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教育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願望,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必須朝着既定目標紮實邁進。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校要更加自覺肩負起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使命,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

  自2019年11月第十次黨代會召開以來,學校認真落實黨的二十大關於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戰略部署,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善謀“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堅持“四個面向”,踐行“四個服務”,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區域經濟發展、醫藥行業進步為使命擔當,積極探索産教融合、科教融匯新路徑,打造政産學研用協同創新平台,持續深化校地合作、校企融合、藥醫協同,賦能新質生産力,促進生物醫藥産業高質量發展。五年多來,在充滿無限生機活力的鎮坪大地上,學校奮楫揚帆、接力幫扶,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與此同時,中國藥大青年學子積極踐行“精業濟群”的校訓精神,譜寫了一曲曲志存高遠、自強不息、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動人旋律。

 既“頂天”又“立地” 着力推動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全國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科技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是提高生産力的戰略支點,更是提高綜合國力的主要驅動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與産業化進程,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科技政策制定的新方向。

  據央廣網報道,我國的生物醫藥成果轉化率一直停留在5%左右,與西方發達國家25%-30%相比,仍處於較低水平。如何突破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打通科技成果創新鏈中的“腸梗阻”?五年多來,中國藥科大學緊緊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在校企合作、校地融合、成果轉化、産教融合等方面下足功夫,不斷推動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和生物醫藥産業轉型升級,努力為促進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2022年,李志裕教授團隊從中藥黃芩中提取出的黃酮類活性化合物CPU-216,經過試驗證明具有很好的抗腫瘤效果,並以1億元的價格轉讓給南京芩領醫藥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7月29日,原創1類新藥CPU-216片獲批臨床,擬用於治療晚期惡性腫瘤。據介紹,一般新藥從臨床前研究到臨床試驗審批至少需要3-4年時間,而CPU-216項目成果不到2年就完成臨床前研究並獲得臨床批件,大幅度提升了新藥研發效率,也加快了新藥成果産業化進程。

  近年來,藥大面向國家和地方生物醫藥産業發展重大需求,進一步推進政産學研用一體化,將“創新源”與“市場源”緊密結合,構築了生物醫藥領域從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工程放大到産業化的完整技術轉移轉化體系。據了解,五年多來,學校與國內生物醫藥企業緊密合作,科技成果轉化頗有成效。以南京為例,在寧轉化落地發明專利累計已有50多項,重大新藥研製工作走在全國高校前列。

  “中國藥大的經驗是要強化校地企合作,實現科研有目標、轉化有市場,讓更多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校長郝海平介紹,校地企合作其實並不是“新招”,很多地方、高校都在推進。只是我們的合作真的非常緊密,可以用“親”“早”來形容。“親”,是指藥大和很多企業共建了研發中心,地點就設在學校裏,大家在一個地方辦公,像一家人一樣。“早”則體現在合作早。比如藥大的老師發現了創新藥物新靶點,企業會早期介入,判斷、評估它的轉化潛力。對具備轉化價值的科技成果,大家共同組建交叉學科聯合研發團隊共同開展應用研究和轉化工作。

  “政産學研合作是高校主動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融入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方式,也是高校全面履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職能的重要載體。一直以來,學校都十分重視政産學研合作,並不斷推動模式創新。”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姚和權坦言。

  2024年8月,藥大與南京市政府合作籌建的南京生物醫藥創新轉化研究院揭牌,學校聯合多家高校院所、醫院、企業和社會資本,依託玄武門校區,集聚高端人才、遴選優質項目,有組織開展原創藥物研發和創新産品孵化等工作,打造一站式新藥研發平台和體系化、貫通式的創新成果轉化平台。

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徐青森一行來我校調研指導工作

南京生物醫藥創新轉化研究院揭牌

  高校要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打造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加快布局建設高等研究院,推動高校、地方政府和企業“多向奔赴”,促進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創造、高效率轉化,不斷助力發展新質生産力。

  2024年7月21日,第十六屆中國醫藥戰略大會暨中國生物醫藥産教融合共同體成立大會在南京召開。由中國藥科大學牽頭的“中國生物醫藥産教融合共同體”正式成立,200多家藥學頭部院校、科研院所、研究型醫院、國家實驗室以及頭部制藥企業等成為共同體首批成員單位。“中國生物醫藥産教融合共同體”的成立,旨在加快高等藥學院校與生物醫藥産業、創新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深度融合,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四鏈體系融合互補,研發生産更多適合中國人生命基因和身體素質特點的中國藥。

