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溧水區深入推進養老服務專項整治

  171家助餐點讓老年人抬腳即享熱乎飯

  10月14日中午,南京市溧水區洪藍街道西旺社區的銀發助餐點裏,暖意隨着飯菜的香氣漫開。73歲的王福生端着剛打好的午餐,和來往的老鄰居打着招呼。餐盤裏,白米飯襯着紅燒鴨腿,搭配魚香肉絲、土豆燒茄子,再加上一碗紫菜蛋湯,簡單的三菜一湯熱乎又對味。聊起助餐點的變化,老人打開了話匣子:“以前去最近的助餐點得走20多分鐘,遇上颳風下雨,路上又滑又難走;現在助餐點建到小區門口,走幾步就能吃上熱乎飯。”

  作為南京的涉農區,溧水全區60周歲以上老人12.38萬人,佔全區戶籍人口近1/3,其中僅空巢、獨居等重點群體就超過3000人,“做飯愁、吃飯難”曾是不少老人的心頭事。早在2014年,溧水區就針對60周歲以上老人在全市率先試點實施助餐服務,10多年來服務超540萬人次。深入開展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以來,溧水區紀委監委緊盯“人”和“錢”持續跟進監督,確保老年助餐好政策真正落地見效、健康發展。

  集中整治以來,溧水區紀委監委聯合民政部門,不定期走訪全區各老年助餐點,對菜品質量、環境衞生、消防安全等開展實地監督檢查。走訪中,優化點位設置的呼聲最為強烈。此前,溧水的助餐點多依託閒置廠房、社區用房建設,輻射半徑約1公里,未有效覆蓋所有村(社區),部分偏遠村的老人“想吃吃不上”。在深入鎮(街道)、村(社區)調查摸底基礎上,溧水區結合人員居住密度和助餐需求,研究推進老年助餐點位優化調整和新建工作,新增點位重點向自然村和小區等“末端”延伸。截至9月底,全區助餐點數量從118家增加到171家,日均就餐4500人,服務老年群體2萬餘人,佔全區老年人口的16.53%。此外,針對特困失能、低保失能等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溧水區推出送餐上門服務,打造“三依託”送餐體系:依託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免費送、依託老年助餐&&補貼送、依託市場線上&&費用自理(失能人員除外)。

  家住晶橋鎮水晶自然村的77歲老人朱鴨娣長期獨居在家,一個人的飯不好做,但曾經距離最近的助餐點有3公里,步行近1小時。前不久,水晶自然村助餐點正式建成運營,距離朱奶奶家步行僅3分鐘,徹底解決了困擾她已久的“吃飯難”問題。

  老年助餐補貼標準不統一,是走訪過程中反映較為集中的另一個問題。集中整治前,全區8個鎮(街道)中,僅開發區、永陽街道、東屏街道在區級補貼的基礎上同步給予鎮級配套補貼;118個村(社區)中,僅89個給予村級補貼,其中59個村(社區)對90周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費助餐服務。鎮(街道)間、村(社區)間補貼標準不一,給老年人跨區域就餐帶來不便,同一區甚至同一鎮(街道)卻享受不同補貼待遇,也讓部分老人覺得“不公平”。

  摸清實情後,區紀委監委監督推動區民政局、財政局按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將助餐補貼政策調整為助餐點提供不低於10元標準的午餐(可為葷素搭配的套餐,也可為麵條、水餃等麵食,由老年人自主選擇),區財政對60—79周歲老人補貼2元/餐,對80周歲及以上老人補貼3元/餐,各鎮(街)按照區級標準同步配套。在此基礎上,各鎮(街)統一轄區內村(居)補貼標準,實現鎮(街)區域內互通互享。“以前只有區裏和鎮裏給補貼,每頓飯自己要掏4塊錢,現在村裏也補貼,我每餐只要掏2塊錢。”和鳳鎮孫家巷村83歲的黃奶奶笑着説。

  老年助餐服務可持續,規範使用財政補貼是關鍵。為守住“民生錢”,溧水區實行職能部門與紀委監委“雙監督”模式:民政部門針對“陽光監管”&&反饋的助餐服務異常數據,及時開展線下核查,同步推送至紀委監督模塊;紀委監委在跟蹤監管部門核查結果的同時,不定期走訪核查異常數據,督促審計部門加強對各類老年助餐社會組織經濟審計,嚴查各類違紀違法行為。

  現實中,個別老人的就餐卡長期由第三方社會組織代管代刷,易出現虛假刷卡、套取助餐補貼等情況。針對監督檢查中發現的“人卡分離”問題,區紀委監委派駐紀檢監察組制發監督提示函,督促區民政局落實監管職責,推動建立運營單位、鎮(街道)、區級部門三級審核機制,並創新實施就餐點人臉識別、送餐上門人員NFC芯片識別等監管方式,從技術上杜絕虛假助餐。

  “以前就飯點熱鬧,現在從早到晚都有人!”看著助餐點裏穿梭的老人,晶橋鎮陶村老年助餐點負責人付君蘭笑着感慨。棋牌室裏,陶大爺正和幾個老人圍坐桌前,邊打牌邊嘮家常;隔壁理髮室裏,志願者正在為王奶奶修剪銀發……“這兒比家裏熱鬧多了,能打牌、下棋、理髮,到點還有熱乎的飯菜,吃完飯大家還能一起聊聊天,每天充實得很!”理完發,王奶奶轉身走進隔壁的活動室,跟着音樂慢慢舒展胳膊、邁開步子。

  在溧水,這樣“越活越熱鬧”的助餐點還有不少。此前,區紀委監委了解到部分老人希望豐富助餐點功能、享受更多樣化老年服務的需求後,及時協調推動民政部門探索“助餐+綜合服務”新模式,根據每個助餐點的實際條件,因地制宜配套設置棋牌室、理髮室、閱覽室等功能房,讓銀發助餐點逐漸變成老人們隨時能來的“幸福小家”。(張軍委 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