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晚,2025海峽兩岸(昆山)中秋燈會再啟幕。在一組組融合兩岸文化元素的主題花燈與無人機燈光秀中,燈會以慧聚廣場和水鄉周莊為天然舞&,同步鋪開一幅兩岸融合、科技賦能、文化共生的璀璨畫卷,兩岸同胞在光影交織中共解鄉愁、共敘親情。

  從1990年第一家&企順昌紡織落戶,到如今超6100個台資項目、700億美元投資在此扎根,經濟合作的“硬實力”背後,始終離不開人文交流的“軟支撐”。

  伴隨着一條聞名全國的“昆山之路”,缺少“對&之便”的昆山敢闖敢試,以“産”為引、以“人”為核、以“文”為脈,在“一城聯動兩岸”的實踐探索中,跨越海峽蹚出一條昆&融合發展的“樣板路”。

  以燈為媒,照亮“兩岸一家親”融合圖景

  “5、4、3、2、1——”9月29日晚,隨着倒計時劃破夜空,慧聚廣場的無人機如銀梭織就天幕,與AR互動燈組變化出各種兩岸元素和標語,一張張觀望的臉龐被花燈映亮。

  中秋的核心是“團圓”,這是刻在兩岸同胞血脈裏的文化密碼。“兩岸花語”“一庭花影”“花蝶共舞”……徜徉慧聚廣場通道、後山花園、文化長廊等,一組組主題花燈競相爭艷。走進院落裏,“昆山媽祖杯”海峽兩岸青年花燈設計比賽勝出的作品呈咖啡杯狀整齊陳列兩旁,在交相輝映中引人駐足。

  一旁的“寶島又一村”商業街人潮熙攘,兩岸鄉音交織,台灣街頭的店招被1:1還原,目不暇接的特色美食飄散“台灣味”。當晚,昆山還發布慧聚廣場片區功能提升規劃,未來將整合媽祖文化、青創基地、商業街區,打造“一站式”兩岸生活圈。

  一盞燈,烘托的不僅是節日氛圍,更在兩岸融合進程中,逐漸變成一種超越傳統敘事的深層聯結。昆山還以燈為媒,串聯兩岸民俗文化日、全民奇遇嘉年華、城市記憶打卡點等兩岸藝趣潮玩活動,以中華民族最樸素、最原始的情感為紐帶,讓融合從“共識”走向“共情”。

  50公里外的周莊正上演一場光影魔術。南湖灣水面,《只此周莊》廣場的燈柱亮起剎那,數十艘花船同時點燃燭火。船夫搖櫓穿過雙橋,驚起水面星芒點點——那是“魚躍星河”燈組在波光中游弋。

  燈會不止於觀燈。這是一場覆蓋全域的文化融合實踐,以各具儀式感的方式,激活這份集體意識,編織“兩岸一家親”的嶄新圖景。

  在大漁灣湖畔,音樂噴泉、水上槳板輕運動文創市集與咖啡麵包的香氣交織;正儀戲曲文化片區裏,兩岸游客可以在實景中解謎《牡丹亭》,感受聲光電技術賦能下的崑曲魅力;淀山湖鎮則策劃推出湖畔音樂會,從古典崑曲唱到現代阿卡貝拉,讓祈福與放河燈的溫情交融,深化“兩岸同根、文化同源”的血脈聯結。

  以藝為橋,跨越山海激蕩文化共鳴

  粉彩為橋連兩岸,十年堅守顯初心。9月12日,“海峽兩岸粉彩畫家邀請展”十周年特展在昆山陸放版畫藝術館啟幕,100幅粉彩精品首次跨越海峽、落地大陸,如同100個跨越山海的故事。9月26日,40余名兩岸畫家齊聚周莊,共同參與聯合寫生創作活動,並創作粉彩畫作《雙橋連夢》。

  這是一場跨越十年的兩岸文化之約。時間回溯到2015年,大陸粉畫藝術巨擘杭鳴時先生首倡舉辦海峽兩岸粉彩畫家邀請展,希望以藝術消弭隔閡,用色彩溝通心靈。台灣粉畫推廣協會理事長謝夢龍立即響應,當展覽步入第十個年頭時,他鄭重提議其落地昆山,在10萬台胞&屬聚集地,體現畫展的特別意義。

  大陸藝術家的筆觸間,江南水鄉的溫婉柔情徐徐展開;台灣畫家的色彩裏,阿里山雲的奔騰澎湃凝固成永恒。雖然風格各異,卻共同訴説着中華文化的美學追求。

  台灣畫家黃美倫帶來的《一隅陽光》尤其引人注意,記錄的是她在江西婺源寫生時的感動。“當時陽光照在身上,感覺很溫暖、很感動”,這種情感的共鳴,在昆山這片“台資高地”上,成為藝術超越地理界限的最好見證。

