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優質公共文化資源真正下沉到田間地頭——

  自帶流量“民星”,閃亮百姓舞&

  在2025紫金文化藝術節舉辦之際,記者隨調研團在句容城鄉採訪時發現:當優質公共文化資源真正下沉到田間地頭,當老百姓從台下觀眾變為&上主角,他們自身便成了最具生命力的“流量密碼”。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直達基層“最後一公里”,關鍵還在於讓百姓“零距離、無障礙”參與進來,甚至成為舞&的主角,讓文化的種子在基層沃土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文化館裏的“不老青春”

  在句容市文化館,三層樓11間功能各異的教室在工作日依然人頭攢動。書法、器樂、中國舞、走秀……門內傳來的,是此起彼伏的排練的聲音。“其中最受歡迎的是中國舞,我們從開一個班到五個班,依然‘一位難求’。”句容市文化館副館長郭飛介紹。

  65歲的曾珊鳳從2018年開始學習中國舞。“一節一節往上升,跳得越來越好。”她説,長期跳舞帶來的不僅是身姿的改善,更是精神狀態的全面更新,“整個人都顯得年輕了”。

  變化同樣發生在58歲的王惠芬身上。家住句容市下蜀鎮的她,每週兩次趕往市文化館,單程就要40分鐘。三年堅持,她的體形變得挺拔,氣質也悄然改變。她説,舞蹈讓她忘記了煩惱,還結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姐妹。她隨手發到網上的舞蹈視頻,竟吸引了上萬粉絲。

  更有意思的是,68歲的居靜全在這裡發掘了音樂才能。退休前經營照相館的他,如今迷上了電吹管。“剛開始連五線譜都認不全,老師就手把手教我。”半年下來,他已能吹奏《歌唱祖國》等曲目。

  “很多阿姨一輩子沒上過舞&,我就鼓勵她們,每年定個小目標,必須上&亮個相。”郭飛欣喜地看到,許多學員首次登&後,內心的自豪感難以言喻,“那種被看見、被認可的喜悅,徹底改變了他們。”

  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匯聚成基層文化生態的變遷。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傅浩蘭觀察到一個現象:“現在兩種表演最受歡迎,一種是真正的明星大腕,另一種就是身邊人演身邊事,看得過癮。”

  後者,正成為一種更持久、更具生命力的文化形態。這份由個體煥發的光彩,最終匯聚成照亮句容全域的“百姓大舞&”。如今,這項已辦九屆的賽事,以鎮街為單位競技,來自各鎮的文藝愛好者積極參與,生動展現出蓬勃昂揚的文化自信。

  原生態成為“核心表達”

  這樣的變化,不只發生在城市。

  在後白鎮二聖村,60歲的彭麗梅剛收完攤子,就換衣服準備登&。“白天賣豆腐乳,晚上唱歌,一樣不耽誤。”她説。

  村民們稱她為“豆腐乳西施”。自從登上鄉村大舞&,她自己“紅”了,豆腐乳銷量跟着翻了一番。

  鄉村大舞&的建設,讓村民們有了一展才華的天地。二聖村的文化休閒廣場總投資430萬元,佔地15畝,自2018年建成以來,已成為村民晚間休閒的核心場所。除了舞&外,籃球場、滑梯、乒乓球&一應俱全,每晚有150—250人到這裡活動。

  “我們村距離二聖村3公里,村民晚上常常跑來看戲,後來他們也要求,我們是不是也能打造自己的文化大舞&?”林梅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庭説,如今林梅村也有了自己的文化廣場,兩個村村民經常交流節目單。

  “以前晚上不是打牌就是刷手機,現在村民們都往這兒跑。”二聖村黨委書記吳大軍説,公共文化服務的下沉,帶來的不僅是娛樂方式的改變,更是鄉村治理水平的提升。

  今年1月起,江蘇創新實施“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行動,作為13個試點村(社區)之一的二聖村,每個月都有一場村民點單的省級演出在家門口上演。

