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業+旅游”賦能鄉村旅游持續升溫,正成為假日消費市場的新亮點與文旅活動的新風尚。在南京市溧水區晶橋鎮,旅游與農業、紅色文化、綠色低碳等多元融合的局面正在形成。當地跳出傳統“走馬觀花看風景”的模式,圍繞紅色農旅、春日嘗鮮、夏日採果、秋日蟹逅、冬日圍爐等特色主題塑造“五彩晶橋”鄉村旅游名片,讓鄉村旅游煥發“可玩、可感、可留”的全新活力。今年1—9月,接待客流達12.51萬人次,帶動消費近1.2億元。
農事活動帶來休閒新體驗
金秋時節,溧水晶橋鎮石山下村成了研學的熱門景點,在無想山板栗林,學生們體驗打板栗、剝板栗的農事樂趣,聽農戶講解板栗種植歷史與加工技藝。據了解,今年十一假期,石山下村舉辦了17場“鄉村守護人”板栗季研學活動,共500組親子家庭參與,帶動村民增收約15萬元。
晶橋鎮是典型的丘陵地區,不僅森林覆蓋率居南京各街鎮之首,還擁有規模化水果種植基地超5000畝。5—9月,晶橋鎮緊扣時令舉辦“夏日採摘季”,芝山富硒水果、楓香嶺櫻桃、紅美人柑橘、福晶楊梅等特色優質農産品基地,吸引着絡繹不絕的游客前來採摘嘗鮮。“我們聯合農戶在&&發布成熟採摘期,還組織農戶提供採摘技巧指導、鮮果現摘現嘗等服務,讓游客順着季節脈絡解鎖田間樂趣。”晶橋鎮文旅辦負責人説。
配合採摘期,晶橋鎮陸續推出逛吃逛吃大集、放風箏大會、“夏日樂桃桃”研學野趣季、多巴胺趣玩等農業主題活動,以“農事體驗+田園觀光+戶外運動”一體化場景豐富游客鄉村旅游體驗。據統計,今年整個採摘季,晶橋鎮累計接待游客近4萬人次,直接帶動區域消費640余萬元。
正值蟹肥菊黃,晶橋鎮依託富財圩萬畝螃蟹養殖基地,集合全鎮螃蟹養殖戶,舉辦“螃蟹市集”吸引八方游客前來品蟹游村。10月18日市集首日人流量達1600餘人次,帶動商戶營收約7.2萬元。
紅色記憶打造文旅融合新場景
今年,晶橋鎮創新推出“1949環線”特色徒步路線,以“紅色文旅+生態運動”的形式吸引眾多戶外運動愛好者前來打卡。1.9公里小環線和4.9公里大環線串聯起青鬱田園與紅色地標,徒步穿行,曹莊富硒生態園的田園風光盡在眼前,耳畔是銅山戰鬥紀念廣場的歲月迴響。“走在這條環線上,每一步都有景有故事。”前來打卡的游客説。
晶橋鎮曾是新四軍抗日遊擊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證了革命先輩浴血奮戰、播撒紅色火種的崢嶸歲月。近年來,革命老區晶橋鎮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文旅地標。
裏佳山村,曾是新四軍新橋會師後先遣支隊司令部的駐紮地。該村在原址重修,打造“戎馬間”民宿、新四軍槍械所、藍渠等紅色地標,新四軍抗戰遺址群入選第六批南京黨史教育基地,傳承紅色基因的同時帶動村民經營民宿、餐飲、農副産品銷售。
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晶橋鎮持續優化村鎮發展條件,先後實施了裏佳山村南側楓石線道路的貫通、美麗鄉村示範村打造、水庫移民村莊建設、紅色基地改造及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等工作,成功申報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區鄉村振興項目,將裏佳山村、芝山村紅色旅游片區納入項目支持範圍,加大投入和規劃力度。如今,裏佳山與曹莊、銅山及紅色李巷串聯成溧水精品紅色旅游線,今年累計接待參觀者1.2萬人次,成為激活鄉村振興的“流量密碼”。
“共享田園”拓展綠色消費新模式
在晶橋鎮芝山村,“零碳田園”正迎來秋收。該村依託“以廢制炭,以炭沃土”技術,構建“秸稈固碳—糞污還田—養分循環”綠色閉環,實現水稻生産凈零排放,並以此為基礎,推出“我在芝山有塊田”共享稻田認領活動,開拓“共享田園”農旅融合新圖景。
在綠色低碳上做文章,芝山村着力建設百畝零碳共享田園示範區,打造新消費場景,推動生態價值轉化。
目前,已有60余位(家)市民及企業認領了38畝稻田。據芝山村黨總支書記李其軍介紹,認領者線上可實時觀察農作物的生長動態,線下可親身體驗插秧收割,待到豐收時,還能收穫500斤富含硒、鐵、鋅的“芝山晶韻”富硒有機米。
這樣的體驗讓久居城市的游客直呼治愈,不少家庭帶着孩子參與“碳足跡小偵探”活動,動手檢測土壤,了解生態奧秘。游客來田園“考察”時,還可入住附近民宿和木屋。節假日期間,30間林下木屋成了很多游客的優先選擇,帶動周邊餐飲、農産品直銷生意火爆。
“共享田園”作為“零碳田園”的價值延伸,開創了“碳匯農業+共享經濟”新模式,把零碳農業技術變成了可觸摸、可參與的旅游産品,為晶橋鎮鄉村旅游注入別樣活力。未來,晶橋鎮還將舉辦插秧賽等更多活動,打造集生産、科普、觀光於一體的農文旅綜合體。(沈汝發、凌綺)(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