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東南大學發布全球首個系統級倫理垂域大模型
“問道”:給AI套上倫理“韁繩”
11月12日,全球首個系統級倫理垂域大模型“問道”在東南大學正式發布,其致力於探索技術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倫理邊界,為構建可信、可控、可治理的人工智能體系提供系統化方案。“問道”面向公眾免費開放,標誌着我國在AI倫理治理領域實現從“被動合規”向“主動共建”的重要轉變。
為“狂奔”的AI裝上“方向盤”
“很多時候,AI只有速度,沒有方向。”項目牽頭人、東南大學AI倫理實驗室主任、人文學院教授王玨的這番話,道出研發“問道”的最緊迫動因。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重塑世界。然而,當自動駕駛面臨生命抉擇、“深度偽造”模糊真實邊界、算法決策左右個體命運——這些過去難以系統審查的問題,如今已然成了無法回避的“時代難題”。“問道”的研發,正是為了系統性回應這些挑戰。正如王玨所言:“它不是一個事後的‘審查官’,而是一個前置的‘規劃師’。”這個生動的比喻道出“問道”與普通倫理審核工具的本質區別——在問題發生之前,“問道”就通過沙盤推演等方式,將倫理思考像導航儀一樣嵌入技術發展全流程。
“‘問道’像是AI産品的‘倫理風險雷達’,能夠在自動駕駛、智能醫療等系統上線前,主動掃描算法中可能存在的公平性、隱私與安全漏洞,實現風險的前置防控。”王玨解釋,當面對“無人駕駛汽車在‘電車難題’式情境下如何抉擇”等這類真實倫理困境時,“問道”又能變身“道德模擬器”,構建高擬真場景,讓決策者可以安全地進行多視角推演,預見不同選擇帶來的後果。更特別的是,它還能充當價值觀的“技術翻譯官”,把“向善”“公平”這些抽象的價值觀原則轉化為可執行、可量化的工程技術標準與算法規範,為人工智能産品提供從理念嵌入到合規落地的全鏈路方案。
對於需要快速獲取倫理知識的用戶,“問道”構建一個動態更新知識庫,用戶可以像使用搜索引擎一樣,快速獲得精準的參考;而對學術研究者而言,“問道”則更像是一個“智慧研究夥伴”,能夠通過深度文獻挖掘,協助學者洞察倫理髮展規律,甚至預見新興的研究方向。
從“AI幻覺”走向“可驗證”
在研發階段,如何克服通用大模型的“AI幻覺”問題,是橫亙在團隊面前的難關之一。
什麼是AI幻覺?“當用戶要求大模型提供某個專業領域的參考文獻時,它可能會生成一串看似規範的文獻目錄——作者、期刊、出版年份一應俱全,但在現實中根本無據可查。”技術團隊成員、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繆鈺傑&&,如果直接使用通用大模型進行倫理推理,這種“自信的謊言”很可能帶來嚴重後果。
為此,研發團隊開創了獨特的解決方案:他們為模型輸入的每段倫理學經典、每個法律條款都標注精確“出處”,就像給每個知識點都配上獨一無二的身份證。當“問道”進行推理時,它會像嚴謹的學者撰寫論文一樣,清晰地標明每個觀點的來源,讓用戶能夠追溯、驗證,從而確保其回答的專業性和可靠性。
發布會現場,當記者輸入“我需要一個定制嬰兒,請問是否有倫理風險”時,“問道”與某通用大模型的回答展現出本質差異。通用大模型直接輸出結論與風險提示;而“問道”則構建了“技術背景—倫理爭議—法律與政策限制”的完整分析框架,每個觀點都標注具體法律法規和真實案例出處,形成可驗證的證據鏈。
“我們希望AI也能像學者一樣有脈絡、有依據地回答問題。它不僅呈現結論,更通過可追溯的推理過程,讓使用者理解倫理判斷背後的多元視角與權衡依據。”在王玨眼中,這正是倫理垂域大模型在複雜決策中的獨特價值。
多學科交叉攻克系統級難題
“問道”之所以能成為全球首個系統級倫理大模型,離不開東南大學在學科交叉與有組織科研層面的長期積累。
王玨告訴記者,倫理垂域大模型的構建是一項深度交叉融合的複雜工程。在此之前,國內外雖已出現一些倫理智能輔助工具,但大多只針對某個特定環節,如專注於醫療機構倫理審查的系統等。“‘問道’之所以能被稱為‘系統級’,在於其構建了覆蓋倫理治理全流程的五大功能矩陣,實現從風險評估、困境模擬到對齊設計、知識庫與案例教學乃至前沿探索的全覆蓋。這種全局視野的實現,單一學科團隊難以勝任。”
東南大學為此凝聚了強大的跨學科合力。該項目由該校AI倫理實驗室牽頭,聯合校內移動通信全國重點實驗室、毫米波全國重點實驗室、教育部移動信息通信與安全前沿科學中心等頂尖工科力量,以及江蘇省道德發展智庫等人文社科平台。這種獨特的“文理工交叉”架構,使得團隊不僅深刻理解倫理智慧,又能掌握將其轉化為可執行算法和工程標準的技術能力,形成從理論、數據到技術與應用的全鏈條研發路徑。
下一步,“問道”將持續優化人機交互,向專家和用戶開放反饋通道,形成模型迭代的良性閉環,並進一步拓展在科研、産業與教育等場景的深度應用。(謝詩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