中國醫藥戰略大會暨中國生物醫藥産教融合共同體成立大會

  推進産教融合、科教融匯,賦能區域發展,實現更多原創性突破,中國藥科大學在不斷努力着。

  2023年3月24日,重慶中國藥科大學創新研究院揭牌,助力重慶兩江新區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産業向高端轉型升級;2023年10月7日,學校與無錫市簽署市校戰略合作協議,共建中國藥科大學無錫創新研究院;2024年6月29日,學校與江寧高新區簽訂“中國藥大藥谷”合作共建協議……

  “近年來,我們圍繞創新藥物及高端製劑研發和大健康共建技術創新研究院,發揮人才和技術集聚優勢,架接大學、園區、創新企業、校友資源及政府管理部門的合作橋梁,深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打造‘環藥大知識經濟圈’,輻射帶動周邊醫藥産業發展,第十次黨代會以來,學校到賬科研經費33億元,年均增長率10.7%。”姚和權説。

  五年多來,我校始終立足行業、服務社會,深入開展與地方政府的合作,與南京、無錫、杭州、重慶等多地政府共建創新藥物研究院,主動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成渝地區等40余個醫藥産業聚集地開展校地合作,積極參與教育部新疆高等研究院建設,提供藥物研發、政策諮詢、産業孵化、人才培養等服務,助力區域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産業高質量發展。強化校醫協同,建設附屬天印山醫院、附屬浦口中醫院和附屬江寧中醫院等7家附屬醫院,與南京鼓樓醫院等南京市4家綜合醫院簽訂合作協議,與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建公共衞生與應急藥學研究院。與醫藥行業龍頭上海醫藥集團、天士力集團、華海藥業、亞盛藥業等企業共建創新藥物聯合研究平台140余個,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提升産業支撐能力,促進校企深度合作和重大成果轉化,全面提升服務區域經濟和醫藥行業發展能力。

南京江北新區-中國藥科大學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

  據統計,五年多來,學校科技合作服務企事業單位2000余家,完成1700余項新藥和新製劑的技術服務,簽訂橫向技術合同4544項,合同總金額達50.29億元,轉化發明專利212件,轉化合同總金額達25.84億元。學校獲批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國家知識産權局、教育部2020年度國家知識産權試點高校,並獲中國産學研合作促進獎、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金橋獎先進集體獎。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高校要着眼經濟社會發展,始終堅持‘四個面向’,踐行‘四個服務’,既要繼承和發揮好傳統的大學職能,又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肩負應有的時代使命和責任擔當。”校長郝海平説,當前,中國藥科大學正在積極推進有組織科研,致力於推動生物醫藥領域前沿科學問題、關鍵核心技術、原始創新藥物取得重大突破。學校將進一步強化“國字頭”高校使命擔當,牽頭整合相關高校、醫療機構和頭部醫藥企業的科研資源,形成“有組織科研”的生態,積極尋求與各級政府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創新校地企合作模式,牽頭組建江蘇智能藥學實驗室,搭建跨學科協同創新平台,重點突破藥物研發“從0到1”的原始創新瓶頸,積極探索原創成果的快速轉化、實現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無縫對接的新路徑,加快推進生物醫藥轉移轉化中心建設,努力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生命健康事業進步作出中國藥大新的更大貢獻。

  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速“巴山藥鄉”全面振興

  五年多來,學校接續用力、久久為功,在助力鎮坪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上持續深化幫扶成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校領導班子成員15次赴鎮坪實地指導推動幫扶工作;聯合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開展與深化組團式幫扶;3名專家教授、4名處級幹部和骨幹教師盡銳出戰,接續挂職鎮坪;全校師生上下一心,緊密圍繞陜西省鎮坪縣中藥首位産業,聚焦重點、發揮優勢、集中力量,助力鎮坪在2020年實現平鎮高速全線通車,鎮坪入選“中國最具安全感百佳縣”“中國最美縣域榜單”。近年來,鎮坪縣經濟增速位於安康全市前列,學校連續5次入選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5年在中央單位分類評價考核中獲得最高等次“好”,2023年入選第四屆全球減貧最佳案例,2025年獲教育部直屬高校定點幫扶成效顯著單位特等獎激勵。

