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科技大學推動高校與産業發展同生共長

  做好“融合”文章 書寫“深藍”答卷

  江蘇科技大學近日捷報頻傳:獲批建設3個江蘇高校重點實驗室,建設數量並列全省第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74項,創歷史新高;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5)中榮獲6項金獎,列全省第四……亮眼成績的背後,是江蘇科技大學對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持續探索。

  “實踐表明,只有堅持國家戰略導向,立足本校特色,強化有組織科研,構建産教融合、科教融匯、協同育人的體系,打造高能級平台,才能成為科技策源地和産業引領者。”江蘇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楊建新&&,作為江蘇省唯一聚焦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産業的特色高校,學校將為江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産業科技創新中心貢獻高校智慧和力量。

  從“藍圖”到“藍海”,打好有組織科研“組合拳”

  “創能科技公司今年成立後,到9月開票銷售突破2300萬元,預計全年能完成3000萬元。”江蘇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李陽教授介紹,從在《Nature》發表晶硅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研究,創下5項世界紀錄,到聯手企業開展技術轉化,再到成立公司實現産業化,團隊已在光伏和儲能領域打響品牌,“目前正在籌備融資事宜,已經與鎮江高新區簽署股權認購協議”。

  江蘇科技大學打造貫通“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工程應用”一體化創新體系,為有組織科研提供了堅實支撐。新增的“船舶低碳零碳動力技術”“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深遠海探測技術與裝備”三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充分發揮理工結合、産教融合的學科優勢,進一步凝練科研方向,開展協同攻關。

  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該校實施“首席科學家工程”、推行“揭榜挂帥”機制,組建49家單位參與的産業聯合體,超大熱輸入船鋼技術、“平波號”浮式防波堤、超薄晶硅太陽能電池、船用薄板矯平設備、綠色滾裝船等一批成果加快轉化落地。近三年,學校科研經費實現跨越式增長,今年上半年已超去年全年總額。

  “船舶尾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球總排放量的3%,每年都是億噸級。”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於超教授團隊,瞄準的正是船舶碳捕集這一新興市場。團隊成員姜丹鋒介紹,團隊研發的新型複合胺基物理溶劑型兩相吸收體系,實現吸收效率突破90%且再生能耗降低42%的優異性能。目前,船基CCUS系統環境效應評估平台正與多家船廠開展合作,為航運業低碳轉型提供技術支撐。

  從“實驗室”到“生産線”,打通轉化“最後一公里”

  今年5月,江蘇科技大學、鎮江高新區共同建設的全省首個先進船舶海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揭牌成立,成為連接創新“最初一米”和“最後一米”的重要橋梁。學校聯合鎮江高新區設立1億元天使基金,為早期科技成果提供資金支持。

  “測量精度從5%躍升至0.5%,我們的産品打破歐美國家的技術壟斷。”能源與動力學院副教授昝浩創辦的江蘇空天測控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入駐該中心企業之一。他帶領團隊研發的航空航天高精度流量傳感器,突破了高溫強振環境液體流量高精度測量的“卡脖子”問題,已配套某研究所多型飛行器實現首飛。

  江蘇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葉永林介紹,在創新人才激勵方面,學校推行“年薪制”、科研團隊自主組建等機制,為科研人員松綁賦能,校領導帶頭對接重點企業,在産業鏈各環節尋找合作契機。

  在江蘇省第十三批科技副總選派中,江蘇科技大學以123人的入選數量,位列全省高校第一,連續三年保持這一佳績。通過加強與中船集團旗下外高橋造船等“鏈主”企業合作,學校充分發揮江蘇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等平台效能,教師深入企業一線,成為連接創新鏈與産業鏈的重要紐帶。

  學校還積極推進校地合作戰略,與京口區共建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産業,與揚中市聚焦新材料領域推進合作,構建覆蓋鎮江全域的協同創新網絡。

  從“學子”到“工匠”,鍛造産業發展“生力軍”

  專注各類膠黏劑研發的鎮江萊特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同樣也是今年落戶先進船舶海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的企業之一。記者走進企業時,研究生汪千禧、姜榮飛正在老師湯繼俊的指導下操作剛購置的阿貝折射儀。

  湯繼俊多年深耕高分子材料領域,其成果在全球首個第四代核能技術示範項目、“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等重大工程中均有應用。但更讓他驕傲的是,自己的學生還沒畢業就被企業“高薪鎖定”,“我的成果有兩個,一個是我研發的産品,另外一個就是我的學生,都是‘市場説了算’。”

  這種“無縫對接”的培養模式,讓學生在校期間就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在日前舉行的第二屆“科德杯”中國機械行業産教融合教育教學創新大賽全國總決賽上,江蘇科技大學獲全國總決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江蘇科技大學構建“貫通銜接、全程探索”育人體系,與中船集團等龍頭企業共建“海洋工程裝備智能製造産業學院”,入選省重點産業學院並推薦申報國家級現代産業學院。優化專業結構與課程體系,62個專業對接船舶産業鏈,27個精準匹配産業需求。今年,學校還實現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零的突破”,圍繞船舶特色開展國際化人才培養。

  “我們將繼續瞄準國家戰略,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全面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和科技研發能力。”江蘇科技大學校長嵇春艷&&,學校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以服務船舶行業與區域融合發展為己任,使創新鏈和産業鏈無縫對接。目前,江蘇科技大學累計培養輸送24萬餘名應用型創新人才,每年超60%相關專業畢業生投身涉船涉海領域,就業率穩居省內前列。(晏培娟 艾培 薛誠毛暉 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