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1月10日電 題:水鄉“洼地”振興記
新華社記者何磊靜
晨霧如紗,烏篷船輕輕撥開水面。船娘立在船頭,哼着水鄉小調,載着新鮮的龍香芋和稻米,穿行於縱橫交錯的垛田水網間。
江蘇興化千垛鎮東羅村的清晨,在這樣一幅流動的詩意畫卷中緩緩展開。東羅村是有着600多年歷史的垛上水村,東鄰千垛油菜花景區,西接水上森林公園,南望平旺湖。垛田如格、河汊如線,記者乘船入村,感覺像來到一座“水上迷宮”。
“坐穩、扶好咯!”本地船娘盧寶芳聲音爽朗,她曾是普通農婦,如今成了村裏最受歡迎的船娘之一。“游客來體驗垛田行船,沒半個鐘頭都捨不得走!”她笑着説,“一個菜花季,就能有萬把塊錢收入,掙錢比以前輕鬆多了。”
這片水鄉,曾是“鍋底洼”——裏下河腹地地勢低窪,眾水匯注,莊稼常被淹沒。當地先民為防洪壘土成垛,造就了星羅棋佈的垛田奇觀。如今,這些漂浮於水面的土地,不僅養出龍香芋、大青蝦等特色農産品,更“種”出了鄉村振興的碩果。
2014年,“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2022年,“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小小東羅村,手握“雙遺産”金名片。今年10月,東羅村又從聯合國旅游組織捧回“最佳旅游鄉村”榮譽,成為江蘇首個獲此殊榮的村莊。
“村裏年輕人此前紛紛外出務工,現在卻有一批批年輕游客來打卡觀光。”東羅村黨總支書記羅國康説,這樣的轉變得益於基礎設施改善,讓“藏在深閨”的水鄉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地。
“以前抬頭便是電線‘蜘蛛網’,地上還常有泥水塘,游客留不住。”羅國康回憶説,後來村裏和國網興化供電公司成立攻堅小組,移除橫七豎八的電線桿,讓雜亂的電線電纜巧妙入地,近30公里線路“隱身”。“如今完整的水鄉垛田天際線讓游客連連稱讚。”
“我們開展特色田園綜合體配套建設,堅持‘針灸式’改造,不搞大拆大建。”國網興化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陳誠介紹,鄉村電網升級同步帶動了智慧路燈、新能源充電樁布設,同時農家樂、民宿等自發開展全電廚房改造,讓鄉村旅游進一步綠色轉型。
這種微改造理念也隨處體現,記者漫步村內看到,青磚黛瓦、石板巷弄、老廟舊校,都煥發新生。閒置校舍變身精品民宿,老廟改成村民大禮堂,陳舊老宅飄出咖啡香……
“當初回來,就是看中村裏條件都好起來了!”大學畢業後曾在上海打拼的高慶英,如今在臨水老宅開起了咖啡館。“最多一天賣出上百杯,不少游客專門沿着水巷導航來打卡。”她説。
村莊的蝶變,吸引一批外出務工人員返鄉追夢,也讓吃上“旅游飯”的村民越來越多。村民羅中坤返鄉創業5年,將自家房屋改造成14間民宿。“今年菜花季客房全滿,國慶中秋假期就賺了3萬元!”他笑着説,“家裏還經營超市、給村食堂供菜,年收入超20萬元。”
如今的東羅村,延續着“依垛而居、傍湖而興”的格局,也孕育出“農旅融合、三産聯動”的現代産業生態鏈。春日,千垛菜花鋪成金色海洋;秋日,稻浪翻滾裹着豐收氣息。水鄉文化節、農耕體驗、非遺展示、農民畫創作……傳統文化在這裡活態傳承,成為游客難忘的鄉愁記憶。
“村裏人來人往,日均游客約4000人次,可熱鬧了!”羅國康説,東羅村還持續打造農産品品牌,當地興化大米、紅膏蟹、桂花米酒等特産受到大量游客青睞。2024年,東羅村特色農産品銷售額達23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4066元,同比增長8.1%。
“我們將繼續深耕垛田‘雙遺産’,努力做精研學、民宿等,發展特色田園經濟,讓生態優勢持續轉化為村民的增收實效。”羅國康説。(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