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5部作品斬獲文華獎,獲獎總量列全國之首
“五朵金花”盡顯文藝蘇軍硬實力
金秋時節,江蘇文藝碩果盈枝。11月4日晚,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在重慶舉行,第十八屆文華獎評獎結果揭曉。在這場代表中國舞&藝術最高榮譽的角逐中,江蘇迎來歷史性的突破:揚劇《鄭板橋》、民族舞劇《紅樓夢》獲得“文華劇目獎”,淮劇小戲《趕腳》獲得“文華節目獎”,民族管弦樂《江河湖海頌》獲得“文華音樂獎”,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編劇王宏、張軍獲得“文華編劇獎”。
5部作品,5項大獎,江蘇獲獎總量位列全國之首,創下歷屆最佳成績。在這場強手如林的藝術競賽中,江蘇憑藉什麼脫穎而出?
巔峰對決,
五朵金花彰顯“蘇式氣韻”
文華獎是文旅部設立的國家舞&藝術政府獎,稱得上是“中國舞&藝術的天花板”。自1991年第一屆評選以來,至今已舉辦18屆。如今,它與“中國藝術節獎”兩獎合一,在藝術節期間評選。文華獎包含“文華劇目獎”和“文華編劇獎”“文華導演獎”“文華表演獎”等單項獎。
本屆文華獎,總計頒發53個文華獎項,其中江蘇獨攬5項,獲獎總數位列全國第一。尤其在競爭最為激烈的15部“文華劇目獎”中,江蘇佔據2席,不僅實現我省文華獎“五連冠”,而且在獲獎數量上取得歷史性新突破。
縱觀江蘇獲獎作品,題材各異、形式紛呈,涵蓋舞劇、戲曲、音樂和小節目等多個類別,展現出鮮明的江蘇特色和時代氣息。揚劇《鄭板橋》以輕鬆詼諧的輕喜劇風格,讓一個不媚權貴、體恤百姓、平易近人、清正廉潔的鄭板橋“活”在舞&上;民族舞劇《紅樓夢》以現代審美視角重構古典文學巨著,讓經典煥發出當代生命力;民族管弦樂《江河湖海頌》用音樂語言描繪水韻江蘇的萬千氣象;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以農民陳奐生及其子女在改革開放後的人生歷程為線索,展現了中國農村40多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淮劇小戲《趕腳》在傳統淮劇《孝燈記》基礎上創新,通過女主人公成鳳英女扮男裝追尋發配未婚夫途中引發的身份誤會和喜劇衝突,重塑了一位具有現代覺醒意識的女性形象。
“這份成績單是江蘇文藝硬實力的最好證明!”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會長、研究員季國平,曾多次擔任文華獎評委。他透露,本屆文華獎提倡“十年磨一戲”的精品意識,將參評劇目首演時間從近5年拓寬至近10年。在此背景下,參賽佳作頻出,競爭激烈。江蘇能有5部作品同時獲獎,充分彰顯出江蘇文藝創作整體實力已走在全國前列。
“江蘇這5部作品均是守正創新的典範之作。它們既堅守傳統藝術的本體與精髓,又在內容、形式與精神上大膽融入時代氣息,展現出傳統藝術形式與當代審美創造性融合的生動氣象。”季國平説。
深根沃土,
精品誕生背後的創作密碼
這份沉甸甸的獲獎名單,是對江蘇文藝精品創作生産機製成效的一次集中檢閱。
為鼓勵“十年磨一劍”的精品意識,江蘇從省級層面加強引領,積極營造文藝創作的良好生態。省級藝術基金、省舞&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江蘇重大題材文藝創作資助辦法》和《江蘇優秀文藝成果獎勵辦法》等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激活了文藝創作的“一池春水”。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獲獎的5部作品,都是江蘇藝術基金、省舞&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等扶持過的優秀作品。
