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業,人才為本。作為藥學高等教育“國家隊”,五年多來,中國藥科大學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堅持黨管人才、引育並舉,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用好“指揮棒”、打好“組合拳”、下好“先手棋”,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校戰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動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為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
廣開源渠,匯聚天下英才
“各學院要紮實做好師資結構分析,繪製學科人才圖譜,聚焦關鍵技術領域,確保人才的精準引進,並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引才積極性,以才引才、以才聚才,通過學術交流、學術合作等方式保持與人才之間的動態&&,激勵落實全員引才機制。”2025年1月2日,新年的賀詞還在廣大師生心中縈繞,校長郝海平在主持召開的2025年度人才引進工作推進會上如是説。

校長郝海平主持2025年人才引進工作推進會
據了解,學校每年都會召開人才引進工作推進會,將國家提出的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戰略目標轉化為學校黨管人才、堅定人才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位。

校長郝海平在興藥論壇開幕致辭
學校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將人才引進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各項事業緊密結合,科學規劃引才路徑,持續拓展引才渠道。實施“三維一體的全員引才體系”,推動人才隊伍建設工作走在前、做示範。第一,主動出擊。校領導多次挂帥出征赴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家舉辦人才引進宣講會,前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985高校開展人才招聘,以更開放的姿態向海內外廣大人才發出邀約。第二,以點帶面。通過舉辦“興藥”系列高端論壇、建立動態人才信息庫,製作招才引智宣傳片,依託國內外知名媒體資源發布人才引進政策,並借助校友會、微信&&等渠道廣泛宣傳,傾力打造人才引進“強磁場”。第三,層層遞進。每一個學院、每一位教師都成為引才主體,各學院、各單位紮實做好師資結構分析,繪製學科人才圖譜,聚焦關鍵技術領域,確保海內外人才的精準引進。

海外宣講會
據統計,五年多來,學校共引進高層次人才154人,海優入選逐年攀升、位居全省前列,在基礎醫學、化學等多領域實現零的突破。
成效顯著,隊伍逐漸完善
“雖然當時我人還未回國,但得益於學校各部門協同發力、全流程幫扶,高標準實驗室建設順利建設推進,這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多靶標天然藥物全國重點實驗室王宗強教授&&。王宗強於2022年10月24日入職該校,2025年3月20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以全文形式在線發表了其團隊的高水平研究論文,並在官網專題報道。

王宗強教授及其團隊
五年多來,學校始終將師資隊伍建設擺在重要戰略位置,人才隊伍規模穩步增長,結構持續優化。專任教師人數由1033人增長至1243人,增幅超20%;高級職稱教師佔比從55.2%增長至69.7%,增加了14.5個百分點;具有博士學位教師佔比由65.6%增至84.5%,增長了18.9個百分點;具有國(境)外學習工作經歷人員比例從33.3%增至38%,增長了4.7個百分點。

學校致力於創新深化人才精準分類培育,&&並實施“興藥學者”計劃,設立興藥頂尖科學家、興藥傑出科學家、興藥學術帶頭人、興藥領軍學者、興藥青創學者五個層次的人才特區,形成了科學合理的高層次人才結構。推出“興藥博士後”計劃,設置特聘崗位,貫通各培養計劃、各層次人才接續培養,形成“青年後備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學術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團隊—行業大師和戰略科學家”人才成長梯隊。
“希望區域中心與高校不斷加強創新機制探索,通過項目合作、共建&&等多種形式,建立‘政産學研金’一體的成果轉化新模式。不斷加強創新人才培養,打造高水平高校科研隊伍,在創新實踐中,加快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2025年1月21日,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重大項目與高新技術處處長何立芳在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南京)産教融合會議上&&。
人才須在實踐中成長,在服務社會中肩負重任。學校通過與共建醫院、共建研究院的合作,探索“柔性引進”與“雙聘”機制,並建立校院領導&&人才制度,強化實踐性合作、拓寬人才視野,不斷創新人才共享和培育模式,助力人才拔節育蕙。

戴建君書記與陸衛東書記共同為中國藥科大學江北創新中心揭牌
五年多來,學校新增國家級人才67人,增幅超180%。培育的“興藥領軍學者”超七成入選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計劃,“興藥青創學者”100%入選國家級高層次青年人才計劃。培養博士後331人,博士後在站人數增長超六成,博士後師資轉化率達65%,獲國家級博士後資助項目近200項。新增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3個,江蘇省“雙創團隊”3個,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2個。

