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讓黨支部建進小區,實現基層高效能治理
672個小區12345工單量降兩成
城市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小區善治。10月23日,記者從全省黨建引領小區治理現場推進會上獲悉,我省672個試點小區普遍建立實體型或功能型黨支部,黨組織覆蓋率達到100%,各類矛盾協調化解更高效,各類隱患排查處置更及時,涉及相關小區12345工單量下降20.29%。
小區建起黨支部
23日,在淮安市清江浦區浦樓街道化工新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小區物業工作人員胡海英正在受理物業矛盾糾紛。
化工新村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是典型的“雜破亂缺”老舊小區。“老小區沒有公共維修基金,很多問題又不在物業出資範圍,存在‘不好管、誰來管、缺人管、沒錢管’困境。這裡面有大量調解、協調、溝通的工作要做。”化工新村社區黨委書記王淮説,社區黨委下設6個黨支部,與化工新村小區8個網格緊密融合,創新實踐“紅色物業+社區工作者”的協同治理模式,社區黨委牽頭搭建三方議事平台,居民代表、物業公司與物業管理委員會共同參與、推動問題解決。
截至目前,淮安1781個小區黨組織覆蓋率達98.15%。淮安市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周華説,淮安不僅選優配強小區黨支部書記,還從物業公司、駐社區單位、綜合執法部門、社會組織等選任黨支部兼職委員3566人,建立小區問題“發現、上報、處置、反饋”閉環管理機制,居民訴求及時響應率達100%。
“黨員在哪,黨的組織就建在哪。”省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説,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強黨組織建設,以小區為單元、以單獨組建為主要方式,普遍建立實體型或功能型黨支部,負責教育管理監督小區黨員、組織宣傳凝聚小區群眾、鏈結整合資源、提供優質服務、化解矛盾問題等。
提升治理精細度
隨着居民利益訴求更加多元、公共需求持續升級,小區治理亟待從粗放化轉向精細化。
物業治理是小區治理中的突出問題。今年以來,關於物業管理問題的12345熱線投訴量多達76.2萬件,同比增加15.89%。
8月,淮安市玖瓏灣小區內部道路修繕一新。此前,這條路破損嚴重,維修費高達百萬元,物業一直不解決,業主把這個“老大難”反映到小區黨支部。
“癥結就出在錢上。物業拿不出錢,想動用維修基金,業主代表則認為物業收取物業費,理應出錢維修。”淮安市淮安區河下街道承恩社區副主任、玖瓏灣小區黨支部書記鄒虹告訴記者,支部邀請樓棟長、物業代表、物管會成員、專業社工機構代表以及業主代表協商議事,了解到相關部門正在實施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程,最終通過物業出資、政府補貼、企業捐款、居民監督的方式,一起解決了這個問題。
省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説,群眾利益需求呈現多層次多樣化趨勢,對小區服務的期盼更是從“夠用”轉向“更優”。小區黨支部應定期梳理需求、資源、服務“三張清單”,統籌推進為民辦實事項目,緊扣小區特點優化教育、醫療、出行、養老等方面供給,全面增強小區服務功能和質量。有條件的小區,要因地制宜探索建設黨群服務陣地,讓群眾想來、愛來、常來。
檢驗和判斷小區治理的成效,關鍵要看小區居民的訴求能不能及時發現、高效處置。南通市通州區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區委“兩新”工委書記顧亞明説,通州在412個小區建立380個黨支部,小區黨支部對群眾“急難愁盼”堅持“不解決不放鬆”,並定期組織“回頭看”,實現70%問題服務解決、20%問題管理化解、10%問題執法兜底。
把資源匯聚到小區
小區高效治理,離不開人和錢。不少地方挖掘小區能人、下沉執法力量、匯聚社會資源,治理從“單打獨鬥”變為“眾人拾柴”。
無錫市梁溪區是老城核心區,老舊小區306個,約佔全市老舊小區總量的70%。梁溪區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區委“兩新”工委書記過茹青説,當地2850余名區機關黨員下沉小區,結對485個小區黨支部,協調解決跨部門問題。針對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飛線充電等民生難題,黨員牽頭聯動多方力量,已推動解決213件具體問題。
小區能人“組團”共治,激活自治潛能。南京市建鄴區雙閘街道通過品牌化運作形成“能人帶頭、組織孵化、資源撬動”的培育體系,已成功培育江豚灣灣跑團(華東最大社區跑團)、青奧博士團(南京博士居民聯合團體)、小區招商團等多個品牌,吸納居民黨員、青年博士、企業高管330餘人,開展愛心助學、公益講座、招商引資、鄰里調解等服務150余場。
常州市鐘樓區永紅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毅告訴記者,街道正在實施基層治理“合夥人”共創計劃,探索社區慈善基金募集、使用、反饋機制,專項用於居民公益服務。街道成立19個慈善互助基金,累計捐贈達326萬元,捐贈人次突破5萬。
“創新社會治理,最終是為了讓群眾得實惠。”省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説,推動群眾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是實現高效能治理的重要途徑。各地要持續增強居民主人翁意識,推動小區需求讓居民表達、小區問題讓居民討論、小區事務讓居民參與,讓小區居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小區治理共同體。(倪方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