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探索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新機制
文化惠民點對點,“茉莉花開”傳芬芳
“每場演出500個名額,不到2小時就報滿!”近日,無錫市新吳區梅村街道的梅裏小劇場內,江蘇省演藝集團民族樂團帶來的《賽馬》《太湖美》等經典民樂節目,讓觀眾沉醉其中。梅村街道文化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從省裏開通“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小劇場再也不用為“有場地、缺內容”發愁。
今年以來,劇場已舉辦高水平演出45場,服務觀眾超4萬人次,可謂是“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亮點”。
一輛“直通車”,串起了省級優質文化資源和地方小劇場,也串起了群眾的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行動”。今年以來,省委宣傳部會同省文旅廳、省文聯、省作協、省演藝集團等部門單位,創新實施“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行動,推動形成基層文化活動百花齊放、各具特色的生動場景,探索出一條具有江蘇特色的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新路徑。
文化服務要“解渴”,“優質”是關鍵。直通車行動打破傳統資源分配壁壘,建立省級優質文化資源産品庫,首批入庫1000余項,涵蓋榮獲省級以上文藝獎項的各類優質文化資源,讓名家名作直達基層。截至目前,省市聯動組織惠民演出、公益展覽、輔導講座和群文活動5500余場次,覆蓋人次超1100萬。
服務直達群眾心坎,“精準”是前提。直通車行動改革以往“自上而下”的單一輸送模式,建立供需精準適配的運轉機制,根據群眾需要“量身定制”服務方案,確保文化惠民落到實處。“從觀眾‘點單’到按需‘定制’,文化服務正變得更精準、更深入。”江蘇省演藝集團黨委副書記季明剛説,演出已覆蓋景區、社區、校園、廣場等多元場景,實現文化惠民“點對點”送達。
“茉莉花開”,滿園芬芳。省文化和旅游廳開展“茉莉花開·家門口賞好戲”全省優秀舞&藝術作品和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巡演,省文聯開展“茉莉花開”文藝輕騎兵志願行,通過改革整合各方優質資源,突破服務壁壘,真正讓百姓得實惠。
全省各地因地制宜開展市級“茉莉花開”活動。南京“茉莉花開·與寧共賞”、鹽城“茉莉花開·鹽藝直達”、南通“茉莉花開·藝通江海”、鎮江“茉莉花開·文藝播種”……從城市廣場到鄉村舞&,從下沉式廣場到特色小劇場,文藝直通車行動形成多樣化、廣覆蓋的文化空間陣地,推動形成既有“星級文化宴”又有“大眾家常菜”的全品類供給。
改革的核心在於激發內生動力,變“輸血”為“造血”。根據需求,直通車組織省市文化單位黨組織與地區黨組織結對共建,派出1100余名駐村藝術家、文化指導員、志願者。省演藝集團歌唱家盛萬航,每月定期駐紮月塘鎮,通過聲樂培訓指導,幫助當地藝術團實現從生澀表演到專業舞&的蛻變。“盛老師教我們把《鮮花調》和《圖蘭朵》融合在一起,説這叫‘中西合璧’——沒想到我們唱的土調子,也能登上大雅之堂!”儀徵市月塘鎮“山之雨”藝術團的團員高興地説。這個“草根”藝術團,如今頻頻亮相省市級文藝舞&,以質樸真摯的表演傳遞出獨特的鄉村文化魅力。
“群眾需要什麼,我們就送什麼。”省演藝集團話劇院導演余頌沒有照搬現成劇目,而是選擇為句容二聖村量身打造一部原創戲劇《雨過田晴》,展現當地老百姓對土地的深情。為了真實再現,余頌多次走訪農戶,將當地方言俚語和生活細節融入劇本。
排練過程充滿挑戰。村民們零基礎,語言表達、舞&調度都需從頭教起。他放棄專業院團的慣常模式,與村民反復溝通,現場修改劇本,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指導。最終,這部由村民主演的話劇,不僅演出了“土味”,更演出了真情,在比賽中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一輛輛行駛的直通車,彰顯出文化改革在促進消費、服務大局中的獨特價值。今年4月,蘇州相城區北橋街道,一場戶外草坪音樂會吸引近5000人參與;揚州儀徵推出端午特別節目,宿遷演出則與廟頭鎮廟會聯動,助力鄉村經濟;8月,連雲港西雙湖“升級版”音樂會線上線下觀眾突破2萬人次;“十一”假期,“茉莉花開”海安文藝直通車開進企業,讓市民游客解鎖金秋消費新樂趣;泰興黃橋鎮專場融入魔術、雜技,銜接“古鎮奇妙游”,帶動游客量同比增長15%;省作協聯絡部機關黨委支部組織20余位作家開展“山鄉巨變·文學賦能鄉村振興”主題創作實踐活動,為當地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注入文學力量。
“茉莉花開”行動堅持“軟體服務與硬體設施配套”相結合,計劃面向基層文藝院團和文化單位,3年內配發45輛流動舞&車,並推動打造200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通過硬體升級與空間優化,真正做到“送得準、用得好”。
近期首批交付的15&流動舞&車,以其高標準配置和智能化設計,生動詮釋了改革賦能下的文化服務能級提升。車輛首次集成24平方米高清LED大屏,舞&總面積擴展至80平方米,並預置嵌入式燈光系統,實現了從運輸狀態到完整舞&的“一鍵式”快速轉換,成為推動文化惠民落地生根的新引擎。
車輪駛過,文化隨行。“茉莉花開”所到之處,點亮的是舞&,溫暖的是人心。接下來,這輛載滿芬芳的文化直通車將繼續駛向城鄉更多角落,讓文化惠民的溫暖,如茉莉清香般浸潤千家萬戶。(顧星欣 陳潔 陳明慧)
改革啟示錄>>>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徐寧
改革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動力,文化領域的改革更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關鍵一招”。貫徹落實中央改革部署,江蘇率先打造“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行動,初步探索形成以省級活動引領、13個設區市協同聯動、N項文化服務精準供給的“1+13+N”文化服務新模式。
這種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良性互動,既保持了改革方向的一致性,又通過因地制宜激發創新活力,正是改革要求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工作方法的鮮活運用。
文化惠民,關鍵在“惠”,核心在“民”。只有把選擇權交給群眾,文化服務才能贏得真心喜愛。當群眾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選擇”,文化服務的聚人氣、暖民心效應,便得以充分釋放。
讓文化在鄉村生根發芽,要實現從“送”到“種”的轉變。“茉莉花開”活動通過持續的文化浸潤、藝術輔導,為群眾搭建綻放才華的舞&,厚植文化種子,激活基層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
“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的改革本質,不僅在於提升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還有效推動文藝賦能經濟社會發展。通過文藝引流,升騰人氣、促進消費,實現從“以文化人”到“以文興業”的價值躍升。
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是一個系統集成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尤其要注重“可感可及”,講求活動實效,注重合理安排,吸引群眾廣泛。同時,也要注重“常態長效”,推動建章立制,持續創新工作機制,促進文化供給從“點上突破”邁向“全域共榮”。展望未來,江蘇將持續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讓“茉莉花開”的芬芳更持久、更濃郁,為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貢獻更強大的文化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