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10月16日電(張本甫)2023年5月8日,南通中關村信息谷在崇川經濟開發區正式開園。這片總投資20億元、佔地135畝、總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的科創熱土,從此開啟了南通與北京中關村“創新基因”深度融合的嶄新篇章。
兩年多來,園區以“打造長三角科創標杆園區”為使命,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在“數字軟信”和“數字文化”領域構建起富有活力的産業集群,交出了一份“700余家科創企業入駐、累計營收超70億元”的亮眼答卷,成為南通主城區規模最大、配套最齊全、發展速度最快的科技園區,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注入強勁的“南通動能”。

從“0”到“700+”:品牌引力匯聚全球科創力量
“當初選擇落戶南通,就是看中了‘中關村’這塊金字招牌,以及南通在長三角核心腹地的區位優勢。”江蘇省招標中心有限公司南通辦事處負責人季偉光的話,道出了眾多入駐企業的共同心聲。作為江蘇省首家經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專業招標代理機構,江蘇省招標中心有限公司南通辦事處2024年下半年落戶園區,從初始5個工位快速擴展到400平方米辦公空間,業務已深度融入南通及周邊區域重大項目建設。

這份“吸引力”的背後,是北京中關村47年創新文化的積澱與南通務實發展基因的同頻共振。南通中關村信息谷總經理雷艷麗,這位自稱“把南通招商刻進DNA的‘村’姑”,兩年間出差200余次,足跡遍佈北京、上海、深圳等20多個城市,走訪企業幾百家。她帶領團隊以“走出去、帶進來、服務好”為核心策略,協同市區兩級政府赴外推介,在深圳聯合香港中文大學舉辦創新論壇,在北京啟動崇川北京商會,在杭州、廣州等地開展城市招商活動,讓“南通機遇”走進更多企業家視野。
數據見證成效:截至目前,園區已吸引700余家科創企業入駐,其中既有北京牛卡福、浙江大華、福建福龍馬等全國知名企業,也有江蘇全訊安全科技、江蘇鐵軍軟體科技、南通鵬瑞海工科技等本土成長起來的優質企業。這些企業覆蓋數字軟信、智慧安全、船舶海工、數字文化等多個領域,形成了“龍頭引領、中小協同”的産業格局。尤為亮眼的是,園區已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20家、高新技術企業15家、規上企業24家,辦公人員超2000人,一座“創新要素齊備、産業高度聚集”的科創新城已然成形。
從“落地”到“扎根”:全周期服務破解企業發展難題
“園區不僅給了我們房租減免的優惠,更幫我們解決了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江蘇鐵軍軟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建紅回憶,公司2024年8月入駐園區後,正值安全用電系統項目關鍵推進期,卻面臨高級電氣工程師短缺的困境。園區得知需求後,迅速對接人才資源,短短兩個月內就協助企業引進2-3名高級電氣工程師,確保項目順利落地。如今,鐵軍軟體不僅在園區購置了1號樓6層整層1000多平方米空間,打造了智慧安全系統體驗區,其服務的南通智慧工地平台佔比已超60%,“浸水防觸電”“短路不起火”等黑科技更是讓電氣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這種“雪中送炭”的服務,是園區“六位一體”服務體系(技術、人才、資本、市場、政策、文化)的生動實踐。對於研髮型企業,園區搭建了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南通分中心、長三角數字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江蘇智慧安全可信技術研究院等10余家公共技術平台;對於初創企業,園區提供“一年免租”“政策免申即享”等支持,值享祛生物科技等互聯網初創企業在此實現從“幼苗”到“成樹”的成長;對於成長型企業,園區則通過“金種子服務管家”機制,定制政策申報、融資對接等專項服務包,南通爆發力網絡科技就在園區牽線下成功獲得投資,破解了人工智能業務研發的資金難題。

