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多地小學啟動小班化改革——
教育提質,讓每個孩子“被看見”
這個秋季學期,江蘇不少小學課堂悄悄變了樣。常州市焦溪小學的孩子會把寫有名字的“情緒磁貼”吸在展板上:“太陽”&&開心,“小雨”&&難過,“閃電”&&生氣。老師看到磁貼,課間多找標注“小雨”“閃電”的孩子聊天。這類“一對一”精耕細作式的教育方式,源於小班化改革。
本學期起,南京、常州等地學校紛紛推動小班化改革,以此作為學齡人口波動下教育提質的核心路徑,切實讓每個孩子“被看見”。
從零起步探索,部分學校邁入“2.0時代”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有序推進小班化教學。
9月起,常州市天寧區4所小學開始試點小班化教學,每個班嚴控在35人以內。常州市解放路小學撤了講&,課桌能靈活拼放,利用墻面作為“識字工坊”“心情互動區”,連走廊都設有“一平方米博物館”;晉陵小學實行“導師伴學制”,由5名老師各帶兩組學生,每週給家長寫《入學日記》,孩子若能在校完成作業,書包可留在學校,家長不用再愁輔導作業問題。
“對有些學校來説,小班化是當前應對生源挑戰作出的調整,就我們而言,20年前便經歷過一輪從理念到課堂的變革。”南京市光華東街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吳寧&&,她2006年剛到學校時,一年級只有60多個孩子。吳寧將那時比作“南京小班化1.0時代”——老城區學校本就密集,加上拆遷改造、擇校熱等因素,學區內生源持續外流,部分學校只能將目光瞄向小班化教學。在那個階段,南京還專門成立小班化教育研究所,鼓勵和推動有關學校開展小班化實驗改革。
今年4月,南京重點推出“新型優質小班制小學教學實驗項目”,推動小班化改革從以往僅面向小班額學校,升級為覆蓋全市所有小學。
“此舉可以看作全市小班化2.0時代的開端。”吳寧認為,此前的小班化更多停留在“班額小”層面,到2.0時代開始向“視角小”轉變。
所謂“視角小”,最直觀的體現在於各類“適性課程”開發上。例如,光華東街小學每天下午開設社團課,學生課程選擇面大幅增加,課程包括木工、3D打印、創作定格動畫等,校領導參與授課,面對面了解學生訴求……正是通過近些年不斷積累的小班化探索經驗,使得一些“草小”教學質量持續提升,逐漸成為家門口的優質校。
“減人”易“提質”難,多重挑戰待破解
不論是從今年秋季開始試行小班化教育的學校,還是此前已開展小班化探索的學校,不少受訪對象都&&,“班額變小,不只是簡單減人,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深入開展小班化改革,的確存在一些挑戰。
有的學校雖然班額減少,但教與學的方式並未改變,小班仍按照大班模式在教,教師還是和過去一樣,只顧滿堂灌輸知識,與學生互動的次數未見增加。有些課整節上完,不到30人的班級裏,超過半數孩子只是安安靜靜地聽講、記筆記。
此外,在教師任務考核與工資核定上,一些大班額學校教師&&:“我們每天要改40多本作業,而小班校老師有些改不到30本作業,工作量不一樣,收入卻一樣。”而一些小班額學校的教師也有苦衷:“生源率先受影響、步入小班化的學校,多數是‘草小’。‘草小’學習困難的孩子更多,當面批改作業和補課時間成本往往難以統計。我們付出的心血不比大班校老師少,還要承擔為市裏和區裏探索小班化改革的教科研項目,工作量一點沒少。”
更現實的壓力在於經費。一位校長告訴記者,學校由於是小班校,生均公用經費相對較少,無法覆蓋水、電、安保等必要的日常開銷,需要通過申請教研項目,獲取教研經費來填學校資金短缺的窟窿。還有的小班校為節省電費,下午放學後的“三點半課堂”把3個班學生湊到一間教室。
校地協同亮招,為小班化改革謀長遠
為破解當前存在的問題,南京明確開出小班化教學“七項約定”:為每個核心學習任務準備差異化內容,為每節課佈置分層作業,為每名學生創設多維思考的機會、提供表達的平台、進行個性化評價……不僅每條都盯着“讓學習真實發生”,也是想借助約定,體現出小班額學校教師任務不輕,打消部分大班校教師的疑慮。
作為改革探路的主體,學校面對學齡人口波動積極應變至關重要。南京市光華東街小學創設“星級導師制”,邀請高校師生、科技場館工作人員、校外實踐基地工作者等群體建立導師庫,將導師星級與資源分配和培訓機會挂鉤,為新型小班制師資支持體系提供制度藍本。常州市焦溪小學面向今年入學的孩子推出“2+1”發言機制,每節課每人至少2次公開説、1次單獨聊。試點小班化教學後,常州市解放路小學教師黃新恬感慨:“現在每堂課都能跟每個孩子聊一次,誰沒聽懂一下子就知道了。”
“未來要破局,不僅各校要努力,政策端也需發力。”有專家建議,一方面,可着眼長遠制定行動方案,分城鄉和學段循序推進小班化改革,有條件的地區先在幼兒園到小學低年級試點,試點小學每班不超過25人、初中不超過30人;另一方面,根據各地實際需求,適時調整教育預算,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小班化教學建設和發展,別讓學校過“苦日子”。
吳寧期待小班化改革進一步打開局面:“當大班額學校開始為小班化改革‘排兵布陣’時,希望‘領跑’的小班額學校將目標瞄向高質量因材施教,引領教師化身‘課程設計師’,為全省小班化教學提供更多鮮活樣本。”(程曉琳 李睿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