有力的政策扶持,讓藝術家的夢想得以生根發芽。“這是揚劇首次斬獲文華大獎,具有里程碑意義。”喜訊傳來,從藝48年的揚劇表演藝術家李政成難掩激動。儘管早已將“文華表演獎”的個人殊榮納入囊中,但他的心裏始終藏着一個更深的夢——要為他摯愛一生的揚劇劇種拿一次文華大獎。“我深愛揚劇,更有幸遇到《鄭板橋》。這部戲是我藝術生命的落腳點,我必須帶它走向最高舞&,讓更多人看見。”李政成説。
多位業內人士感慨,這份獲獎名單的背後,是江蘇文藝生態走向成熟、步入良性循環的體現。季國平坦言,江蘇文藝佳作頻出,得益於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智慧——在方向引導與資源整合上加強頂層設計,確保作品的思想高度與藝術品質;在具體創作中,則充分尊重藝術規律,賦予藝術家充分自由空間。“這種信任,是對藝術最大的尊重。”
這份尊重,在劇本創作上體現得尤為突出。編劇王宏、張軍大膽創新,為經典形象“陳奐生”這個人物創作一部別傳——它既與高曉聲筆下的原作血脈相連、氣質相似,又在主題和情節上獨立成篇,二者彼此映襯,各具風采。常州優秀青年編劇張軍,曾參加省文旅廳實施的舞&藝術創作“源頭工程”,親眼見證了這項工程如何像一方活水,滋養着江蘇戲劇的根基。在省戲劇文學創作院院長羅周等業務骨幹的引領下,“源頭工程”始終聚焦於基層編劇人才的發掘與培育,通過戲劇講壇、實地采風、名家輔導等豐富形式,為編劇人才的成長鋪就道路,也讓劇本創作的整體水準不斷邁上新的&階。
人民在場,
從“獲獎精品”到“市場爆款”
一部真正優秀的文藝作品,獎盃與口碑從來不是一道“選擇題”。本屆文華獎更加注重引導作品從評獎走向市場,提高了參評作品的演出場次要求,鼓勵作品開展常態化演出,接受群眾的檢閱。
民族舞劇《紅樓夢》早已完成從“精品”到“爆款”的華麗轉身。這部現象級作品已巡演41座城市,演出超400場,吸引近60萬觀眾,創下“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的觀劇盛況。10月16日,該劇在重慶施光南大劇院完成文華獎的評審場演出後,大批年輕觀眾自發聚集在劇院側門,以熱烈的掌聲與歡呼歡送演員離場。這份由心而發的熱愛,比任何獎盃都更有説服力。導演李超感慨道:“這是屬於傳統文化的榮譽時刻,我們要做的就是虔誠地把文字變成生命,把經典變成當下的情感,感謝每一位同行的觀眾,是你們讓這場‘夢’持續生長。”
民族管弦樂《江河湖海頌》也通過巡演贏得了市場認可。指揮彭家鵬透露:“這部作品在上海、蘇州、南京等多個城市演出近40場,幾乎場場收穫好評。演出時,年輕觀眾對民族音樂的熱情超出我們的預期。這説明,只要作品質量過硬,民族音樂同樣能在當代找到知音。”
本次文華獎還面向小戲小品、舞蹈、音樂等藝術門類,首次增設15個“文華節目獎”,讓“小而美”作品登上大舞&。
好聽!好看!淮劇小戲《趕腳》給許多觀眾留下賞心悅目的觀感,舞&上的青春氣息撲面而來。在鹽城市淮劇團負責人李鶯歌看來,《趕腳》的成功離不開其藝術形式的創新與青春力量的注入。該劇在音樂、舞美、服裝等方面皆作出大膽而年輕的嘗試,三位00後青年演員,以紮實的毯子功、水袖功、翻打滾踢等傳統程式,為古老的劇種注入鮮活生命力。“傳統劇目要傳承,必須觸動年輕觀眾。”李鶯歌説,“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年輕人看什麼都習慣‘倍速’。我們這部作品‘小而美’,在有限時長裏把故事講完整,還融入輕喜劇元素,正貼合了當下年輕人的觀賞習慣。”
5部作品,5座獎盃,是對過往耕耘的肯定,更是邁向文藝新高峰的里程碑——對於永不停步的文藝蘇軍而言,最好的作品,永遠在下一部;最高的榮譽,永遠在人民心中。(王 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