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第十四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獎作品《思鄉切·女史箴圖》演出現場。 本報記者 肖勇 攝

  10月18日,中國舞蹈家協會公布了第十四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評獎結果,無錫市歌舞劇院(江蘇民族舞劇院)創作的舞劇《10909》摘得了第14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為江蘇文藝再添一座沉甸甸的獎盃。

  近年來,江蘇舞蹈頻頻摘得這一中國舞蹈界權威獎項——此前,舞劇《朱自清》《紅樓夢》先後折桂荷花獎舞劇獎,而舞劇《記憶深處》《深AI你》《運·河》均曾入圍舞劇終評。舞蹈《思鄉切·女史箴圖》《雨花石的等待》則獲得荷花獎古典舞獎。喜獲豐收的同時,人們不禁好奇,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國家級評選中,江蘇舞蹈為何屢獲殊榮?佳作不斷的背後,究竟隱藏着怎樣的創作密碼與成功邏輯?

  根植沃土,於“最江蘇”中尋找共鳴

  鏡頭拉回至8月18日,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儘管已“身經百戰”,但演出開始前,無錫市歌舞劇院的演職人員仍一絲不茍地協調着每一個環節,確保萬無一失。能不能摘得“荷花獎”,就看當晚這關鍵一“舞”了。

  “荷花獎”的分量舉足輕重,代表着中國舞蹈界的最高榮譽。近年來,隨着《永不消逝的電波》《只此青綠》等舞劇的不斷“破圈”,這一獎項逐漸從行業盛會走向了大眾視野。

  舞劇《10909》以“奮鬥者”號載人深潛器突破萬米深淵的真實事件為藍本,首次將深海科研題材搬上舞&,展現出主創團隊勇於挑戰“硬核”題材的勇氣與魄力。幾週之後,獲獎喜訊印證了該劇的藝術價值,舞劇《10909》藝術總監、無錫市歌舞劇院院長葛丹綺激動地&&,“作品題材的獨一無二性與時代精神的共鳴,打動了評委。”

  近年來,江蘇舞蹈佳作頻出,多部作品摘得荷花獎或入圍終評。江蘇省藝術評論學會會長方標軍做了統計:中國舞蹈荷花獎至今已舉辦14屆,前十屆累計評獎878個,江蘇獲得11個,佔比1.3%。自第十一屆起,隨着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荷花獎”大幅壓縮獎項數量,僅保留作品獎,涵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現代舞、當代舞和舞劇等門類。在這一階段,共評出71個荷花獎,其中江蘇斬獲5個獎項,佔比躍升至7%。“這説明江蘇舞蹈正在全面躍升,成為全國舞蹈界乃至文藝界矚目的現象。”

  江蘇舞蹈何以脫穎而出?方標軍説,一方面,江蘇歷史悠久、文脈綿長,為文藝工作者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豐沛的素材。創作者深挖地域文化,經由創新性的敘事框架進行重構,形成了獨特的美學風格。另一方面,作品在視覺呈現和製作水準上堅持對“美”的極致追求,精緻、典雅、唯美的整體風格,深刻體現了江南文化的意蘊與品格。

  國家一級編導王舉曾經擔任過荷花獎評委,在他看來,江蘇舞蹈近些年在題材選擇、主題風格上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嘗試,既扎根江蘇,又超越地域;既尊重傳統,又以現代審美進行包裝,實現了藝術價值與思想深度的統一,構成了角逐“荷花獎”的核心競爭力。

  好的土壤,才能生出精品之“花”

  精品的誕生,既源於院團精打細磨的“工匠精神”,也離不開孕育它的土壤。江蘇舞蹈頻頻折桂,不僅是創作層面的成功,更是良好戲劇藝術生態的厚積薄發。

  近年來,在國家級文化政策的引領下,我省通過省級藝術基金、省舞&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江蘇重大題材文藝創作資助辦法》和《江蘇優秀文藝成果獎勵辦法》等一系列政策,以及紫金文化藝術節、省文華獎的推動與激勵,讓文藝創作生態日益完善。從扶持資助、鼓勵原創,到人才培養、演出推廣,江蘇構建起一套藝術生産的良性循環機制。

