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工會實踐

  江蘇這座“橋”,直抵勞動者心坎

  “工作中車禍受傷,平台只肯賠3萬元,工會和律師幫我爭取到18.5萬元工傷賠償!”近日,淮安外賣騎手張林(化名)到淮海商圈 “愛騎之家·調援驛站”送錦旗致謝。

  騎手張林的故事,是江蘇工會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縮影。近年來,江蘇工會深化勞動法律監督,探索勞動爭議多元化解機制,完善法律維權服務體系,推動勞動糾紛在基層化解、於萌芽解決,為勞動者築起權益保障“連心橋”。

  精準監督,築牢權益“防護網”

  不久前,國慶中秋假期剛過,淮安市總工會即向全市用人單位發出勞動法律監督提示函,提醒依法保障女職工權益,落實生育津貼發放新規。

  省總工會以勞動法律監督“一函兩書”為抓手,結合勞動用工監督評估與“法治體檢”,完善機制、創新方式、強化協同。針對勞動關係新問題,各級工會聚焦監督關鍵環節,構建“重點突出、對象精準、渠道多元”的監督鏈條,推動監督從普遍化邁向精準化。

  鎮江市工會推進“一函兩書”時,發現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案件相對較多,隨即聯合法院、檢察院、人社部門制定《工會監督預核查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工作指引(試行)》。機制運行後,工會監督與司法審判、檢察監督、勞動監察和仲裁有效銜接,相關案件降30%、調解效率升40%。一年來,全市發出預核查告知書578份、“一函兩書”119份,為110名勞動者挽回損失181.9萬元。江陰市華士鎮總工會則重點聚焦小微企業、勞動爭議高發企業、勞動密集型及新就業形態企業,每年組織法律監督志願者走訪50余家企業,開展全周期“法治體檢”,圍繞勞動合同、加班薪酬、社保繳納等方面排查風險,及時發出“一函兩書”,推動企業整改落實,從源頭上遏制勞動爭議發生。

  多元化解,暢通調處“快車道”

  今年7月,省總工會公布首批工會重點工作創新案例現場教學點,常熟市職工權益與勞動糾紛聯合調處工作站入選。該站由市總工會牽頭整合工會、人社、司法、法院四方資源,2024年6月成立以來已調處勞動爭議241件(含新就業形態糾紛8件),依託“一網互聯、四方聯動”機制,組建專職調解員隊伍,推動調解室、仲裁庭、法院巡迴點融合,打造糾紛化解 “高速通道”。

  全國首家“五位一體”調處平台——南京江寧區勞動人事爭議聯合調處中心今年升級啟用新接待大廳,工會、人社、司法、法院、檢察五部門合署辦公,提供“一窗式”服務,實現“一站式”調處。近三年辦理法律援助案件4000余件,為勞動者追回工資及補償4000余萬元。

  江蘇各級工會持續探索勞動爭議多元化解路徑,打好“工會+”組合拳。省總工會聯合省法院、檢察院、司法廳、人社廳制定《關於加強勞動者合法權益協作保障的意見》,推動工會在爭議監測、隱患排查等方面強化與黨政部門協作。2024年7月,徐州市總工會在工人文化宮設勞動人事爭議聯調中心,法院、仲裁院等入駐,創新“工會牽頭+聯動化解”一窗受理模式,調處成功率超80%,訴訟周期縮40%。

  這些實踐通過今年5月修訂的《江蘇省實施〈工會法〉辦法》、7月實施的《江蘇省預防化解矛盾糾紛條例》等,固化為工會法定職責,標誌着江蘇工會法律維權實踐邁入法治化新階段。

  聚焦新業態,鋪設維權“雙軌線”

  省總工會調研顯示,近年勞動爭議逐年上升,新就業形態領域糾紛增幅超20%(部分地區),因勞動關係認定難、收入標準不符等,不少糾紛難入傳統法律援助範圍。

  為此,省總工會推動修訂後的《江蘇省實施〈工會法〉辦法》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納入工會法律援助範疇,聯合司法、法院、人社&&工作指引,明確向其提供普法、諮詢、調解等服務。

  全省各級工會堅持數字賦能與服務下沉,線上推廣全國總工會“工會服務職工法務雲”平台,暢通12351熱線、完善網上法律服務站;線下依託工會驛站、司機之家等,融合休息點與“法律加油站”,延伸維權服務至基層。

  去年5月,宿遷市總工會研發“職工維權直通車”小程序,集成視頻諮詢、線上調解等功能,工作時間律師1分鐘響應,非工作時間接入省總工會12351網上服務站,服務職工逾1400人次。興化市總工會開發了“老黃維權站”平台,推出“法律服務一碼通”,職工掃碼即可“指尖維權”;今年已提供諮詢100余次、調解糾紛20余件。

  從“提示函事前預防”到“一站式”平台高效調處,再到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撐法律保護傘,江蘇工會以紮實行動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架起通往勞動者心坎的維權“連心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