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保稅研發、保稅倉庫、保稅維修等新業態模式多點開花 ——
“保稅+”,加出江蘇外貿發展新動能
全省綜合保稅區“保稅+”新業態日前再添新成員——隨着一批進口原料聚丙烯運抵舒利視光學(江蘇)有限公司的倉庫,企業保稅研發專用賬冊正式投入使用。這也是江蘇省首個醫療器械類保稅研發項目。
撬動外貿新業態,江蘇“保稅+”內涵不斷擴容,保稅研發、保稅倉庫、保稅維修等“保稅+”模式多點開花,不斷優化與升級,成為撬動貿易新業態的杠桿。
保稅+研發:企業成本顯著下降
保稅研發是指綜合保稅區內企業進口有形料件、試劑、耗件及樣品等,開展産品設計、研發的業務。因進口料件保稅、設備免稅,能有效降低區內企業的資金和時間成本,從而推動企業創新發展。
“與傳統的一般貿易方式相比,保稅研發的優勢非常明顯。利用保稅研發政策,我們的進口設備免稅、原材料保稅,極大緩解了研發初期的資金壓力。此項政策可節省約20%的初期投入成本,使更多資源傾斜至核心技術攻關與設備升級中,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推動産品附加值提升。”舒利視光學(江蘇)有限公司總經理彭祺煒説。據昆山海關統計,今年1—9月,昆山綜合保稅區共有3家企業開展保稅研發業務,保稅研發一線進出口貨值達524.85萬美元。
這種新業態正為專精特新企業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能。今年7月,省級專精特新企業——海英荷普曼船舶設備(常熟)有限公司圍繞保稅研發業務模式在常熟綜保區正式投産。“保稅研發模式下,進口的精密檢測儀器和原材料均能享受保稅政策,研發成本直降20%。”該公司副總經理眭健介紹,“另外,研發成品經檢測合格後可迅速量産投入市場,下半年我們接到外銷訂單2億元,預計全年外貿出口額將增長25%。”
保稅+倉庫:産業鏈供應鏈更強更穩
如今,保稅倉庫也在和傳統意義上的存儲貨物的庫房“告別”。在經濟全球化與供應鏈一體化背景下,倉庫需要滿足供應鏈上下游需求,成為調度中心、售後服務中心、技術應用中心。在昆山新亙寧供應鏈有限公司的保稅倉庫內,工人們正在卸下一批進口塑料粒。待客戶下單後,這批産品將發往國內某塑料製品生産廠家。該公司總經理韋強説,“我們對倉庫硬體設施、信息化系統、庫區及卸貨碼頭都做了升級改造,後期將增加食品、日化用品等存儲業務,預計年底進出口值將超3億元。”
乘着“國際咖啡産業之都”的東風,昆山咖啡産業蓬勃發展。日前,一批進口自巴西的19噸咖啡生豆進入江蘇安普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恒溫恒濕倉內儲存,等待銷售至國內烘焙工廠。據公司副總經理韓軼彬介紹,今年前7個月,公司咖啡生豆&&庫總量約1萬噸,倉位使用量近95%。
昆山市是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之一,在推動進口規模穩步擴大、結構不斷優化的進程中,昆山保稅倉庫獲得長足發展,倉儲能力與管理水平持續加強,境外直接進口額連年攀升。據了解,在昆山,已設置6座公用型保稅倉庫,存儲着集成電路、塑膠材料、咖啡生豆等各類産品,以區域特色産業發展有效服務國內生産,促進進口貿易與消費深度融合,助力內外貿一體化發展。2025年1—9月,昆山保稅倉庫境外直接進口入庫金額28億元,同比增長17%。
“我們將繼續支持保稅倉儲企業融圈、享惠,結合地區特色助推優勢拳頭産品擴大進出口,為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注入強勁動力。”南京海關自貿區和特殊區域發展處處長梁維東以昆山的博世(上海)安保系統有限公司為例説,這類大型國際企業,立足昆山保稅倉庫建立區域化倉儲中心,發揮昆山在交通運輸、地理位置等方面優勢,以高效的流轉效率和精準的分撥管理水平聯通國內相關産業上下游,並有效輻射東亞市場。
保稅+維修:撬動高端製造産業鏈發展
在全球製造業向服務型製造加速轉型的浪潮中,保稅維修作為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外貿新業態,正成為産業鏈升級的重要引擎。
在蘇州工業園區,從綜合保稅區內的先行先試,到區外重點産業的精準突破,逐步構建起“區內保稅維修+區外全球維修”雙軌並行的保稅維修體系。“雙軌運行的核心,在於連接了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幫助企業顯著提升了國際競爭力。”作為深耕保稅維修業務多年的專家,蘇州工業園區海關駐唯亭辦事處副主任薛泳軍&&,“這種模式讓蘇州工業園區成為全球維修服務的重要節點,園區保稅維修品類已覆蓋集成電路、航空航天、醫療器械等多個領域,服務範圍拓展至全球18個國家和地區。”據蘇州工業園區海關統計,2025年1至9月,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保稅維修進出口值已達2970.9萬美元,同比增長38.5%。
賽峰短艙維修服務(蘇州)有限公司是蘇州工業園區一家民用航空器企業。“採用保稅維修的方式,客戶和我們的服務成本明顯降低。”總經理Troy Smith&&,“後續維修業務量將成倍增長,維修機種將實現公司産品全覆蓋,預計年進出口額將較去年翻番,大大提升我們的市場競爭力。”
作為蘇州工業園區的“一號産業”,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産業年均增速超20%,但該産業醫療設備等産品普遍具有單價高、生命周期長的特點,産品跨境維修面臨資金佔用大、周轉效率低的難題,嚴重制約企業全球服務能力。破解這一困局的關鍵,在於將保稅維修政策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向區外延伸。
飛利浦(醫療)蘇州有限公司成為首個受益者,獲得蘇州工業園區首個區外保稅維修業務資質。2024年9月,經逐級報批,公司再次獲國家部委批准,“自産維修”升級為“全球維修”。“我們的維修範圍從自有産品擴展至非資産醫療設備,物料處置更靈活,海外客戶合作意願顯著提升。”該公司關務經理楊婷透露,在全球保稅維修政策加持下,企業以維修業務更大力度帶動産能承接、工藝改進和研發創新。截至2025年10月,企業累計完成全球保稅維修業務664.5萬美元,保稅維修整體增長6.9%。
“區外保稅維修不是簡單的政策複製,而是基於産業特點的精準適配。”蘇州工業園區海關駐婁葑辦事處副主任柏文波&&,海關通過動態監控維修全流程,實現了監管效能與企業效益的雙贏。從“盼著修”到“修得好、修得快、修得廣”,蘇州工業園區正以保稅維修業務為支點,撬動蘇州工業園區高端製造産業鏈更高質量發展。
有關人士指出,“保稅+”外貿新業態已成為外貿發展新動能的策源地和放大器。新業態延伸了服務鏈條,拓展了外貿增值空間,為中小企業參與全球價值鏈提供了現實路徑。(宋曉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