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系列層次高、內容實、成果豐的活動亮點紛呈
“蘇”式合作“鏈全球”
黃浦江畔,萬商雲集。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如同一把金色鑰匙,打開中國與世界的“雙向”開放之門。
對於開放大省江蘇而言,進博會不僅是“買全球、賣全球”的超級市場,更是深化友誼、拓展合作、共謀發展的戰略平台。
本屆進博會上,江蘇以一系列層次高、內容實、成果豐的重點活動告訴世界賓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合作的步伐越走越實,共贏的“蛋糕”越做越甜。
一組簽約,鑄就貿易暢通“新引擎”
11月5日,由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的“中國—中亞貿易暢通合作平台推介會暨中國(江蘇)—中亞經貿合作交流會”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4.2號館舉行。哈薩克斯坦貿易和一體化部部長阿爾曼·沙卡利耶夫,烏茲別克斯坦投資、工業與貿易部副部長伊爾扎特·卡西莫夫等中亞五國政企高層,與中方嘉賓並肩而坐,見證並推動一個共同願景的實現。
這場活動不僅是江蘇在本屆進博會的“重頭戲”,更是一場承載着國家戰略的深度實踐:活動現場,哈薩克斯坦阿克莫拉州與江蘇簽署投資發展中心入駐中國—中亞貿易暢通合作平台協議,阿克莫拉州農業管理局與蘇豪亞歐互聯科技集團、省班列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墨跡未幹,會場旋即轉入更為火熱的企業對接活動:江蘇與中亞企業圍繞食品、金屬礦砂、醫藥材、金屬採礦、工程機械、現代農業等項目進行密集磋商,詢盤、報價、洽談聲此起彼伏……江蘇用最務實的行動,將進博會的開放平台,轉化為互利共贏的“即時成果”。
沙卡利耶夫在致辭中&&:“江蘇企業是中亞地區的關鍵投資者,它們不僅提供了資金,還為我們的關務和物流數字化提供了先進技術。”他將江蘇夥伴稱為這一宏大倡議的“架構師和推動力”。
這座坐落於南京、總面積2.3萬平方米的中國—中亞貿易暢通合作平台,已是中亞國家的“商品展示窗”和中國企業開拓中亞市場的“數字出海口”。蘇豪控股集團董事長周勇在推介中展示了一組亮眼數據:2024年江蘇與中亞五國進出口同比增長32%;在平台帶動下,蘇豪自身對中亞貿易額猛增82%。強勁的貿易需求催生投資熱潮,2024年江蘇對中亞協議投資額擴大了19倍。數字背後,是平台打造的“五星連珠”物流網絡、絲路電商“全託管”服務,讓中亞的駝奶粉、蜂蜜和江蘇的汽車、電腦“觸手可及”。
卡西莫夫則將目光投向了更宏大的區域協作。他特別指出已啟動的“中吉烏鐵路”建設,“不僅對本地區,而且對整個歐亞大陸都具有戰略意義”,它將“成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互聯互通的新象徵”。這番話,道出了在場所有中亞嘉賓的心聲:他們渴望的,不只是簡單的商品交換,更是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的産業協奏。
隨後的企業對接環節,各方企業家、機構紛紛就食品、礦産、醫藥、機械等細分領域洽談合作機遇,笑臉、握手、拍照聲充滿了會場。這一刻,江蘇與中亞的命運,通過進博會這個節點,更為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一場諮詢會,匯聚開放創新“思想庫”
11月5日,以“培育開放創新動能,塑造未來發展優勢”為主題的“2025江蘇開放創新發展國際諮詢會議”在上海舉辦,匯聚了50余家世界500強和隱形冠軍企業的高管。
西門子全球執行副總裁肖松率先發言,他拋出了與江蘇合作的“三維協同”路徑:場景開放、人才培養、生態共創。“西門子在江蘇的投入,不但沒有慢下來,反而在廣度、速度和強度上持續加碼。”西門子在蘇州落地中國區總部,在南京揭牌科創賦能中心,在無錫和儀徵建設新智能工廠的系列布局,本身就是對江蘇營商環境的肯定。
強生醫療科技全球資深副總裁周敏濤,則從蘇州産業園20周年的視角,講述了外資企業與江蘇“雙向奔赴”的動人故事。他期待與江蘇省內優秀的創新夥伴合作,借助江蘇自貿片區先行先試的優勢,培育江蘇醫療創新生態圈,形成更多試點,也為全國生物醫藥開放發展打好樣板。
嘉吉農業與貿易亞太集團總裁柯沛瑜則用“投資10億美元”的南通新基地項目,為江蘇的營商環境投下具有分量的信任票。她坦言,項目涉及諸多中央事權審批,“得益於江蘇省、南通市各級政府在土地審批、交通配套、政策協調等方面的高效協同,項目順利開工。”
伊藤忠商事東亞區總裁三村剛則從貿易視角,為江蘇消費升級建言。他巧妙地將公司170年的“三方有利”理念與中國的ESG戰略相結合,並透露正與鹽城市研究海上風電和綠色燃料項目,希望在江蘇實現“對買方有利、賣方有利、社會有利”的商業願景。
會上,每一位發言者的觀點都像一塊拼圖,共同勾勒出江蘇未來開放創新的全景藍圖:打好“科技牌”“出海牌”“外資牌”,突出應用場景和清潔能源優勢,構建更具吸引力的産業生態。
一次聯展,編織互利共贏“同心結”
開放,不僅體現在經濟往來上,更展現在文化的交流、心靈的溝通中。在本屆進博會首次設立的中外友好城市展區,南京市與德國斯圖加特市攜手呈現的“雙城匠心·共贏未來”聯展,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
今年是兩市結好30周年。展&上,從梅賽德斯—奔馳的精密製造到泉峰運營的德國品牌,從博西家電內置斯圖加特葡萄酒的高端酒櫃到兩地球衣的“紅色胸環”與“長江藍”交織,每一個細節都在彰顯“匠心融合”的深度。一幅《金陵圖》數字藝術,更將南京的文學底蘊與斯圖加特“清音園”的造園理念詩意連接,讓觀眾看到,開放合作早已從産業經濟,浸潤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種人文的紐帶,同樣存在於江蘇與中亞的交流交往中。在推介會上,哈方代表QazTrade總裁艾特穆哈邁德·阿爾達扎羅夫的發言樸實而真誠。“自2018年以來,哈薩克斯坦每年都參加進博會,這已成為我們的傳統。”他如數家珍地介紹着與江蘇夥伴蘇豪控股的合作成果:在南京設常駐辦事處,在京東開設哈薩克斯坦國家館,成功舉辦阿斯塔納商品展……
人文交流為經貿合作培厚了土壤,而蓬勃的經貿合作又為人文交流搭建了更廣闊的舞&。這種良性循環,正是江蘇開放型經濟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王夢然 胡春春 顏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