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省擁有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1186名、大國工匠16名——

  勞模工匠方陣領跑新質生産力賽道

  戶外秋寒降溫,室內卻一派火熱。江蘇雙環齒輪有限公司精密成形中心內,機器運轉聲與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全國勞模朱玉庭俯身數控機床前,指尖輕點屏幕調整參數,這位曾經的“高考落榜生”,如今已帶領團隊完成近百項技術攻堅,獲100多項國家專利,每年“五小”創新項目超7000個……

  持續深化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江蘇以“思想引航+匠心傳承+創新領跑”三輪驅動,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三個精神”,帶動廣大職工為科技強省、製造強省建設貢獻智慧力量。全省現有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1186名、省級16436名,大國工匠16名、省級工匠682名。“星光”璀璨,日益壯大的高技能人才“方陣”正為全省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陣地注入強勁動能。

  聚力攻堅 突破“卡脖子”瓶頸

  今年1月1日,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網江蘇電科院四級專家張曉琴牽頭制定的《六氟化硫(SF6)氣體的現場循環再利用導則》正式施行,這是我國該領域首部國家標準。

  作為朱洪斌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員,張曉琴所在團隊歷時9年研發的“變壓器潛伏性缺陷的油中氣體檢測技術及應用”,填補了國內外技術空白,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該工作室成立13年來,吸引眾多技術精英,聚焦電力用絕緣材料智能化分析等關鍵領域,自主研發10余類裝置並實現産業化,在全國推廣應用,獲省部級獎勵16項,制定國家及行業標準26項,取得授權專利58項。

  江蘇積極搭建勞模工匠創新平台,推動在專精特新企業中加強創新工作室建設。目前全省共有各級各類工作室1萬家,其中全國示範性14家、省級示範性175家。

  為讓勞模的“閃光點”成為企業創新的“燎原火”,將個體的“單打獨鬥”升級為團隊的“協同作戰”,各級工會大力發展跨區域、跨行業創新工作室聯盟。揚州市直工會聯盟匯聚77個工作室,構建“勞模領銜、團隊攻堅、成果共享”機制;泰州市勞模高桂航領銜的工作室作為高溫新材料産業聯盟盟主,破解行業12項技術難題,實現“一企攻關、多企受益”。

  越來越多勞模工匠帶領工作室加入“勞模工匠助企行”活動,從産業鏈層面助力技術攻關。截至6月,全省工會組織勞模工匠1.2萬人次開展助企活動,解決技術問題1.1萬個。

  匠心傳承 鋪就成長“快車道”

  從操作工到全國勞模,90後工程師尹禹用12年完成蛻變。他的成長離不開師傅——南京市勞模、正高級專家杜生亞的嚴格指導。如今,尹禹通過勞模創新工作室實施“育青計劃”,將13項核心工藝標準和26項改善案例轉化為教材,培養幫帶多名技術能手。

  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已成為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在江蘇神通閥門公司,王天海加入省勞模李忠衛領銜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後,系統學習專業軟體,迅速成長為技術骨幹。該工作室成立6年來,1人入選長三角大工匠,1人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大國工匠、全國勞模中車戚墅堰所首席技能專家劉雲清的助企足跡遍佈8省13市,幫扶30余家企業解決80多項難題。今年,劉雲清還與2家民企簽訂産改結對協議,重點幫助提升職工技能水平。

  泰州推行訂單式培養,藍思精密(泰州)公司與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共建“精密製造工匠班”,實行“雙軌制”培養,學員平均月薪達8500元、留任率超90%。近兩年,江蘇“勞模工匠助企行”活動已累計幫助超11萬人次職工提升技能。

  思想領航 煥發時代光芒

  “每一滴汗水都有迴響,每一份堅持都是未來的饋贈……”從北京載譽歸來後,2025年全國勞模、江蘇恒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總監馬艷東多次走進校園分享成長歷程,為國家種下技能人才的“種子”。

  江蘇工會將“三個精神”融入大思政課,深化“勞模工匠進校園 思政教師進企業”品牌建設。省總工會在服務網上設立“江蘇工人大思政課”專區,建立勞模工匠師資庫,上線精品課程500個;目前已有280名省級以上勞模和150名思政教師入庫。今年以來,全省開展“勞模工匠進校園”示範活動3場、省市級宣講155場,線上線下超3861.9萬人次參與。

  徐州率先成立“工人大思政課”聯盟,全國勞模夏伯黨被聘為首批産業導師,他&&將積極參加宣講活動,感召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大一新生們聽完勞模宣講後,深感技能實訓的重要性,“他們是用智慧用創新打破國外壟斷的‘大國勇者’,是前行的榜樣之光”。(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