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在十總鎮育民村的高標準農田裏,金黃的稻浪翻滾起伏,四台收割機正穿梭其間,忙碌作業着。

“你看這機器跑得多穩多快!以前人工割稻,一個人一天頂多收七八畝,現在一台收割機一天就能收60到70畝,4台機器兩天就能把村裏的300畝水稻收完。”站在田埂上,育民村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朱將林指着作業中的收割機,語氣裏滿是自豪。他腳下的高標準農田田塊平整集中,這正是機械化作業的“底氣”。
育民村現有耕地6200畝,其中已有94.5%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朱將林介紹:“我們在2018年成立了育民合作農場,目前除了300畝土地,其餘都已流轉給村裏的大戶了。今年水稻畝産大概1000到1200斤,小戶基本收完了,大戶半個月之內也將全部收割完成。”
從“揮鐮忙”到“機器收”、從“靠天收”到“按計劃收”,機械化不僅提升了秋收效率,也大大改寫了秋收節奏。“以前秋收最怕下雨,稻子倒在地裏收不及時,很容易發黴。現在不一樣,收割下來的稻子直接拉去烘乾,一點不耽誤。”朱將林口中的烘乾機是育民村自2020年起陸續採購的10&設備,每台一次能烘糧12噸,一天半就能完成一批烘乾作業。
耕有雙鏵犁、種有插秧機、管有無人機、收有收割機,新式機械作業讓水稻的種植、收割、烘乾等更加省工省時,節本增效的同時也讓農戶們嘗到了農業現代化帶來的甜頭。“今年我們還新建了育秧大棚,等到明年五六月份就能直接在大棚裏育秧了,到時候效率又會進一步提升,管理也會更加系統化。”朱將林告訴記者。
從高標準農田的“量”到機械化的“智”,這是育民村用智慧農機種出來的“豐收答卷”,也是鄉村振興路上的“幸福圖景”。(錢吳蝶 袁志林 程廣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