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豐收季,江蘇省東&市五烈鎮甘港老家火起來了。
秋風和煦,萬畝良田中,金黃的稻穗壓彎了腰,一台&收割機轟鳴着駛過田壟,倏的驚起幾隻白鷺。
不遠處,白墻黛瓦的民居與生態農莊相映成趣。綠樹掩映間,村史館、百坊園、百果園、百草園鱗次櫛比,整齊排列。農家灶&蒸騰的熱氣裹着米香瀰漫開,民宿老闆扯着嗓子,吆喝着“回家吃飯”……
讓美麗風景變成美麗經濟,背後是甘港村堅持“特色産業 農旅融合”思路,從優化産業結構到提升生態環境,從完善基礎設施到強化社會治理的全方位推進。2024年,全村三業總值達15億元,村集體積累198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5.15萬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當藝術扎根鄉土,便成為激活鄉村內生動力的源頭活水,在廣袤田野上繪就宜居宜業的新時代文明畫卷。

産業築基:從“一粒米”到“一根絲”的共富實踐
鄉村之美,不僅在生態宜居,更在於産業興旺。藝術之力正在撬動鄉村的發展杠桿。近年來,東&市各村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産業矩陣,讓田園變樂園,農産品變商品。
沿着344國道一路向西行駛,“書畫水鄉,稻香東裏”的鮮明標識映入眼簾。五烈鎮東裏村的稻田,不僅是生産糧食的沃土,更是一片充滿藝術氣息的田野樂園。稻田中,造型可愛的螞蟻、青蛙等藝術裝置巧妙點綴其間,與無垠稻浪共同構築出一幅童話般的田園畫卷,吸引着遠近游客駐足。
“來了東裏,就繞不過這粒‘米’咯!”當地村民臉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指向村口那個憨態可掬的“米寶寶”吉祥物。這個以國家地理標誌農産品“東&&米”為原型設計的卡通形象,早已超越了一個簡單標識的意義,成為東裏村最生動、最親切的産業代言人。
然而,這粒“米”的魔力,遠不止於視覺形象。“我們以現代農業産業園為核心,高標準打造了特色稻米生産全産業鏈!”東裏村黨總支書記張進介紹起村裏的産業規劃時,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近年來,東裏村大力拓展線上銷售渠道,通過精準的品牌化運營和講好品牌故事,“東&&米”的品牌附加值顯著提升了30%,不僅穩固了高端市場,更借助電商平台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今,每天有超過200份訂單從這個小村莊發出,將“東裏味道”傳遞到大江南北,成為強村富民的“金種子”。
與東裏村稻香四溢的景象不同,位於東&&大門的富安鎮富北村,則演繹着另一番産業圖景。
跳出傳統栽桑養蠶的單一模式後,富北村將繭絲綢産業與富民強村深度融合,從絲綢圍巾、桑茶到桑葚膏、桑葚酒,多元衍生品讓“一片桑葉”實現價值倍增,帶動蠶農每年畝均增收1050元。