藥大入選第四屆全球減貧最佳案例

時任校黨委書記金能明出席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介紹教育脫貧攻堅工作進展

  鎮坪縣深處秦巴山區腹地,生態資源優越,擁有全國最好的空氣質量和優質水源,是著名的長壽之鄉、養生天堂,但受制於長期交通閉塞等因素,好産品出不去,好項目難進來。

陜西省鎮坪縣

  2020年初春時節,鎮坪縣上竹鎮中心村陽光熱烈,草木葳蕤。在這其中,有一塊特殊的田地,種植着玉米、西紅柿、土豆等農作物。雖然植株不高,看上去卻很有精神。這塊田的主人,並非當地農戶,而是遠在千里之外的中國藥科大學後勤集團。

  據了解,學校後勤集團在上竹鎮中心村以每畝地1萬元的價格認購了10畝地,創建了“中國藥科大學蔬菜基地”,雇傭當地貧困戶種植時令蔬菜供應學校食堂,定期組織教職工赴基地,開展農業勞動、慰問幫扶貧困戶等活動。

  這種頗具新意的農園叫“鎮坪定制農園”,而這個項目也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我在鎮坪有塊田。時任鎮坪縣副縣長張朝鳳介紹,該農園主要採用“生態定制+貧困戶”的扶貧模式,由各鄉鎮出資流轉土地,配套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愛心人士以每分地1000元的價格出資認購土地,購買農産品或者服務;貧困戶接受雇傭,提供代管代種服務。定制農園一方面激發了貧困戶勞動脫貧的志氣,促進了穩定增收;另一方面帶動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拉動了鄉村旅游增長,推動了鄉村振興。目前,鎮坪生態定制農園已形成4個片區基地,1256塊田,帶動貧困戶903戶,實現貧困戶直接增收120多萬元。

  據了解,“我在鎮坪有塊田”項目深度聚焦鎮坪優勢,充分利用鎮坪土地資源,以“田”為媒,築巢引鳳,把技術、人才、産業、資金等發展要素引進來,大力發展中藥産業、特色農業等綠色産業,促進一二三産有機融合,推動鎮坪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除了種好幫扶“愛心田”外,學校還根據産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引入不同主體,充分調動激發政府、企業、學校、社會等各方力量共同參與。

創新推廣“我在鎮坪有塊田”項目

  一是種好黨建“責任田”,學校黨委始終堅持真扶貧、扶真貧,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着力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鬥堡壘,建立完善校黨委書記、二級黨組織書記、黨支部書記“三級書記”抓扶貧的工作責任制,把黨建活力轉化為脫貧動力。二是種好科技“試驗田”,學校在華坪鎮尖山坪村租地15畝建立科技試驗田,種植黃連、玄參、葛根等17種鎮坪道地中藥材,為鎮坪中藥産業發展提供科學依據。成立定點扶貧專家庫,組織近百位教授、專家開展研究,開發中藥眼罩等科技産品,成功助推鎮坪黃連入選“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三是種好産業“示範田”,建立“鎮坪中藥材種植推廣中心”,推行“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實現生産、加工、銷售一體化運作,最大程度降低藥農風險。全縣已建成中藥材種植基地14個,發展種植面積14.5萬畝,發展種植戶8710戶,佔全縣總農戶的73%,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實現農民就近就地就業,穩定持續增收。

  多年來,學校以“我在鎮坪有塊田”項目為載體,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政治優勢,不斷深入推進科技扶貧、産業扶貧、智力扶貧、消費扶貧、旅游扶貧等各項工作,形成“責任田”吹響發展號角,“試驗田”破解發展難題,“示範田”加快發展速度,“愛心田”匯聚發展力量的生動局面。

  “村民種植的中藥材直接賣給藥販子,多數企業也只是粗加工農産品,利潤很低,應該對藥食同源的藥材深入開發和加工,加快實現從‘原字號’到大健康産品的迭代轉型。”時任鎮坪縣挂職副縣長、藥大中藥學院80後副教授張傑一到任,便堅定了以技術創新提升産業質效,助力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

  科技研發是高校的優勢,加強科技開發與成果轉化應用,能夠有效培育新産業,延長産業鏈條。2020年5月,中藥學院原院長譚寧華教授團隊與鎮坪縣金蕊農業科技合作研製的金絲皇菊涼茶上市,首批試製的50噸産品很快售罄。

