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藏糧於技戰略落地見效的金秋時節,淮安市淮陰區中運糧優勢稻米種植基地一片豐收盛景。連片稻田裏,沉甸甸的金黃稻穗在微風中搖曳,收割機轟鳴作業,金燦燦的稻穀源源不斷地被收割、轉運,即將加工成“凌橋大米”端上百姓餐桌。這份豐産豐收的底氣,源自淮陰區布局的農業智能監測網絡,小小的監測站化身“田間智囊”,讓傳統農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過去病蟲害調查靠肉眼觀察、經驗判斷,不僅人力成本高,數據還不準,指導防控容易出現誤差。”淮陰區農技中心植保科科長朱春梅的話,道出了傳統農業生産的痛點。在耕地資源緊缺、農業生産追求高質量發展的當下,單純依靠經驗的種植模式已難以適應新時代農業發展需求。

  為破解這一困境,淮陰區立足農業生産實際,結合區域土地面積與農作物種植分佈,科學規劃建設5個農作物病蟲害智能監測站,疊加市級部署的監測站點,構建起“均衡覆蓋、無死角”的智能監測網絡。這些監測站覆蓋馬頭鎮、劉老莊、徐溜等重點農業區域,單個站點可輻射10萬畝農田,實現全區農業生産精準防控指導全覆蓋,為糧食生産裝上“智慧大腦”。

  “土壤濕度28%、溫度18℃,未來三天無明顯病蟲害風險,適宜灌溉追肥。”在中運糧水稻基地,智能監測站實時捕捉的關鍵數據,通過系統同步到農技人員和農戶手中。這些看似小巧的監測設備,能精準採集土壤墑情、環境溫濕度、病蟲害動態等核心信息,為農業生産提供全方位數據支撐。

  “有了數據支撐,施肥、噴藥、灌溉都能精準把控時機。”朱春梅介紹,智能監測徹底改變了過去“憑經驗、看天氣”的盲目種植模式。在墑情監測指導下,農戶精準播種、灌溉,避免水資源浪費;在病蟲害防控上,監測站提前捕捉發生趨勢,縮短響應時間,減少農藥使用量,實現“精準防控、節本增效”。如今,淮陰區水稻種植不僅勞動生産率顯著提升,還推動農業生産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讓綠色發展理念在田間落地生根。

  在凌優米業加工車間,剛收割的稻穀經過清理、碾磨、包裝等工序,變身一袋袋質優味美的 “凌橋大米”,實現從田頭到餐桌的無縫銜接。這背後,智能監測站的持續賦能功不可沒。隨着監測數據逐年積累,淮陰區農業生産的預見性與科學性不斷提升,為糧食穩産增産提供了堅實保障。

  近年來,淮陰區始終把保障糧食安全擺在突出位置,深入實施藏糧於技戰略,以科技創新破解農業生産難題,推動農業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據區農業部門介紹,下一步淮陰區將繼續深化智能監測技術應用,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讓更多智能設備扎根田間地頭,不斷提升農業生産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力。(李堃 杜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