢報告、就醫記錄,生成市民個性化健康畫像。更引人注目的是“AI全科醫生”的開發,可提供預問診、輔助診斷、病歷處方審核等功能,在張家港全域試點推進一年多以來,基層診療已服務500多萬人次。
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江蘇多管齊下,布局“建高峰”與“促均衡”並重。譚穎介紹,圍繞“大病不出省”,江蘇全力“建高峰”,投入41億元推進16家高水平醫院建設,新增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26個,取得首創技術攻關成果35項,肺移植、重症、血液等專科技術水平位居全國前列,疑難重症診治水平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江蘇通過建立4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和45個省級區域醫療中心,並組織16家三甲醫院對口支援20家資源薄弱地區醫院,讓“省隊”甚至“國家隊”的優質資源延伸到市縣。
基層網底“人才”與“能力”雙提升。江蘇連續7年實施“衞生人才強基工程”,全省基層衞生人員突破35萬人。在已建成565家社區醫院和200個農村區域性醫療衞生中心的基礎上,又拓展建設200個基層功能中心,讓老百姓在基層也能享受到康復、疼痛、消化內鏡等特色服務。
在鹽城濱海縣,一個會診轉診服務中心成為連接上下級醫療資源的樞紐。縣長黃克濤介紹,該中心向上連接19家高水平三甲醫院,向下覆蓋全縣所有公立醫療機構,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連續、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服務中心暢通“可留盡留、需轉盡轉”綠色通道,根據病種特點實施分類會診,對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病開展日常巡查式會診,對疑難重症則依託專家庫推行“點單式”會診。截至目前,已完成巡查式會診3.9萬餘人次,點單式會診1065例。(安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