金絲皇菊項目

  2020年底,脫貧攻堅勝利收官,鄉村振興接續推進。如何在助推脫貧地區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有效對接鄉鎮、村莊一級具體化、多元化的發展需求,實現幫扶力量下沉、幫扶機制融通,在精準推動鄉鎮、村莊一級全面振興上有作為、出成效,成為高校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

  面向鄉村振興新階段新形勢新特點,我校針對定點幫扶縣鎮坪縣中藥産業發展需求,以教育部組團式幫扶導向為指引,2021年,學校充分發揮醫藥行業影響力,引領推動在食品、藥品、健康護理等領域以實施産教融合,培養應用型人才見長的特色高水平高職類院校——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加入幫扶隊伍,與鎮坪開展全方位合作,並向鎮、村一級延伸拓展,形成確立了“研究型+應用型”高校組團式幫扶的新模式。

  學校聯合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與鎮坪簽訂“鄉村振興産業幫扶項目技術開發協議”“鄉村振興人才幫扶培訓協議”“院縣黨建一對一結對幫扶協議”等一攬子協議,在鎮坪農科所建立“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幫扶鎮坪縣鄉村振興産業發展技術轉化基地”,在黨建、産業、科技、人才、消費等方面與鎮坪形成全面合作關係。

  2022年,學校進一步創新舉措,聯合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在兩校“大組團”的基礎上,推進“1+1+1”院鎮共建“小組團”,即我校1個學院與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1個學院共同幫扶鎮坪縣1個鎮,兩校精準對接需求,發揮協同作用,以“一鎮一品牌”特色産業為核心,共同助推結對鎮、村全面發展。

  據了解,中國藥科大學與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組團式幫扶以鎮坪中藥産業為着力點,將兩校的優勢力量匯聚到産業全鏈條上,形成了精準搭配、科學分工、協同推進的幫扶工作機制,並由産業延伸拓展到黨建、科技、人才、消費等全方位的合作,實現了幫扶力量的有效融合,為推進鎮坪,尤其是全縣鎮、村一級的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提供了新的動力。

  “希望鎮坪廣大學子志存高遠、勵志求學,以名校之夢展未來之志。”2023年3月23日,時任鎮坪縣挂職副縣長季景玉在由我校牽頭的“江蘇好大學”精準助學扶智活動上這樣説道。

  當天,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九所江蘇“雙一流”高校的招生負責人不遠千里來到鎮坪縣高級中學,向高三學生詳細介紹了國家專項計劃、高校專項計劃等相關政策,對科學填報高考志願進行了專業指導,為每一個懷揣夢想的高中生答疑解惑、精準助力。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基礎在教育。教育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為當地産業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是實現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鎮坪縣位於秦嶺大巴山深處,秀美的群山雖然帶來秀麗的景色和豐富的中藥資源,但也阻礙了鎮坪與外界的交流。受限於地理位置和人口規模,鎮坪縣總體教育規模較小,教育資源薄弱。中國藥科大學結合自身在藥學、中藥學等學科領域的優勢,深度挖掘鎮坪秦巴藥鄉中藥文化資源,關心和幫助陜西省鎮坪縣發展教育事業,以全過程的藥學教育助力藥鄉人才振興,以教育賦能鎮坪鄉村振興事業。

  學校從自主招生農村“專項計劃”開始,逐步探索並建立起涵蓋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的全過程藥學教育體系。打造全國第一所中藥特色小學——華坪鎮中藥特色小學;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促進鎮坪中學生全面發展,五年多來組建25支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秦巴大山開展教育幫扶活動,吸引169名鎮坪師生“走出去”參與學校舉辦的“築夢藥大”鎮坪中學暑期勵志研學夏令營,充分體驗多彩的大學生活,深切感受藥大濃郁的藥學文化,激勵他們不斷進取,為青春夢想奮鬥;定期在鎮坪牽頭舉辦“江蘇好大學”鎮坪扶智助學活動,積極引入江蘇省優質高校資源,助力鎮坪學子圓夢名校;持續實行自主招農村“專項計劃”,五年多來累計錄取鎮坪籍學生12人,其中博士生1人,越來越多的鎮坪學子走進我校,成為未來鎮坪發展不可或缺的後備力量。

