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10月29日電(李南丹 章婧倩)從高水平賽事接連綻放、群眾活動蔚然成風,到城市賽事品牌熠熠生輝、文體旅融合消費迸發蓬勃生機,近年來,一幅充滿活力的網球發展圖景,正在江蘇大地上徐徐鋪展。錨定賽事聚能、夯實人才固本、聯動全民賦能,江蘇深耕網球運動發展沃土,激活賽事經濟多元價值,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新動力。
城市賽事百花齊放 網球經濟多點開花
10月25日的中國網球學院內,清脆的網球擊打聲與觀眾的喝彩聲交織回蕩。2025年在華世界500強企業體育系列賽網球賽(南京站)於當天開賽,這是該賽事首次登陸南京。
這場由國家體育總局對外體育交流中心、江蘇省體育局主辦,江蘇省國際體育交流中心、南京市體育局承辦,中國網球學院、南京銀行協辦的賽事,吸引了金融、製造業、科技等多個領域的198名企業精英參賽,讓體育競技成為城市經濟圈互動的新紐帶。“這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更是一次交流的盛宴。”江蘇省國際體育交流中心主任汪泳&&。 
10月25日,2025年在華世界500強企業體育系列賽網球賽(南京站)開賽
2024年,中國網球在職業賽場和奧運舞&取得的一系列歷史性突破,不僅讓網球運動進一步“破圈”,深入大眾視野,更帶熱了賽事經濟,帶動了城市發展。以網球賽事為支點,江蘇多個城市構建起覆蓋精英賽事、大眾培訓體驗的多層次網球生態,讓小小網球成為城市形象升級的密鑰。
2024年,無錫國際網球中心舉辦了百餘場大小賽事,參與選手超3000人次。其中,2024無錫網球公開賽吸引了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62名選手參賽,以萬計觀賽人次、單日最高3000觀眾同場觀賽的盛況,印證了無錫對網球的熱情。
高水平網球賽事帶來人流的同時,也成為城市展示自我的窗口。在2025中國網球巡迴賽常州公開賽場外,琳瑯滿目的賽事特許紀念品專賣,吸引了不少觀賽者駐足購買。2025蘇州公開賽·ATPCH75國際男子職業網球挑戰賽期間,陽澄半島樂園推出《狀元行》《狀元歸來》實景演藝與湖畔戲劇節,以古今對話的形式展現江南文化底蘊。
與此同時,培訓市場的崛起體現出網球經濟的“長尾效應”。在常州安和錦·CU1958文體旅産業創意社區,“俄羅斯方塊”網球場以其獨特的創意設計成為今夏的熱門打卡地。“下午5點一過,預約電話就響個不停。”峯力網球俱樂部負責人吳勝勝介紹,試營業以來,平均每晚能開滿4場,日均接待量穩定在80人次左右。
從精英賽事帶來的城市曝光度,到文旅消費催生的經濟增量,再到體育文化涵養的城市氣質,網球比賽不僅是競技的舞&,更成為江蘇各地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的新方式。
人才梯隊持續壯大 後備力量厚積薄發
今年6月,在2025中國網球巡迴賽CTA800臨汾站中,江蘇網球隊18歲的頭號種子夏越獲男子單打冠軍;7月,在德國舉行的第32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網球項目女子雙打決賽中,江蘇網球隊隊員姚欣辛表現出色,與搭檔李宗鈺共同收穫一枚銅牌;9月,在2025年ITF國際青少年網球巡迴賽J100張家港站中,江蘇網球隊隊員胡佳包攬男子單打、雙打兩項冠軍……年輕一代佳績頻出,是江蘇60余載深耕細作、匠心育人,持續培育網球人才的結果。
始建於1958年的江蘇網球隊,逐步構建起系統化、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不斷為高等級賽事輸送新鮮血液,為服務國家網球運動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由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江蘇省體育局、南京體育學院三方共建成立的中國網球學院,是江蘇網球人才培養的核心訓練基地。
作為“國”字號的網球學院,這裡以培養國際化、職業化網球精英人才為目標,為運動員提供了“頂配”訓練環境:40片符合四大滿貫標準的專業球場,全面覆蓋硬地、草地、紅土三大主流場地類型。“讓訓練場景等同於賽場場景”,這樣的專業土壤,使姚辛欣等網球隊隊員能在訓練中模擬國際頂級賽事條件,在反復磨合中提升適應能力與競技水平。

第32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比賽前,姚欣辛在網球學院集訓備戰
眼下,江蘇網球隊正緊鑼密鼓備戰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全運會備戰階段,我們聚焦男子團體、男雙、女單等重點項目,全力以赴衝擊佳績。”南京體育學院網球學院副院長、江蘇網球隊領隊姜惟&&,球隊規劃全運會後啟動相關改革舉措,全面提升隊伍綜合競爭力,着力培育更多頂尖網球人才,力求在未來賽事中獲得更好成績,在國內網壇佔據更核心的位置。
高校是江蘇網球人才梯隊的“重要儲備庫”。今年10月舉行的江蘇省第二十一屆運動會高校部網球(甲組)比賽中,全省40余所高校的300余名網球健兒齊聚賽場,在6天的賽程裏演繹了一場場青春對決。這不僅是高校網球愛好者的盛會,更是江蘇“體教融合”成果的鮮活展示。在江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各高校紛紛組建網球隊,通過賽事交流錘煉競技實力,讓校園成為網球人才成長的堅實沃土。
在無錫,校園推廣、青少年專項培訓等舉措正持續為網球梯隊篩選“好苗子”。梯隊按年齡段劃分為8-12歲梯隊和12-14歲梯隊。無錫國際網球中心組建了7人的梯隊教練團隊,每週進行兩節訓練課,為梯隊成員提供專業的指導和訓練,實現“從興趣到專業”的精準銜接。
通過多年的持續深耕,江蘇既培育出嶄露頭角的青年才俊,也為人才可持續發展築牢根基。
全民基礎不斷夯實 運動氛圍日益濃厚
場地往下沉、賽事接地氣、參與全覆蓋,政策引領與市場活力的雙向賦能,讓江蘇網球呈現出基礎紮實、氛圍熾熱、産業聯動的發展態勢。
設施建設是開展全民運動的基礎,江蘇大力推進嵌入式場地建設,2025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嵌入式球類場地446片,其中網球場64片,讓城市“邊角料”變身運動“黃金地”。從社區口袋球場到商業綜合體運動空間,日益密集的網球場地網絡,為全民參與搭建了堅實載體。

擁有11片國際賽事標準網球場地的蘇州半島國際網球中心
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讓江蘇網球服務更具針對性和吸引力。位於南京西城・夜未央運動街區的大藍鯨網球館,精準捕捉周邊辦公人群對網球運動的興趣和需求,走出特色經營之路。據負責人祁正偉介紹,網球館針對不同人群推出定制課程,讓學員續費率提升至75%,高峰期場館使用率超90%,非場地收入佔比超40%。祁正偉&&,未來,網球館計劃擴建場地,深化政企合作,接入區級體育大數據平台,為顧客提供更優質、更智能的運動服務。
網球運動的民間活力同樣在常州迸發。全市擁有10余家經營性網球俱樂部、20余家球友自發組織的社群俱樂部,不少俱樂部還會聘請高水平教練,着力挖掘和培養網球優苗。
如今的江蘇網球,賽事矩陣持續擴容、人才梯隊迭代成長、參與人群持續擴容,這份浸潤日常的網球熱、藏於街巷的運動活力,既暖了民生溫度、活了城市經濟,更讓體育強省的底色愈發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