  葛丹綺對此深有體會,“政府的扶持讓我們心無旁騖地進行藝術創作,是文藝作品從‘想法’走向舞&,並最終成為精品的催化劑和穩定器。”

  在創作機制上,江蘇秉持着開放姿態,廣納全國賢才。《紅樓夢》邀請90後編導黎星、李超擔綱導演,《記憶深處》《深AI你》出自著名編導佟睿睿之手,《運·河》則邀請央視春晚舞蹈總監楊威擔綱總編導。這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創作智慧,使江蘇舞蹈能夠吸收全國養分,持續保持創新活力。

  “創排一部舞劇,有掉了幾層皮的感覺。”回顧角逐“荷花獎”的經歷,揚州歌舞劇院副院長、舞劇《朱自清》的主演周晨感慨良多。那段日子,主創團隊除了吃飯和睡覺,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排練。劇院專程外邀了導演劉小荷、張帝莎聯袂執導,她們打破傳統、不拘一格的編排方式,為作品帶來了質的改變。“以往我們劇院只排演幾分鐘的短節目,《朱自清》是我們的第一部舞劇,把大家的格局和視野徹底打開了。演員們不再只是完成舞蹈動作,而是開始進入人物內心世界,真正實現了從‘技’到‘藝’的昇華。”

  廣納賢才的同時,江蘇亦注重本土青年編導的培養。近年來連續舉辦江蘇省舞&藝術優秀青年人才研修班,邀請全國知名專家坐鎮把脈、“一對一”指導,為發掘新人、培育新作提供了重要&&。王舉曾在南京“長駐”半年時間,全程指導多部作品創作,“一期研訓班,願意花4個多月的時間,進行‘一對一’的作品跟蹤指導,這在我過去的從業經驗中實屬罕見,江蘇的做法難能可貴!”

  市場,是檢驗作品的“金標準”

  民族舞劇《紅樓夢》是一部兼具藝術價值與市場號召力的破圈之作,不僅在專業領域獲得高度認可,還憑藉“一己之力”帶火了南京的演出市場。江蘇大劇院總經理廖屹統計過,《紅樓夢》在南京演出期間,約有八成觀眾來自外地,對酒店、餐飲産生了一定的拉動效應,成為文化賦能經濟的生動案例。

  省文旅廳藝術處副處長毛小菁&&,江蘇舞蹈正呈現一種嶄新的氣象,政府、院團和市場之間形成了良性的互動關係。省內文藝院團的創作熱情被激發,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氛圍,推動了整體創作水平的躍升。觀眾審美水平日益提高,購票觀演成為文化消費新常態。

  獎項和讚譽紛至沓來,江蘇舞蹈如何讓這股藝術熱潮持續涌動、生生不息?

  “荷花獎不是終點,而是起點。一部作品的價值在於持續演出、常演常新。”周晨説,今年《朱自清》進行了輕量化改編,團隊由之前的上百人精減至30人,降低了演出成本,增加了演出靈活性,作品不斷走進小劇場、學校和基層社區,抵達更多觀眾。今年,《朱自清》已演出30余場,未來每月計劃安排7至8場。

  方標軍認為,江蘇舞蹈未來在深耕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同時,應更大膽地開拓現實題材和未來題材,可以聚焦江蘇的科技創新、都市生活、鄉村振興等主題,講述正在發生的“江蘇故事”和“中國故事”。作品除了追求“美”和“情”,還應追求更深刻的哲學思辨和社會觀照,在形式和內容上要敢於做“減法”,嘗試更先鋒、更個性化的表達。

  “獲獎固然是對一部作品藝術水準的重要肯定,但作品的價值,仍需通過市場來檢驗。”王舉認為,好舞劇必須走向人民,在持續演出中煥發藝術生命。“因為觀眾的需求,是我們創作的目的。老百姓滿意不滿意,是藝術作品評分高低的重要衡量標準。”(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