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業不應只是文旅“背景板”,農業本身有尊嚴、有收益——

  荒灘煥新!七河八島創意點亮農文旅

  深秋時節,寒意漸濃,揚州生態科技新城七河八島,這兩天卻格外熱鬧。11月1日,300余名國際皮划艇馬拉松賽選手在太平河上劈波斬浪;不遠處的金灣村月光米農學館內,來自全國各地的農學專家正圍繞水稻新品種“月光米”的上市,展開一場關於城市近郊農業未來的頭腦風暴。

  2022年底記者首次探訪泰安鎮華豐村,記錄下這裡從“荒灘地”到“國家森林鄉村”的生態蝶變;2023年再訪,見證“民宿+”業態讓村民們“不出家門端上新飯碗”。如今,三度踏上這片熱土,儼然發現這裡的“現代化拼圖”已從零散的“亮點”,升級為聯動的“版圖”。

  上個周末,記者沿着自在大道一路向北,發現華豐村已被“新島民”們的創意填滿。村口的“伴山豆腐坊”裏,80歲老師傅守着祖傳石磨研磨黃豆,剛出鍋的熱豆漿混着油條香;往裏走,90後吳江南的“河島茶研所”裏,熱門茶飲旺季每天能賣出80多杯,紅磚墻上的綠植與壁爐柴火,讓這裡成了年輕人打卡的“寶藏地”;閒置老房改造的林裏窯烤披薩店、島上書店的屋頂閱讀區,處處透着老村落新的生機與活力。

  “以前游客住一晚就走,現在能待上兩三天,採茶、磨豆腐、嘗披薩,體驗比城裏還豐富。”72歲的村民李松才笑着説,他家老屋加入民宿組團後,每年租金收入3萬多元,自己在民宿幫廚還能多份收入。“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農業不應只是文旅的‘背景板’,而是文旅運營的資源基座。農業本身是有尊嚴、有收益的。”揚州生態科技新城泰安鎮鎮長練源的一句話,道出了七河八島農文旅融合的深層邏輯。

  順着華豐村的生態步道繼續往北,來到金灣村,這裡曾經是普通農田,如今已變身“月光米”的核心種植基地。富含礦物質的長江沖積沙壤土,水質優良的運河活水,以及金秋灌漿期10℃以上的晝夜溫差,讓“月光米”米粒飽滿、蒸飯噴香。更讓人驚喜的是,村裏不僅種出了好米,還建起了月光米農學館,游客在這裡既能聽專家講水稻種植知識,也能體驗從插秧到收割的農事樂趣。

  “以前種雜交稻,一畝地賺不了多少錢,現在種‘月光米’,不僅有土地租金,在田裏幹活每天還能賺150元。”村民老周告訴記者,“關鍵是跟着一起搞文旅,咱農民也成了‘參與者’。”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統籌發展和安全”,落實到鄉村就是既要守好生態底線,也要讓農民在發展中得實惠。如今的金灣村,早已不只有“月光米”這一張牌:50畝的“島上務農”共享菜園剛開業,220塊標準化菜園就被搶訂一空。揚州市民呂文熙帶着女兒認領了地塊,“周末來種菜,既能親近自然,還能讓孩子知道糧食來之不易。”半島北部,省花卉協會參與打造的“花田禧市”項目已簽約,120畝土地上將建起美學空間、療愈中心,按季節輪作的花卉未來會與“月光米”稻田、共享菜園聯動,形成“田園、花園、菜園、果園”的生態畫卷。

  “我們推出2026‘認養半畝田’計劃,為認養者提供可視化、可溯源、可參與的綠色保障,既讓消費者放心,也讓農民有穩定收入。”練源説,“因地制宜做能讓農民長期受益的事,這才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在踐行。”

  從曾經的荒灘廢地,到如今的生態富民樣板,七河八島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變”:變的是從單一到多元的業態,是從貧瘠到富足的效益,而不變的,是對生態的堅守,對民生的牽掛。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就是要把富足種在田裏、落在村民的笑臉上。”揚州生態科技新城黨工委書記李桂山&&,未來還要繼續把生態優勢揉進農文旅的每一環,讓七河八島不僅育出“金稻”,更育出鄉村振興的“金路子”,為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添上一筆生態與富民共生的亮色。(李鑫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