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兩年來我省已發放超千億貸款惠及5000多家企業——
財政貼息,“貼一貼”換來發展“好消息”
自2024年起,江蘇以財政貼息政策為抓手,構建“財政引導+金融賦能”的協同支持體系,為小微企業紓困解難、實體經濟提質增效注入持續動力。截至今年9月30日,各類貼息産品已發放貸款1434.05億元,撥付貼息資金超10億元,惠及5212個企業(項目)。那麼,江蘇為何密切推出一系列貼息政策?哪些領域企業在政策扶持下得以加速技術創新與産能升級?
激勵製造業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製造業作為江蘇經濟的“壓艙石”,兩年我省已發放貸款1015.29億元,佔整體發放規模約70%,成為貼息政策支持力度最大的領域。
“政策落地後,我們拿到8.8億元貸款,原本擔心的資金缺口一下補上了,項目推進直接按下‘快速鍵’!”中材鋰膜(南京)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張文奎語氣裏滿是振奮。
這家深耕新型膜材料的T6級專精特新企業,正在南京市濱江經濟開發區布局“年産10.4億平方米鋰離子電池隔膜生産線項目”,將為新能源汽車、儲能電站等領域提供高性能核心材料支撐。
“項目投資數十億,專業技術要求高,單家銀行很難承接這樣的大額融資。”建設銀行江蘇省分行高級客戶經理李朝暉介紹,建行主動牽頭,聯合國家開發銀行、交通銀行組建外部銀團,不僅打通審批綠色通道,更協助企業拿下172萬元省市兩級貼息補貼。
數據顯示,自2024年6月製造業貸款貼息政策落地,目前已撥貼息資金4.5億元,惠及2027個企業(項目)。省財政廳工貿發展處負責人介紹,這筆資金既重點支撐裝備製造、新材料、電子信息等優勢産業的技術改造,也着力扶持産業鏈配套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激發産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動能,進一步夯實了江蘇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産業根基。
為多個領域提供金融支撐
從貸款資金髮放規模看,“城新貸”以179.13億元位居第二。“作為聚焦城市更新領域的專項貼息産品,這筆資金精準對接老舊小區改造、基礎設施升級、産城融合發展等重點項目,為城市功能完善與品質提升注入金融活水。”省財政廳經濟建設處負責人稱。
在“中華第一商圈”新街口,承載着許多南京人青春記憶的全民健身中心,將華麗變身為“青奧城市客廳”。項目負責人萬星源介紹,這場改造既要兼顧情懷又要對接潮流,資金周轉壓力不小。“去年接觸項目後,我們量身定制‘城新貸’融資方案,開通綠色通道,10個工作日就完成了全流程審批。”紫金農商行鼓樓支行行長顧鋒給出的資金清單,盡顯政策紅利的精準與高效:累計發放6筆貸款共5000多萬元,利率經貼息後企業實際僅支付1.4%,2025年度預計可節約利息42.75萬元,讓該項目在兼顧公益屬性與市場活力中穩步推進。
截至今年9月底,“城新貸”撥付3.29億元貼息資金、惠及183家企業(項目),讓更多城市更新項目煥發生機。
“蘇質貸”以131.92億元位居貸款資金髮放規模第三位,但惠及企業(項目)的數量位居第一,達2203個。
在南通海安曲塘鎮,江蘇某特種閥門股份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今年企業啟動生産線升級計劃,但卡在了“資金關”。“我們不看傳統抵押物,而是把企業的質量榮譽、質量標準、質量認證等‘軟實力’納入授信核心維度。”江蘇銀行普惠金融部(科技金融部)副總經理欒成凱&&,僅用數日就完成“蘇質貸”800萬元授信審批與放款,讓企業快速購入新設備。
“‘蘇質貸’兩年累計已撥付1.27億元貼息資金,規模不算最高但覆蓋最廣的特點,恰恰契合了小微企業數量多、分佈散、融資需求急的痛點,讓政策紅利真正觸達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省財政廳行政政法處負責人説。
此外,“交運貸”已發放貸款73.9億元,撥付貼息1.78億元,惠及116個企業(項目);“科技創新企業首貸”已發放貸款31.19億元,撥付貼息0.42億元,惠及731個企業(項目);“環基貸”已發放貸款20.53億元,撥付貼息0.4億元,惠及18個企業(項目)等。不同貼息産品根據領域特點差異化發力,既形成了覆蓋重點産業、關鍵領域的政策支持矩陣,也通過精準滴灌讓貼息紅利滲透到經濟發展的多個領域,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支撐。
實現“政策紅利”向“發展實效”轉化
去年以來,江蘇陸續推出10多個專項貼息政策,更大力度推進“免申即享”,推動取消或大幅壓減企業申報、部門審核環節及周期,貼息資金實行先預撥、後結算機制,有效增強企業獲得感。“這絕非零散的短期舉措,而是立足國家戰略部署、契合自身發展階段、精準回應經營主體訴求的系統性、長期性政策布局。”省財政廳相關負責人剖析這一系列政策背後的深層邏輯與長遠考量。
這是對國家戰略的“創新承接”。2024年初,中央明確大規模設備更新、城市更新等重點任務,作為經濟大省,江蘇不僅主動率先落實,更立足省情進行優化落地。比如製造業貼息政策將專精特新企業全面納入支持範圍,這正是結合江蘇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居全國前列推出的針對性舉措,讓中央戰略部署在江蘇開花結果。
這是對轉型瓶頸的“精準破局”。當前江蘇經濟已進入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傳統産業面臨設備老化、技術迭代滯後的問題。製造業設備更新、城市更新、交通運輸領域重大項目建設、科創企業成果轉化都需大額資金支撐。貼息政策以財政資金為“杠桿”,精準對接這些關鍵堵點環節,讓金融活水精準流向發展最急需的領域。
這是應對複雜形勢的“主動作為”。2024年以來,面對外部衝擊加大、內部困難挑戰疊加的複雜局面,貼息政策既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更釋放出聚焦實體經濟、扶持重點領域的清晰政策信號,進而引導社會資本、金融資源向製造業升級、基建完善、科創轉化等關鍵領域聚集,在激活市場投資活力的同時,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積蓄長期動能。
從實踐成效來看,江蘇財政貼息政策盡顯“四兩撥千斤”的杠桿效應,實現了“政策紅利”向“發展實效”的高效轉化。省財政廳相關負責人&&,江蘇將進一步優化政策效能:一方面聚焦細分領域需求,針對不同規模、不同行業企業的差異化融資訴求精準施策,推動財政涉企資金由直接分配向更多激發市場內生動力轉變;另一方面強化政策執行與監督,暢通資金撥付綠色通道,完善貼息資金使用跟蹤機制,讓政策工具更具針對性、普惠性與可持續性,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持久的動力。(楊民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