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京赴京“四對接”打出高質量引才組合拳 ——
選擇南京,就是選擇創業創新理想之城
金秋十月,南京攜180余家優質單位跨越千里,走進北京高校,以高校畢業生、高層次人才、高質量項目與高價值資本“四對接”為橋梁,向青年學子發出誠摯的“金陵之約”。10月24日,“魅力南京”北京地區專題宣介會在中國科學院大學中關村校區舉行,吸引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20余所高校師生代表參與。從政策宣介到校友分享,從專場招聘到項目路演,一場以“城”引才、以“鏈”聚才的南北共振,正在京寧兩地蓬勃互動。
企業強、崗位多、政策香——
南京的機會遠比想象中更多
“我們緊密對接各類優質企業,每年籌集適合高校畢業生的高質量崗位超20萬個”“‘海智灣’‘寧青驛站’等載體提供免費入住和研習補貼”……2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大學中關村校區報告廳內氣氛熱烈,南京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等10余個部門的負責人來到“魅力南京”北京地區專題宣介會現場,圍繞南京引才政策、就業機遇與城市生態與300余名師生深度交流。
來自高校的反饋印證了南京的吸引力。“這是一場高校與産業、崗位與畢業生、政策與需求、服務與供給等維度的高效對接,宣介效果遠超預期。”中國科學院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常宏武亮出一組數據:“2021年至2025年,不含在南京市高校讀研的學生,國科大已有1062名畢業生初次簽約落戶南京,在江蘇省各設區市中排名第一。其中,江蘇籍畢業生僅226人,其餘836人均為外省學子,南京對全國人才的吸引力可見一斑。”
在同步舉行的專場招聘會上,200余家用人單位帶來6300余個優質崗位,覆蓋軟體信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北京師範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天體物理學博士高品專程趕來:“我重點關注南京的數據處理與算法崗位。這裡不僅産業布局完善,企業數量多,技術迭代速度也令人振奮。南京的機會,比想象中更多。”
極速賦能、全流程護航——
南京能給你成就夢想的底氣信心
當天,多位在京高校畢業、已在南京發展的校友登上講&,用親身經歷講述南京的引才溫度與發展速度。
青年人才、國科大2019級博士蔡思源跟隨南京“攬才團”回到母校,分享心聲:“我目前已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兩年,成為南京人才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不僅入選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項目,還拿到了市‘青年托舉人才’資助,各位學弟學妹,只要你有真才實學,無論創業還是就業,這座城市都可以給你揮灑青春、成就夢想的底氣。”
北京大學校友、星智雲開創始人陳煜感慨道:“從考察、註冊到實驗室具備運營條件,我們僅用數月。南京生物醫藥谷團隊為我們量身定制場地,特事特辦解決問題,真正體現了服務的‘速度、銳度與溫度’。”他推介南京時,連用了幾個“超乎想象”。星智雲開是一家專注於中樞神經系統(CNS)藥物研發與心臟安全性評價的創新企業,起步不久,已接連簽下10余個訂單,其中不乏國內排名前三的知名藥企。
同步舉行的“贏在南京”人才創新創業項目路演,聚焦服務全國高校生物醫藥、信息通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南京)建設,32家金融機構現場對接,融資金額近3億元。北京泓創智研創始人孫麗歆帶來的“基於大模型與産業人才圖譜的‘職業規劃+求職賦能’AI智能體”項目備受關注,“剛講完就有3位投資人來加&&方式了。”她告訴記者,“南京對創新項目的敏銳度和支持力度,讓我們對落地發展充滿信心。”
校地合作、協同發力——
推動更多高科技成果在寧落戶生根
在南京市與在京重點高校合作座談會上,清華大學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主任助理楊廣進等10家在京知名高校的招生就業部門負責人受聘為南京的“引才大使”,6位高校科研管理、技術轉移專家擔任“成果轉化顧問”,建鄴區與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簽約合作辦賽,南京與北京高校的合作進入機制化、系統化新階段。
北京地區重點高校20余名專家人才,圍繞畢業生就業創業、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等,為南京發展出謀劃策。北大科技園技術轉移中心總經理宋琪&&,北大將與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合作,在北京建立科技人才會客廳,近距離對接科研資源。同時,在南京設成果轉化基地,讓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北京師範大學知識産權管理與科研成果轉化辦公室主任孫根班建議,南京可與在京高校建立定期交流機制、成果清單共享機制,探索科技成果公司先行試用模式,降低企業轉化科技成果的風險,進一步提高成果轉化效率。
自2016年“四對接”活動啟動以來,南京全方位吸納和集聚在京各類創新資源,産生了強大的品牌效應。此次系列活動期間,南京市、區人社部門聯合走進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8所高校開展“魅力南京·百校巡迴招引”專場招聘,現場求職人數超3000人次,收到簡歷4100余份,碩士以上近70%,達成初步就業意向1000人次。(林元沁 葉潤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