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華陽街道的連片稻田被秋色暈染成一片金黃,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豐收盛景。在北相村,三台轟鳴的收割機如鋼鐵巨獸般穿梭其間。飽滿的稻穗應聲倒伏,金黃的谷粒順着管道傾瀉而下,確保顆粒歸倉。

  種植大戶湯小泉站在田埂上,望著收割機尾部“吐”出的秸稈感慨萬千:“這是我們首次大規模種植水稻,從種到收,都是機械化作業。”這位皮膚黝黑的莊稼漢,正通過手機查看農業專家發來的施肥指導視頻,準備明年繼續優化種植技術。

  據了解,為讓水稻實現“品質與産量雙提升”,街道農業技術員還深入田間地頭,從選種育秧的起步階段,到水肥管理的日常養護,為種植戶們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

  眼下,正值雜交水稻收割期,北相村還有300多畝雜交水稻待收割,種植戶正利用晴好天氣加緊作業。在街道各村委會,監控大屏實時監測突發火情,秸稈禁燒流動宣傳車,深入街頭巷尾、田間地頭開展全覆蓋宣傳,築牢轄區生態安全屏障。

  近年來,街道積極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不斷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提升耕地質量,牢牢守住了群眾的“糧袋子”。(巫琴 唐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