溱東鎮周黃村則實現“特種金屬+現代農業”雙輪驅動,建成千畝蘆筍園、荷塘月色、高策農業園等農業項目,蓮藕、菱角等“周黃特色”遠銷周邊城市。而新街鎮方東村靠一棵樹富了一方人。全村發展苗木産業,林下套種蠶豆、散養草雞等,打造林下經濟樣板,年銷售額超10億元。
生態為筆:從藝術紅莊到生態漁村的華麗蛻變
漫步在時堰鎮紅莊村,仿佛置身於一幅素樸唯美的畫卷之中。這裡的每一處景致都讓人流連忘返,仿佛能聽見鄉村的呼吸與心跳。
紅莊藝術裏不僅是一個藝術與文化空間,還包含了村民節慶禮堂、吳為山大師藝術文獻館、鄉宴鄉宿以及田園書吧等多個功能區域。“吳為山雕塑藝術文獻館”內陳列的每一件作品都令人嘆為觀止。吳為山,當代傑出的國際雕塑家,始終牽掛着故鄉,多次為家鄉捐贈雕塑、書畫等藝術珍品。
誰能想到,這個如今被譽為“藝術紅莊”的美麗鄉村,曾經歷過一場深刻的蛻變。
曾經的河坡雜草叢生、雜物堆積,如今經過精心修整,變成了蜿蜒的親水步道;昔日泥濘的村道實現了“白改黑”,變得平整寬敞;村民家前屋後的小菜園、小花園,被竹籬笆有序圍擋,既整齊劃一,又保留了鄉村特有的野趣。這一系列變化,得益於紅莊村實施的水系連通、生態護坡等生態修復工程。
久居都市,嚮往自然。紅莊民宿以生態景致為特色,打造回歸田園的詩意棲息地。漫步其中,小橋流水與白墻黛瓦相映成趣,讓人盡享片刻寧靜與清閒。
鄉村之美,美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這種和諧之美,在弶港鎮巴鬥村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登上巴鬥村的觀景&,眼前展現的是海天相接的壯美畫卷:廣袤的灘塗上,蘆葦隨風搖曳,成群的鷗鳥在此翔集覓食;蔚藍的海面上,漁船點點,在陽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將目光轉回漁村內部,一幢幢以藍白為主色調的樓房錯落有致,房屋外墻上繪着帆船、海鳥、貝殼等海洋元素圖案,就連道路標牌上都鑲嵌着魚蝦造型,處處散發着濃濃的漁村風情。
“我們始終堅持不搞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留漁村的原始風貌,讓村莊望得見海、留得住鄉愁。”巴鬥村黨總支書記葉勇指着遠處的濕地介紹。
從“靠海吃海”到“養海護海”的轉變,讓巴鬥村走出了一條“生態+旅游”的綠色發展之路。這條路上,生態紅利正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這一生態漁村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觀鳥、品海鮮、住民宿。
村民祁蘭芳經營的“巴鬥漁娘”漁家樂天天爆滿,“最忙的時候一餐要翻&四回,等座的游客都無處落腳!”
紅莊和巴鬥的蛻變,是東&市圍繞“東部沿海特色風貌、中部農耕平原風光、西部裏下河水鄉風情”三條示範帶建設的成果。

文化鑄魂:從紅色記憶到孝賢傳承的鄉風浸潤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東&市在提升鄉村“顏值”、做強鄉村“筋骨”的同時,更注重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精神力量。
在許河鎮四倉村,紅色記憶從未褪色。村裏修復的“蘇中四聯中”遺址紀念館內,原文化站站長楊靜指着一張黑白照片動情講述:“師生們用門板當黑板,石灰作粉筆,在26間破廟房裏堅持辦學……”1943年,八所學校遷至此地組建聯合中學,三千余名學子“一手拿筆、一手拿槍”,成為烽火中的“革命搖籃”。

“四聯中是四倉村的根與魂。”村黨委書記萬海燕説。如今,紅色文化館用“聲、光、電、影”表現形式重現歷史場景,四倉也成為了紅色教育熱門目的地,每年有上萬名黨員、學子慕名前來。
五烈鎮甘港村則讓農耕文化“活”起來。村史館內,老式農具、黑白照片、泛黃的糧票等展品,靜靜訴説着農村的發展變遷;百坊園內,剪紙、木雕、手工釀酒等傳統技藝展示讓人目不暇接,游客還能親手體驗製作農家小吃,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現在景區有特色民宿、農家樂,還有各類游玩項目。”景區講解員沈曉慧説,景區通過打造精品旅游路線,將各個觀光節點串珠成鏈,每年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不僅帶動了村民就業,還讓村裏的特色農産品銷量大增,真正實現了旅游興村、産業富民。
在梁垛鎮臨塔村,孝賢文化被轉化為了民生實踐。比如,村裏為高齡老人安裝智能呼叫系統,打造“5分鐘應急響應圈”;衞生站與養老中心相鄰,形成醫養結合陣地。“拿村裏的閒置房改造成照料中心,老人舒心、子女放心。”村民老朱感慨。

該村不僅建有孝賢館、孝文化長廊,每年評選“孝賢之星”,更將文化融入治理——鄉賢理事會調解糾紛,道德講堂傳播正能量,村民自編自導“村晚”演繹孝老愛親故事。從“旁觀者”到“參與者”,村民主體作用的發揮成為鄉村振興最可靠的保障。
這些散落在東&&地上的文化珍珠,正串聯成精神紐帶,讓鄉村既有現代氣息,又葆有淳樸溫情。
在這裡,藝術正在以最鮮活的姿態融入鄉村肌理。鄉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鄉,而是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鄉土文化不再是遠去的記憶,而是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期待看到更多和美鄉村樣本,讓每一片土地都能綻放文化自信的光芒,讓每一個村莊都能成為記得住鄉愁的精神家園。(董宣 賈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