“築夢藥大”鎮坪中學生勵志研學夏令營活動

  與此同時,學校緊扣藥學特色,成立“中國藥科大學助力鄉村振興繼續教育服務站”,積極通過加強鄉村幹部、企業負責人、鄉土人才和高層次人才培訓,促進鎮坪縣內生扶貧力量的不斷強大,築牢鄉村振興人才根基,五年多來為鎮坪累計培訓基層幹部、專技人員、新型農民12000餘人次,錄取33人進入學歷提升班。

校黨委書記戴建君與安康市市長王浩共同揭牌成立黃連研究會

  “多年來,學校在定點幫扶工作中獲益良多,廣大師生在幫扶實踐中不斷成長。鎮坪不僅僅是我校對口幫扶地,更是全校幹部歷練的‘練兵&’,教師科研創新的‘實驗室’,學生發展的‘大平台’。”校黨委書記戴建君&&,在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階段,學校將繼續提高政治站位,堅決扛起政治責任,進一步總結經驗,深化校地深度合作長效機制,助推鎮坪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創新模式,將幫扶工作納入有組織科研體系,助力發展鎮坪中藥産業新質生産力,在産業幫扶、科技幫扶、教育幫扶模式上實現創新,為鎮坪中藥産業高質量發展持續賦能。

 “小服務”“大情懷” 五年志願服務奏響“精業濟群”時代最強音

  “您好,請喝杯糖水恢復一下體力,針口24小時內不要碰水哦,感謝您為無償獻血事業作出的貢獻!”在充滿愛心與溫暖的獻血車上,青年志願者楊鋮鍇每次都會在獻血者完成獻血後送上暖心話語。

  如今,中國藥科大學有100多支志願服務公益團隊,總人數達數千人,志願服務已經成為學校一張靚麗的名片。

  2024年1月,山西已經進入了深冬,寒風凜冽,國際醫藥商學院2021級本科生張佳怡在回到家鄉的第二天清晨,便前往山西省侯馬市為民老年公寓,看望她在志願服務中結成的忘年交——90歲高齡的董秀鳳奶奶。跟往常一樣,張佳怡為行動不便的董奶奶打掃房間、打飯、梳頭、整理床舖……她們互相詢問着生活近況,一老一少,笑語盈盈,似乎消散了些冬日的寒意。

2024年寒假,張佳怡為董奶奶捐贈三個月住床費

  “每個假期最期待的就是你們來的時候。”“佳怡姐姐,我最近英語成績進步了很多,老師表揚我了!”這是張佳怡幫助過的留守兒童給她的留言,這些話讓她心潮澎湃。

  據統計,九年來,張佳怡堅守志願服務崗位,用腳步丈量溫情,用愛心溫暖人心,累計前往6所敬老院、5所留守兒童之家,累計拿出獎學金13000元向老人捐贈生活必需品,為山區貧困兒童捐贈禦寒衣物8箱,圖書、報紙12箱,共計850冊,累計收到錦旗5面、感謝信7份,受到教育部官方微信公眾號“微言教育”等主流媒體報道共17篇次。2022年,張佳怡榮獲“江蘇省優秀青年志願者”稱號。

  “我志願成為江蘇發展大會志願者,我承諾:志願於心,奉獻於行;活力青春,共促發展;助力大會,築夢江蘇。”來自中國藥科大學的交通志願者黃宇軒右手握拳堅定地宣誓着。據了解,五年多年,除了專業化的志願服務,在第十五屆中國大學生健康活力大賽、江蘇發展大會、第八屆江蘇省大學生健美操錦標賽、南京馬拉松比賽等賽事和會議中,學校在志願服務工作方面也均有出色表現,已獲志願服務相關獎項100余項。

我校青年大學生積極參與江蘇發展大會志願服務

  為了推動更多志願服務項目融入社會,學校積極實施志願服務基地化運作,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四川大涼山彝族小學等地建立了100多個社會志願服務基地,並為每一個服務基地安排專項負責人,培育了“尋跡書黔”“格桑花”“漠藥”等社會實踐服務項目,鼓勵學生深入基層,開展困難幫扶、婦幼關愛、法律援助等社會實踐服務。

中國藥科大學科普惠民健康行團隊

  對於志願服務而言,基層是最實的練兵場、最好的課堂,青年一代只有把青春“小我”融入時代“大我”,主動到基層摸爬滾打,思進取、善作為,將青春揮灑在新時代的中華大地上,才能練就擔當的寬肩膀、成事的真本領,切實肩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南京市首批鄉村振興計劃志願者、藥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生何思昫正是這些青年中的一員。

