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爬三皇口的&階要歇八次,穿上這個‘機械護膝’居然一口氣登頂了!”在嵩山峻極峰觀景&,來自鄭州的游客小張對着手機鏡頭展示腿上的輕量化裝備,鏡頭中的外骨骼機器人僅2.3公斤左右,貼合膝蓋曲線幾乎隱形。國慶中秋假期,振江股份生産的海普曼機器人首次在嵩山景區投放。此次投放的消費級外骨骼機器人,正成為游客朋友圈的“新晉網紅”。
據介紹,振江股份生産的外骨骼機器人是穿戴式機械裝置,有膝關節、髂關節、肩關節三種助力外骨骼機器人。與傳統機器人的區別在於,外骨骼與人體緊密結合,傳統機器人多獨立作業。外骨骼機器人可以輔助或增強人體能力,涵蓋醫療康復、工業助力、軍事作戰和消費娛樂等應用領域,具備助力、康復訓練、增強體能和人機交互等功能。
“上&階時的支撐力特別明顯,就像有人在身後托着腿。”62歲的退休教師王老師特意體驗。他算了筆賬:以往爬嵩山,往返需要8小時,中途還要多次休息,如今借助外骨骼機器人,6小時就完成了全程,膝蓋也沒出現明顯酸痛反應。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助力體驗,源自振江股份獨家的人體運動意圖識別技術,關節響應速度快,能購精準匹配不同年齡段游客的步態習慣。
在景區租賃點,工作人員介紹,游客租賃體驗中既有追求高效登頂的年輕人,也有想圓“嵩山夢”的中老年游客。更令人驚喜的是,這款融合了連續碳纖維3D編織技術的設備,不僅重量比傳統産品輕,還能直接折疊塞進背包,完全不影響游覽體驗。“以前爬完山腿酸得下不了床,現在穿這個裝備,下山後還能去看少林武術表演。”來自北京的游客李女士的話,道出了不少使用者的心聲。
從2024年完成樣品開發到2025年三季度實現量産,從工業場景試用到景區落地,這家企業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從技術研發到市場驗證的跨越。外骨骼機器人借助設備內置的智能芯片感知步態,綜合體能消耗直降25%以上。此次嵩山投放,是振江股份外骨骼機器人商業化的重要一步。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振江股份依託新能源裝備領域的供應鏈優勢,將核心部件實現了100%國産化,使産品成本相對較低,租賃價格也更親民。
振江股份董事長胡震在業績會上&&:“外骨骼機器人的使命,是讓每一個人都能輕鬆觸摸詩與遠方。”這個國慶,振江股份不僅為嵩山帶來了科技溫度,更用創新技術重新定義了戶外旅行的可能性。(齊和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