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軌並舉推動老齡工作高質量發展
增進銀齡福祉 書寫幸福長卷
立足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推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既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和人民群眾幸福感的重要標尺。面對老齡化程度深、進程快的省情——全省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達2175萬人,佔總人口比重25.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5個百分點,江蘇正將挑戰轉化為機遇,將潛力釋放為動能。“十四五”以來,江蘇全省着力完善老齡工作政策制度、服務保障、監督管理、社會參與四大體系,多維度推進老齡事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幅溫暖厚重的“幸福晚年”畫卷正在江蘇大地徐徐鋪展。
“活力”成為幸福老年生活的底色
老年人的需求是什麼,要聽老年人自己説。在如皋市蒲行社區,“新井兒口”社區食堂每週三都要辦一場“書記午餐會”,社區黨總支書記徐竹穎和轄區老人圍坐一堂,既聊聊社區近期的進展,也問問大家的想法和需求,在溫馨的餐敘中精準對接老人們的“急難愁盼”。一來二去,以往“嚴肅”的社區幹部成了居民的“好朋友”,“老夥計”們也成為社區治理“好幫手”,“鄰聚力”讓共建共治共享的願景照進現實。
這份共建家園的熱忱,更延伸為服務社會的志願能量。無錫今年成立的市級“銀齡行動”志願服務隊中,有3名老年志願者參加了江蘇省首批“蘇青銀齡行動”,在青海的老年大學、醫院和康養中心開展志願服務,為“智力援青”貢獻無錫銀發力量。江蘇累計已有65.6萬餘人次老年人參與“銀發生輝·銀齡行動”“蘇青銀齡行動”等品牌項目,開展志願服務活動13.5萬多場次,服務群眾1038.8萬餘人次。
連雲港市老年大學過去有個煩惱:學員太多,教室太少,1位老師平均要教61個學生,許多老人“搶不到課”。為此,該校今年和海州區人社局聯合推出“家門口的老年大學”,充分利用社區現有活動場所,配備基礎教學設施,將學校課程直接送到老年人“家門口”。對照江蘇省“十四五”老齡事業發展主要指標中“每個設區市至少3所老年大學、每個縣(市)至少1所”的要求,我省超額完成任務,每個設區市至少有4所老年大學。經常性參加教育活動老年人佔老年人口比例達25%,達到預期目標。
這股“老有所為”的蓬勃活力,正得益於積極老齡觀與健康老齡化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江蘇每年發布《江蘇省老齡事業發展報告》,省主流媒體每年開展全媒體行動推出各地老齡事業發展報道,向社會普及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我省還組織專家學者“進社區、進院校、進機關、進企業、進養老機構”,舉辦人口老齡化國情省情教育大講堂,指導中小學在課程中融入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內容。
“協力”成為養老事業産業的特色
按照我國“9073”的養老格局,90%的老年人以家庭為基礎居家養老,7%享受社區養老服務,3%在機構養老。這就關係到老年人身邊環境的適老化改造。適老産品琳瑯滿目,怎麼挑、從哪買?各地布局打造體驗中心,打造不散場的“養老博覽會”。在鹽城,“幸福頤養系列店”依託該市養老服務指導中心等線下載體,同企業合作構建真實場景供群眾體驗,降低決策成本的同時促進“銀發經濟”消費轉化。從全省層面看,江蘇推進消費品以舊換新居家適老化改造,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3億元,去年全年改造14萬戶,數量全國最多。
基礎設施需要適老化改造,養老服務也需要適老化改造。南京市鼓樓區從老年人日常生活入手,用科技手段提供精細化服務。該區打造的智能水錶關愛預警平台,覆蓋4900多戶獨居老人等重點關注對象。今年6月,獨居的吳大爺不慎在家摔倒,系統捕捉家庭用水異常後自動觸發警報,社區網格員及時趕到將他送醫。用數字手段挽救生命,也讓數字技術溫暖人心。南京市鼓樓區各個社區引入“悅心”等專業養老機構,常態化開展智能手機教學、防詐騙講座等活動,手把手幫老人跨越“數字鴻溝”。
“養老機構可持續發展,不能僅靠政府兜底,還要自己探索拓展路徑。”揚中市三茅街道廣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冷燕説,她在項目開展之初就做了5年規劃,將所輻射社區的戶情村情、民意民憂都了解清楚,明確通過機構養老盈利,結合政府購買和市場化運營實施公益助餐的模式。拿上門送餐這件事來説,為了調動配送員的積極性,她在服務區域的地圖上畫“田字格”分析需求、規劃線路,力求縮短時間的同時增加單量確保收入,“現在我們的8個配送員服務33個村社,他們中有活力老人、兼職夫婦,每次送餐花10—15分鐘就能拿到幾十塊錢,大家都很樂意做這件事。”
多層次發展養老服務,江蘇大力促進養老事業産業協同協力。我省確保養老用地優先安排、應保盡保,去年供應養老用地56宗;滿足老年休閒度假、康體健身需求,實施“蘇韻鄉情百味鄉食”和美麗鄉村休閒旅游行(四季)推介活動,發掘康養融合服務和産品;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服務老年群體等。
“奮力”成為老齡部門擔當盡責的本色
2024年,省老齡委調整為省委議事協調機構序列,成為全國首個由黨委領導的高規格省級老齡議事協調機構,設32家成員單位、36名委員,“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的老齡工作方針機制進一步完善。一年多時間,全省各級老齡部門和涉老單位着力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全面加強統籌協調、加大資金投入、強化政策措施,全省老齡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深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江蘇深入開展“舒心助餐”專項行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建設行動,基本建成“15分鐘養老服務圈”,居家上門服務已覆蓋18%的戶籍老年人。很多地方的老年人不僅能便捷地就近吃上飯、吃好飯,還能舒心地參與老年大學、游學研學活動。530余家標準化城市街道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1.8萬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站點和8000余個老年助餐點星羅棋佈,助餐、助醫、助浴以及日間上門生活照料等服務合力創造家門口的幸福。
推動養老機構加速高質量發展,江蘇支持加強護理型床位建設,全省護理型床位佔比已超過70%。在認知障礙照護方面,我省引導社會力量新增對應照護床位,支持15家連鎖化養老機構開展專區建設,以溫情呵護尊嚴。此外,江蘇深化養老機構評定,去年完成第四批21家五級養老機構評定。鼓勵基層醫療衞生機構拓展醫養結合服務,全省基層醫療衞生機構設立康復、護理、安寧療護床位4.1萬張。
讓全體老年人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離不開堅實的社會保障體系支撐。“十四五”以來,江蘇養老保險制度不斷完善,養老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連年提高,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推開;長期護理險發揮更大作用,13個設區市制度全覆蓋,累計享受待遇34.16萬人,基金支付超19.16億元;老年人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切實落實,重點人群應保盡保、應補盡補,老年人尊老金制度全面落實。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謀篇布局的關鍵之年。站在新的起點,省民政廳廳長、省老齡辦主任謝曉軍&&,江蘇將加強統籌謀劃與政策引領,持續構建老齡工作大格局,推動全省老齡事業向着更高水平、更暖溫度、更廣覆蓋邁進,真正實現從“養老”到“享老”的幸福昇華,為江蘇高質量發展鋪就更加溫暖的銀齡底色。(李嘉豪 劉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