  “以前請省級演員下鄉,想都不敢想。如今,直通車直接把省城好資源送到家門口。”後白鎮政法和社會事業辦公室副主任曾芳感受最深的是,隨着鄉村大舞&的普及,像彭麗梅這樣從基層涌現的“民星”,成為鎮裏群文活動當之無愧的主角。

  文藝賦美鄉村的故事,由許多這樣的日夜注腳而成。回想起為村民導演話劇《雨過田晴》的日子,江蘇省演藝集團話劇院導演余頌記憶猶新。他坦言,“這是一次獨特的創作體驗,因為村民沒有專業基礎,用專業演員的方法對詞、走位,根本行不通。”

  面對這塊“硬骨頭”,余頌花了大量時間了解村民的生活,並將方言和本土特色巧妙地“縫”進劇本裏,展現農民對於土地的深層眷戀。“這很有趣,對我而言是一次反向的滋養,是極好的體驗。”

  吳大軍介紹,二聖村常住人口1500多人,隨着近些年村莊環境的不斷改善和村民收入的逐年增長,大家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在不斷高漲。村裏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主動將文化建設納入重要工作。“文化素質高了,人在哪做事都積極,上班安心,村風也正。文化,是一種精神支撐。”吳大軍感慨道。

  “最後一公里”變“最美一公里”

  文藝的種子一旦找到合適的土壤,便會生根發芽。“百姓大舞&”“口袋舞&”“藝術轉角”等創新形式,將公共文化服務直達基層的“最後一公里”,轉化為百姓身邊的“最美一公里”。

  “我們原以為能來二三百人就算很不錯了,誰知道音樂提前10分鐘響起,已有市民拎着馬扎等候。最後現場竟湧來五六千名觀眾,前後左右水泄不通……”葛仙湖公園大聖塔下,一場原本低調的“口袋舞&”演出,受歡迎程度遠遠超出預期。在傅浩蘭看來,這生動印證了一個事實:老百姓始終渴望現場的藝術。身邊人唱身邊的歌、演身邊的事——這樣的藝術才真正走進生活、貼近人心。

  所謂“口袋舞&”,是一種輕量化的流動演出形式。它不設固定場地,只需一個簡易背景、兩套音響。演員控制在20人左右,走到哪、演到哪。實踐中發現,那些群眾熟悉、能引發共鳴的歌曲,往往最能點燃現場。

  “起初我們認為詩朗誦不適合街頭,太嘈雜。”傅浩蘭説,“但後來明白,情真意切比形式更重要。”更值得一提的是,演出中常有觀眾被現場氣氛感染,從跟着哼唱到被邀上&即興表演幾句。這種“從觀看到參與”的轉變,悄然帶動更多市民加入“口袋舞&”的表演隊伍。

  年過花甲的奚紅星,如今是送戲下鄉的“主力”。從文化館學員成長為舞&上的常客,他和所在團隊一年演出約40場。奚紅星説,他們演的舞蹈《快樂老太》尤其受歡迎,“舞蹈的肢體語言特別豐富,老百姓愛看”。

  在句容市文化館廣場上,一輛“茉莉花開”流動舞&車靜靜停放。今年9月投入使用以來,這&集燈光、音響、大屏於一體的現代化舞&車,只需短短幾分鐘即可展開成&,隨時開演,成為推動文化惠民落地生根的“新利器”。

  隨着公共文化服務不斷走向縱深,基層文化工作的視野也愈發細膩。“有些偏遠小村落路窄坡陡,車根本進不去。但哪怕村裏只有十幾戶人家,我們也要想辦法把演出送進去——文化普惠,一個都不能少。”讓郭飛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因場地限制無法搭&,工作人員乾脆鋪一張紅毯就開演。村民們坐在坡地上看得入神,其中一對八九十歲老夫妻手牽手看戲的畫面令人動容。

  “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最後一公里’也是‘最美一公里’。”郭飛説,“他們看一場戲,可能會記一輩子。而我們,就是要把這份記憶,送到離他們最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