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午,清晨微光初現,泰州市永安洲鎮建興農場的蔬菜大棚裏已是一派忙碌。工人們彎腰采收,將翠綠飽滿的生菜整齊碼放,短短兩小時,2000斤新鮮生菜便整裝待發,它們將被運往20公里外的泰興集散點分裝,最終走進華東地區盒馬鮮生、大潤發等商超的貨架,端上市民的餐桌。

  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不久前還處於“沉睡”狀態。其前身昊豐農場成立於2014年,因家庭作坊模式經營不善,銷路單一、品質平平,後續轉型蚯蚓養殖又因環保問題引發村民投訴。2022年,農場因無力支付土地流轉費而停擺。

  轉機出現在2025年。吳豐農場的困境被納入永安洲鎮“書記項目”,成為破解建安、興隆兩個純農業社區發展難題的突破口。建安社區黨總支書記宗冬生&&:“我們90%土地是耕地,發展産業受土地性質限制很大。”2024年,兩社區集體收入分別僅為96萬元和97萬元,增收壓力顯著。

  “不能讓好土地荒着!”去年5月,鄉村振興指導員欒勇與社區幹部赴浙江考察“千萬工程”後,思路豁然開朗——立足耕地優勢,走“種植+文旅”之路。很快,建安社區聯合興隆社區各出資40萬元,成立泰州市建興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同時攜手全國青聯常委、江蘇省十四屆人大代表費琳琳共同參與,開啟土地“煥新”工程。今年4月,煥然一新的建興農場正式亮相,並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深度合作,引入優質種苗和物聯網管控、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並與盒馬、大潤發等商超建立穩定合作,實現“産銷一體化”。

  土地“活”了,村民的腰包也跟着“鼓”了。如今的建興農場,優先雇傭60歲左右的本地村民,從種植、管理到采收,每個環節都有“家門口的崗位”。“以前只能靠土地流轉費賺點錢,現在每天能拿80元,還能顧到家。”務工村民郭紅的話道出了大夥的心聲。

  “老百姓是最見不得土地荒廢的。”興隆社區黨總支書記陳希斌感慨,給我們算了筆賬,“今年咱們興隆社區的集體收入已經到九十多萬元了,這陣子生菜正好上市,加上這部分收入,到年底有望實現超110萬元的目標,比去年可是實打實漲了不少。”

  據測算,建興農場未來年産蔬果可達20萬公斤,接待文旅團建游客3000人次,年凈利潤預計達80萬元。這片從“荒蕪”到“繁茂”的土地,不僅讓建安、興隆兩社區的集體經濟迎來“新增長極”,也成了永安洲鎮涉農社區探索共富的一個試點。

  “旁邊的永勝社區已經主動找來,想入股一起幹,還琢磨着聯合周邊的海軍艦艇公園,把農場的文旅項目再拓展拓展,以後不僅能種菜、賣菜,還能讓游客來體驗採摘,再去公園逛逛,形成一條小産業鏈。”陳希斌笑着説。(奚曉暢 封益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