  何思昫與美麗鄉村結緣,始於大學期間一次走訪江寧區湯山街道龍尚村的社會實踐活動。那時起,何思昫便在心中埋下一顆種子,她期望有一天,也能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帶着這樣的想法,畢業後,她來到了龍尚村,開啟了屬於自己的鄉村振興志願服務之旅。

  2022年8月剛到村裏時,這個東北姑娘陶醉於眼前景色。漸漸地,她發現,這裡有山有水,游客卻沒有預期的多。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文旅産業優勢?何思昫進行走訪調研,並組織“青年議事會”,邀請民宿主理人、村裏年輕人集思廣益。在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走訪與調研後,她和小夥伴們一致決定:將村裏的特色景點“串珠成線”,根據不同季節和網絡熱點確定不同主題,打造針對都市青年群體的“專屬定制”旅游線路,並在社交平台推廣。龍尚村由此迅速“出圈”。

  鄉村振興除了産業興,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要興起來。每逢傳統節假日,何思昫等人都會在村裏舉辦“我們的節日”等特色傳統文化活動,除夕夜的民俗集市還得到了央視長達9分鐘的專題報道。為聚焦“一老一小”特殊群體,她還與小夥伴們發起了“金暉行動”手機課堂,幫助村裏的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此外,何思昫還參與“夢想改造+”“鄉村復興少年宮”的建設,推出“完美的一天”公益項目,幫助村裏的困境青少年輔導功課,帶領大家參觀大學校園,實現他們的小小“微心願”。

  鄉村振興一線的志願服務經歷讓何思昫發現了自己的價值。“城裏少一個大學生沒什麼,村裏多一個大學生就了不起!在這裡,沒有‘脫不下的長衫’,只有虛心學習,才能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業。我們鄉村振興志願者就如同蒲公英,乘着鄉村振興的春風,飄落在新鮮的泥土上,扎根在廣袤的大地裏,綻放在明媚的陽光中。這段經歷,足以讓我的青春熠熠生輝。”何思昫坦言,她的新崗位是江寧區麒麟街道的一名工作人員,將繼續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何思昫在湯山街道龍尚村開展志願服務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面對疫情,“精業濟群”對於中國藥科大學的青年志願者們而言不僅僅是校訓,更多的是這四個字背後與國家社會緊密相連的使命和責任。2021年7月20日,南京疫情來勢洶洶。由於情況緊急,醫療檢測人員緊缺,南京市向醫藥院校請求志願者支援。

  “趙欣麗報名!”“陳名清報名!”“老師,我是預備黨員,我先上!”“導員,我的健康碼是綠色的,請讓我去吧!”“老師,我不是黨員,但是我想去!”中國藥科大學藥學院新疆姑娘阿依夏•吾不力卡斯木和班級其他同學在微信群中這樣回復。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中國藥大師生迅速響應,身着白衣,挺身而出,火速集結奔赴江寧各檢測點支援。從將咽拭子分類的“清潔區”,再到黃碼人員聚集的“黃碼檢測區”,都有藥大青年志願者們最閃亮的身影。他們牢記初心使命,甘願負重前行,用汗水和激情彰顯“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壯志豪情,用“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盡己所能、護“寧”平安。據統計,此次南京疫情,中國藥科大學累計向江寧區、鼓樓區派出志願者1400餘人次。

  “立德樹人,行勝於言。”校黨委副書記朱紅坦言,“精業濟群,是藥大的校訓。‘精業’是提倡刻苦鑽研,精攻藥業,見賢思齊,精益求精,把自己打造成行家裏手;‘濟群’則是提倡惠濟眾生,以服務國家和人民為己任,將個人的知識和能力奉獻於社會,造福於民眾。五年多來,藥大青年學生積極踐行‘精業濟群’的校訓精神,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舍小我、顧大家、扎根基層,到祖國最需要和艱苦的地方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或勇挑藥學人的責任與擔當,在志願服務精神的感召下將‘小我’融入‘大我’,以各自的滿腔熱情和奉獻精神,揮發才智、積極實踐,讓青春在新時代的廣闊天地中綻放,讓人生在中國夢的奮進追逐中出彩,譜寫出了一曲曲志存高遠、自強不息、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動人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