  藝術不只是懸挂於墻的靜默作品,更是跨越海峽、連接心靈的文化使者。&企友達光電還特別為畫展訂制了專業藝術畫屏,以尖端顯像技術,極致還原粉畫作品的細膩筆觸和微妙色彩過渡,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觀賞體驗,更拓展了兩岸數字藝術展陳交流的新空間。

  崑曲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影響深遠,也是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橋梁。在昆山戲曲百戲博物館,作為2025戲曲百戲(昆山)盛典的重要配套活動之一,9月9日開幕的“一枝獨秀 兩岸同緣——崑曲藝術藏品展”同樣訴説着兩岸文化的同根同源。82歲的昆山作家楊守松用近十年時間輾轉世界各地,將3800多件崑曲遺珍帶回“崑曲故里”,其中近1200件是從台灣回歸的珍貴藏品。

  在過去的23年中,上海崑曲藝術家周志剛、朱曉瑜夫婦先後39次去台灣,得知台灣水磨曲集昆劇團負責人陳彬有建一個崑曲博物館的夢想後,將自己收藏的大批崑曲文物慷慨相贈。近年來,隨着大陸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同時感覺自己建館的理想難以實現,陳彬又在周志剛的推介下,悉數向楊守松“移交”。

  “今年春節後,所有文物安全帶到昆山,一共7個紙箱,光清點登記就用了近3個月。”楊守松説,其種類繁多,包括服裝、信札、手稿、工尺譜、黑膠唱片等,成為獻給昆山的一筆重要財富,也見證了兩岸同胞保護崑曲、弘揚崑曲的決心與默契。

  這些穿越時間與空間的物件,在兩岸同胞的接力呵護下,正成為承接歷史、啟示當下、觀照未來、綿延不絕的文明見證。

  以“青”為核,延伸兩岸融合的“未來根係”

  在昆&融合發展的澎湃進程中,青年是兩岸文化交流的親歷者與續寫者,也是兩岸對話的“未來根係”。

  玉峰山下,昆山大西門商業街區水鄉韻味與現代業態相融。在台灣青年林芝羽的“膠個朋友”黑膠咖啡館裏,老式黑膠唱片裏播放着曾風靡大陸的台灣歌曲,吧&前總是時不時聚集起相約而來的昆&&年。

  諧音“交個朋友”,恰如她扎根昆山的初衷。2016年,林芝羽作為首屆昆&實習交流生踏上昆山這片熱土。6個月的實習經歷,不僅讓她熟悉了這座城市,更在她心中種下了“用創意連接兩岸”的種子,完成了從實習、就業到創業的“三部曲”。

  “來到一座城,就是一家人。”如今的她,已是蘇&&年文化交流使者、昆山市優秀文化創意人才,更是昆&&年交流的一張亮麗名片。黑膠咖啡館還設計推出“雙鹿奔富”禮盒,巧妙融合昆山“鹿城”美譽和台灣梅花鹿元素,成為兩岸文化交融的生動載體。

  在昆山,從商業、金融、醫療到教育,像林芝羽這樣奮鬥在各個領域的台灣青年不勝枚舉。這份青春的互動,不僅關乎情誼的綿延,更關乎一個包容、繁榮、共享的未來。

  昆&融合的樂章,正奏響新的旋律。在花橋經濟開發區,夢世界兩岸數字文娛産業園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新高地,大量兩岸青年人才和明星在此匯聚。這裡不僅是周傑倫在昆山的“家”,“你好,周同學”IP更成為新的文化頂流,編織着兩岸青年共通的文化記憶。

  文化交流是心連心,而“精神家園”的建設,則是讓彼此成為一家人。在昆山這片熱土上,以“青”為核的交流融合正悄然生長,它不張揚,卻有力;不喧囂,卻持久。

  目前,有3000多個兩岸家庭在昆山共築愛巢,近4000名&&台胞子女在昆山讀書學習。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走進昆山、扎根昆山,在這裡追夢、築夢、圓夢,成為兩岸合作交流中崛起的“青春力量”。

  所有的故事證明,善於招商的昆山,更善於“交心”。“今年是昆&‘牽手’的第35個年頭。35年來,昆&越走越近、越走越親,兩地交流合作結出了纍纍碩果,昆山已成為廣大&&台胞的‘第二故鄉’。”昆山市委書記陳麗艷説。

  一個個耀眼的數字背後,伴隨着的是海峽兩岸中秋燈會、昆&文化交流月等多元活動,藏着一座城市刻進骨子裏的“柔情”。也因此,昆山喊出“對&合作第一城”時,其實打造的是&&台胞真正的“心安之處”,一個因文化而走近、因走近而理解、因理解而相親、因相親而心安的家園。(朱新國 佔長孫)