南通鵬瑞海工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效聰對此深有感觸。作為首批入駐企業,鵬瑞海工專注於波浪補償技術研發,實現每年30%-50%的增速,還獲得了美國船級社首張中國型式認證證書。“園區不僅幫我們對接人才政策,申請人才房,還通過運動會、企業家沙龍等活動,讓我們結識了上下游合作夥伴。”張效聰提到,園區內一家做船舶通風設計的企業,就是通過電梯偶遇和運動會交流達成合作,“不用走出園區就能實現資源共享,大大降低了經營成本。”
在生活配套上,園區同樣用心。為解決員工就餐問題,園區減免餐飲企業三年房租,打造高品質食堂;引入全國知名托育機構立寶托育,解決員工子女照護難題;咖啡館、健身房、瑜伽館等設施一應俱全,營造出“工作+生活”一體化的溫馨氛圍。“在這裡辦公,既有創新的氛圍,又有家的感覺。”雷艷麗説,園區的目標就是讓“適宜的種子在適宜的地方生根發芽”。
從“70億”到“新藍海”:産業集群激活區域發展新動能
2025年6月16日,南通市數字文化産業園(崇開園)開園,當天同步舉辦的崇川區數字影視産業推介會上,崇川區委書記胡擁軍發出邀請:“今日之崇川,時與勢交匯、風與景正好、夢與路同寬,迎來高質量發展的‘黃金期’。”而這片“黃金期”的重要支撐,正是園區兩年來培育的數字文化産業生態。
南通中關村信息谷開園兩年多,累計營收突破70億元,稅收過億元,不僅實現了自身的快速發展,更成為南通數字經濟轉型升級的“引擎”。在數字軟信領域,園區企業形成了從軟體開發、系統集成到智能硬體製造的完整産業鏈;在數字文化領域,園區依託南通深厚的江海文化底蘊,聯合江蘇廣電舉辦“微短劇潮計劃”,全網關注量超500萬,1個月內20多部微短劇項目落地,未來3至5年數字影視産業規模有望突破30億元。

江蘇全訊安全科技有限公司的發展軌跡,正是園區産業協同的典型案例。“2024年入駐園區後,信息谷不僅給我們提供了5米以上層高的特製辦公空間,滿足智慧消防運維中心的大屏展示需求,還幫我們對接了如東大豫鎮智慧消防項目。”公司總經理邱忠明介紹,該項目覆蓋1000多個點位的預警監測,目前全訊安全在南通全市的智慧消防點位已達數萬個,還獲得了十幾項專利和消防施工二級資質,正朝着“專精特新”企業方向邁進。
這種産業協同效應還在不斷放大。園區通過舉辦創新創業大賽、企業家年會等活動,促進企業間“鄰居變夥伴”,形成了“不出園區就能找到上下游”的便利格局。雷艷麗介紹,園區內一家防爆電器研發企業,研發在園區、生産在附近的邁普科技園,一年産值就達2000多萬元;科宣知識産權服務有限公司則通過園區平台,為230多家企業提供專利代理服務,助力邁鼎科技等企業快速獲得發明專利。
如今,南通中關村信息谷已獲得工信部“根技術聯合創新人才培養基地”、長三角網絡安全産業園等十余項省級以上資質,成功入選江蘇省軟體名園培育庫。按照“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大發展”的藍圖,園區計劃未來集聚上千家科創企業,實現百億産值、十億稅收目標,成為“南通創新創業新旗幟和長三角科創示範區”。

金秋十月,收穫的季節。回望南通中關村信息谷用“700+企業”的集聚效應和“70億+營收”的發展成果,證明了中關村創新模式與南通産業基礎的完美契合。從雷艷麗團隊“踏盡千山萬水”的招商奔波,到邱忠明、蔡建紅、張效聰、季偉光等一批企業家“扎根南通”的發展信心,再到胡擁軍描繪的“數字影視新藍海”,這片土地上正涌動着創新創造的澎湃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