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工程院院士帶領200名師生在揚州種了數百畝大田——
孕育“金種子” 播撒“好味稻”
10月30日,記者來到位於揚州市廣陵區沙頭鎮的糧食新質生産力工程揚州大學廣陵共建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派豐收盛景,上百畝稻田連綿成一片金黃,稻浪隨風起伏,陣陣稻香撲面而來。
目前正是水稻收穫季節,田間卻不見大型收割機械的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群手拿記錄本和採樣袋的揚州大學水稻産業工程技術研究院的師生。他們正抓緊時間采收成熟的水稻,為後續研究提供樣本。研二學生毛攀將一株稻穗裝入採樣袋,説道,“我主要負責不同水稻品係的性狀調查與數據採集,從株高、穗型到抗性表現,每個細節都可能影響最終的選育結果。”
這片土地承載着“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科研使命。2019年,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大學教授張洪程的帶領下,近200名師生來到揚大廣陵基地,開展稻麥優質新品種選育與篩選、生産前沿技術和裝備的研發、集成、示範等工作。
基地分兩期建設,一期170畝科研試驗田像是“基因庫”,主打科研和創新試驗;二期370畝示範推廣區則將科研成果精準“播種”到田間,化為農民實實在在的收益。如今,這裡不僅是團隊扎根的“育種實驗室”,更是輻射長三角的“種子資源庫”。揚州市委書記王進健十分關心支持基地建設。他希望圍繞科技創新迫切需求,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加快提高農業新質生産力,以更優良的品種與更先進適用的技術,支撐揚州糧食産業高質量發展與農業現代化建設。
走進試驗田發現,有的稻穗飽滿,籽粒排列緊密;有的莖稈堅韌,顯示出良好的抗倒伏能力。不同品種被精細劃分在規整的格子裏,每塊都插有醒目的標識牌,清晰記錄着品種信息。“一個優質水稻品種的誕生,從實驗室最初的篩選到最終的推廣,需要經歷8年到10年的漫長周期。其間,新品種必須通過性狀穩定培育、省級試驗、生産實踐考核等重重‘考試’。”揚州大學水稻産業工程技術研究院副教授朱金燕告訴記者,目前田裏種植着2萬多種不同類型的“候選種子”,通過不斷試驗,最終培育出高産、抗病、抗倒伏且口感上乘的優質水稻品種。
歷經多年深耕,這片試驗田結出了纍纍碩果。截至目前,團隊年均發表論文70余篇;水稻豐産優質高效協同栽培技術、機插粳稻盤育毯狀中苗壯秧培育技術等獲得2024年江蘇省農業農村廳主推技術(糧油類);“江蘇稻米産業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研究報告)”獲評第十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基地成功培育出“揚大3號”“揚大4號”“洪揚5號”“揚大7號”等一系列優質品種。特別是“揚大7號”香軟米,因優良品質、出色豐産性、強抗倒伏及高耐熱性,被寄予厚望,有望作為核心品種植入“揚州大米”品牌基因。
好品種還需配套好技術。在二期水稻無人化栽培示範點,一台無人遙感機正飛越稻田上方進行數據收集。“今年我們以優質品種‘南粳46’為對象,開展了100多畝的全程無人化栽培示範。”揚州大學水稻産業工程技術研究院副教授崔培媛介紹,每個生産環節都由無人裝備完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無人化”綠色高産栽培技術。數據顯示,去年水稻示範方畝産高達781.81公斤,交出了一份水稻生産數智化的“亮眼答卷”。更可喜的是,團隊研發出“豐産優質高效協同栽培技術”,成功將同一品種的食味值從80分大幅提升至90分。
基地的落戶也悄然改變了周邊村莊的發展與村民的生活。晨興村黨總支副書記杲夢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通過土地流轉,村裏每年可獲得40多萬元的租金收入。更讓村民受益的是,農忙時這裡需要大量人手參與田間管理。一年下來,大夥兒單靠這份工作就能多掙幾萬元。”在基地務工已經6個年頭的村民朱大姐,談起變化時滿是感慨,“專家們教的是科學種田,我們跟着學新法子,不光口袋裏的收入增加了,自己種的大米品質和産量也上去了,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眼下,以“揚州大米”産業為核心的周末農市“稻米飄香季”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一場串聯科研成果與農耕文化的農文旅研學活動同步展開。游客既能沉浸式感受“一粒米的一生”,也能循着傳統農耕工具與現代農業技術的對比展示,探尋水稻種植的古今奧秘,讓藏在試驗田裏的“科技良種”,變成可觸摸、可體驗的文旅新資源。
“當前正值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時期,我們要乘勢而上,引領‘揚州大米’品牌價值躍升。”張洪程説,需要着眼品種價值、米業人才、品牌創建三方面升級,推進“揚州大米”新品牌註冊啟用。(孫勁松 張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