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省政府新聞發布會解讀江蘇“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文化賦能卓有成效 多項指標領跑全國

  11月11日,江蘇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堅決扛好經濟大省挑大梁責任”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活動第五場——“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主題新聞發布會。省文旅廳、省商務廳、省體育局以及南通市、淮安市、泰州市相關負責同志參會,共同展示江蘇如何將豐厚的文化資源轉化為驅動經濟增長、提升民生福祉的強大引擎。

  家底:多個“第一”夯實賦能根基

  江蘇的文化“家底”有多厚?答案藏在跨越時空的歷史遺存中。省文旅廳廳長楊志純介紹,江蘇擁有世界文化遺産3處、世界自然遺産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1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4座,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12項,數量全國第一。

  系統性保護是築牢根基的前提。“十四五”以來,江蘇持續實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用220余項考古發掘成果實證“何以江蘇”,常州寺墩遺址、鹽城鹽業考古等5個項目入選“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數量全國第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文物點4312處。《江蘇省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條例》&&,核定公布三批江蘇省革命文物名錄525處、9178件/套,為賡續紅色血脈提供了制度與資源保障。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全省備案博物館已增至367家,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26家,2024年全省備案博物館接待觀眾突破1.39億人次,保持全國第一。南通市副市長于立忠介紹,作為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源地,南通正全力讓文物“活起來”:“我們運用裸眼3D、全息投影等技術,打破時空限制,讓參觀者能‘穿越’回1905年,親身感受張謇創辦南通博物苑的艱辛與決心。”據介紹,圍繞博物館IP開發與場景創新,南通正着手更新改造紡織博物館,將傳統展區向現代T&轉型,打造集文化展示、時尚發布、科普於一體的新平台。

  活態傳承讓非遺融入當代生活。江蘇在創新開展“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活動後,進一步推動非遺進商圈、進鄉村、進社區。全省已推出蘇州滄浪亭、鎮江西津渡等省級示範項目32個,創設省級非遺工坊102個、非遺創意空間45家。泰州市不斷拓展非遺轉化路徑,培育了泰州木雕、興化木船等非遺特色産業集群,建成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非遺工坊等50余家,通過“非遺+公司+農戶”等模式帶動當地群眾就業。

  創新:1元門票帶動7.3元消費

  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何轉化為看得見、摸得着的發展成果?江蘇的答案是:深度融合與大膽創新。楊志純介紹,2024年,江蘇接待境內外游客10.91億人次,旅游總花費達1.34萬億元,今年有望保持兩位數增長,文旅消費拉動作用日益凸顯。

  “十四五”以來,“文化+”業態持續爆發出強勁動能。淮安市副市長封蘊珊介紹,近年來,淮安持續擦亮“偉人故里、運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四張金名片,推動文化資源向發展優勢轉化。2022至2024年,全市規上文化企業從381家增長到473家,營業收入從280.7億元提升至474.2億元,3年複合增長率達30%。今年前三季度,文化企業凈增65家,實現營業收入370.6億元,同比增長21.9%。“例如,西游記文化體驗園,累計接待游客達1047萬人次,其中外地游客佔比超70%,成為重要的文旅産業引擎。”

  文商旅體融合催生消費新場景。省商務廳二級巡視員朱寶榮介紹,圍繞“票根+”“賽事+”“夜經濟”等消費熱點,省商務廳打造了豐富的活動矩陣。承接“蘇超”賽事流量,各地市場化開發“票根+”活動,實現“1元門票帶動7.3元周邊消費”;聯動打造573個“蘇超第二現場”,組織超1.6萬家商戶開展“蘇·超級夜”活動。體育賽事成為賦能城鄉發展的新亮點,省體育局二級巡視員范金華介紹,1—9月,全省納入監測的213項重點賽事,帶動客流573.4萬人次,拉動消費35.4億元。

  文化産業主體茁壯成長。省文旅廳搭建政銀企合作平台,創新推出“蘇旅貸”金融産品,目前已累計為228家文旅企業發放貸款25.94億元。在梯度培育下,截至9月底,全省規上文化企業增至12538家,位居全國前列,並創成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基地)24個。科技賦能也為文化産業注入活力,全省建成省級智慧旅游景區32個,涌現出南鋼“數字工廠”、蘇州“虎丘秘境”等一批創新示範項目。

  惠民:優質文化資源送到家門口

  文化賦能的落腳點在於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十四五”以來,江蘇始終圍繞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不斷強化高品質文化供給,讓文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楊志純自豪地提到,在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上,我省揚劇《鄭板橋》、民族舞劇《紅樓夢》等5部作品獲國家文華獎,實現了“五連冠”且獲獎數量全國第一。連續7年創新舉辦的戲曲百戲(昆山)盛典,以及構建的美術書法品牌活動體系,成為百姓欣賞高雅藝術的重要平台。

  在滿足人民高層次審美需求的同時,公共文化服務的觸角持續向基層延伸。為破解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最後一公里”難題,江蘇創新實施公共文化服務“雙千計劃”,培育了1009支優秀群眾文化團隊,打造了1011個城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泰州市副市長陳力告訴記者,泰州市堅持“送文化”與“種文化”“育文化”相結合,每年組織開展“四季村晚”“送戲下鄉”等演出2800余場,惠及人民群眾超百萬人次,並培育鄉村群眾文化團隊200余支。

  宜居宜游的環境極大地提升了江蘇文旅品質。江蘇在全國率先開展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建設,創成國家級集聚區16家。南通市優化水岸聯動,以水上巴士串聯博物館與濠河景點,試運行沉浸式實景演藝“濠河夜畫”,讓市民游客白天探尋歷史,晚上泛舟賞景。

  文化賦能鄉村全面振興,提升農民幸福感。泰州市東羅村入選聯合國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是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陳力説,通過擦亮鄉村文化底色、豐富鄉村文化生活、壯大鄉村文化産業、打造鄉村旅游品牌,使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互促共贏。全市休閒旅游農業綜合收入突破100億元,接待游客2100萬人次,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

  楊志純&&,隨着《江蘇省持續推動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的&&,下一步,省文旅廳將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持續推動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

  據悉,南通將在下個月舉辦博物苑展陳更新展、全國博物館館長學術交流分享會、全國博物館文創市集等系列活動,並為廣大市民游客帶來別樣的文博盛宴,推出“百年如意——故宮博物院文物”展覽,把100余件的珍貴文物請到南通來,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領略到頂級文物的魅力。(徐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