革故鼎新,保障有章可循
“大力推進‘人才特區’建設,探索‘進人自主、培養自主、考核自主、晉陞自主’政策,實行‘按需設崗、明確目標、擇優支持、聘約管理、動態調整’的管理模式。”2023年1月28日,教育部網站以“中國藥科大學着力加強新時代人才隊伍建設”為題專題報道該校人才工作。

教育部報道該校人才工作
五年多來,學校始終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於人才工作的全過程,成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小組和服務小組,調整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機構和編制,完善人才工作運行、督促落實和服務保障機制。召開學校人才工作大會,&&“新時代藥大人才十條”改革工作方案,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組織人事牽頭抓總、部門各司其職、學院主體落實、師生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格局,為人才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治保障和組織保障。

學習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
“一些前沿性、顛覆性、突破性的研究,工作風險大,出成果的周期也很長。但是一段時間內,國內對科研人員的職稱評審一度重論文數量、不重論文質量,不少老師將大量的精力用來做一些意義不大的低水平研究,導致論文灌水。現在學校&&了這些激勵政策,讓我們可以靜心、安心地坐冷板凳,去研究一些重大科學問題。”2022年1月17日,學校人才工作大會召開後,該我校肖易倍教授&&。

學校召開人才工作會議
學校創新完善分類評價體系,針對不同學科領域和崗位類型制定了14個職稱評聘標準,暢通教師多元發展賽道。優化綜合評價機制,推行代表作評價和同行評價制度,注重考察人才學術能力、業績貢獻和發展潛力,破除“五唯”頑疾。強化正向激勵機制,完善以實績為導向的薪酬分配體系,設置“標誌性成果獎”。單獨設置“教學型特聘教授”崗位,加大對思政課教師支持力度,營造潛心科研環境,推進“人才特區”建設。持續加大對重大科研成果的激勵力度,推動高質量成果産出。
通過這些多維度、多賽道的評價改革,學校既順應了破除“五唯”的趨勢,又兼顧了不同教師的發展需求,有效引導教師全身心投入有價值的科研與教學工作,構建有利於人才潛心學術、多元發展的生態環境。五年多來,學校破“五唯”、潛心育人成效不斷顯現。2021年産生首位教學型特聘直升教授、首位新藥研發獎勵名額副教授,2023年産生首位正高級實驗師,2025年産生首位社會服務型教授……學校深化教師評價制度改革的典型案例被《教育部簡報》收錄,相關工作多次被教育部網站專題報道。
“學校第一附屬醫院南京天印山醫院9月26日舉行呼吸慢病義診活動,教職工及家屬、學生如果有相關需求,均可報名!”類似的通知常在師生中傳遞。2025年4月30日,校綜合門診部還開設了“中醫專家門診”服務,提供針灸推拿、中藥熏蒸、穴位貼敷等診療服務。同時,學校加強與屬地中小學、幼兒園的共建合作,協調解決配偶工作、子女入托入學、申請稅收優惠,為人才成長解除後顧之憂。

義診現場一角
五年多來,學校持續完善人才榮譽獎勵體系和服務保障體系。調整教職工績效工資,進一步推進醫保改革,落實人事代理企業年金,提高借調人員待遇補貼,延長女教工婚假、産假,不斷提升人才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完善教師福利保障。構建校、院、係三級聯動人才服務機制,完成“全周期、一站式、智慧化”人事人才服務管理系統建設,全力保障教師事業發展,充分激發人才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學校深耕生物醫藥領域,弘揚新時代教育家精神、踐行科學家精神,營造崇尚創新、包容失敗的學術文化氛圍。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布局原創藥物研發賽道,建設全鏈條創新藥物發現技術中心。通過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醫合作、校企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助力人才隊伍成長和區域經濟發展。
賢才為治國之寶器,興邦之根本。五年多來,學校下大力氣延攬賢才,厚植成長沃土,為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提質增效,為學校“雙一流”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
2025年9月2日,校黨委書記戴建君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學校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堅持將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融入“為國家培養高級生物醫藥專門人才、創新生物醫藥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的時代使命,持續深化教師管理評價改革,不斷強化有組織科研,着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敢為人先、兼濟天下的藥學“強國之師”,努力為教育強國建設築牢生物醫藥人才之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