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鹽城市濱海縣田間地頭滿是豐收圖景:正紅鎮葡萄綴枝,農業園智能棚育苗茁壯,通榆鎮稻田金黃……特色産業扎根沃土,科技力量賦能生産,“糧豐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生動鋪展。​

  在該縣正紅鎮上舊村效眾合作社葡萄園裏,紫紅葡萄挂滿藤蔓,果農們忙着採摘裝箱,笑意盈盈。“今年靠科學管理,葡萄品質産量雙升,一上市就熱銷。”合作社負責人杜效眾説,今年60多畝傳統陽光玫瑰改種金香一號等優質品種,錯峰上市後,早熟品種畝産3000斤左右,收益增近兩成。​

  借勢合作社的葡萄産業,正紅鎮不斷優化種植結構,以“黨建+合作社+農戶”模式,打造“種植+採摘+觀光+銷售”産業鏈,讓小葡萄成大産業。“利用周末,帶孩子從縣城趕來摘葡萄,這裡的葡萄口感非常好。”提着果籃體驗採摘的游客王女士稱讚道。這份“甜蜜”還帶富了村民:合作社推廣新品種技術,鼓勵村民們參股,常年吸納50余名村民務工,讓“甜蜜産業”惠及千家萬戶。​

  若説正紅鎮靠“特色突圍”,該縣農業園則憑“科技賦能”制勝。走進苗樂農業科技公司智能育苗棚,育苗盤整齊排列,幼苗嫩綠。工作人員通過中控屏調控溫濕度、光照和水肥,“以前靠經驗,成活率不穩定,現在成活率大幅提升,種苗成了‘放心苗’。”目前,園區有2個玻璃聯棟廠房、10個溫室大棚,配套物聯網中心等,年産能1.2億株,覆蓋本地並遠銷多省。農業園還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組建産業化聯合體,推動“企業+基地+農戶”模式,讓農業從“靠天吃飯”變“知天而作”。​

  通榆鎮的豐收,是“糧穩民安”的寫照。該鎮腰莊村種植大戶張老闆的500余畝水稻成熟,稻穗金黃。“去年全程機械化産出60萬斤,今年有農技專家指導,豐收更有把握。”作為糧食主産區,通榆鎮以“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管理”推動産業提質,規劃百畝設施農業項目,建6個千畝糧食區、1個萬畝産業園,推廣綠色技術。同時整合農機資源,組建服務隊提供“一站式”機械化服務,降成本且提效40%以上。

  鄉村振興,産業先行。今年以來,濱海縣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核心目標,以政策為引領、以科技為支撐,加快推動農業産業高質量發展。積極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康養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特色産業融合項目;延伸農産品加工鏈條,提升“濱鮮四海”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引導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組織專家、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戶提供精準技術指導與培訓。

  下一步,濱海縣將持續優化農業産業結構,推動産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邁進,讓特色農業根基更牢、科技賦能成效更顯,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周傑 王瑾 李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